前言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讓更多人知道了古琴、愛上了古琴,古琴由此逐漸從“冷門”變“熱門”,并且越來越“熱”。
古琴是中國乃至人類傳承至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已有八千多年的歷史(從三皇五帝制琴說算起)。中國文人四雅“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被歷代文人士大夫、王公貴族、圣賢大德作為修身養性的道器,伴隨著中華文明傳承至今,其所承載的內涵遠遠超過了一件樂器的范疇。古琴有成熟的審美理論體系和特有的音樂呈現方式,有獨特的制琴工藝和流程,有幾十種不同的樣式。明初袁均哲根據宋代《太古遺音》所編的《太音大全集》中就收錄有歷代琴式三十八種,這在世界樂器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古琴有自己獨特的記譜方式,既不同于工尺譜、簡譜,也不同于五線譜,流傳至今的古琴作品有三千多首,這是世界上任何一件樂器都無法比擬的。
受家庭熏陶,我自小習樂,后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深造,開始接觸古琴,并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一古老的樂器。遺憾的是,大學畢業后,因忙于工作,古琴彈得少了,有所疏離。2014年,因緣際會,我開始從事古琴教學工作,常受邀去各地講課。隨著對古琴教學行業的深入了解,我發現了一個現象:很多古琴老師原先只是古琴愛好者,因為培訓市場的需求日甚,學琴未久(甚至是才學會了幾首琴曲)就匆匆走上講壇,開始教學了。他們對古琴缺乏基本的理解(多為碎片化常識),對琴史所知亦有限,往往人云亦云,甚至以訛傳訛。這一現象令人憂慮。于是,我萌生了一個心愿:系統梳理古琴文脈,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古琴、了解古琴,讓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樂器能夠更好地傳承、弘揚。
2020年初,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被按下了暫停鍵。這也讓我能從忙碌的教學工作中安靜下來,和大家好好聊聊古琴。精心準備后,我錄制了“琴學雜談——梳理古琴八千年文脈”線上講座,受到很多古琴愛好者的歡迎。講座的更新時間長達一年左右,共計五十講。留言勉勵者每期都在增加,使我倍受鼓舞、信心大增,更加用心地準備講稿,每天都工作到凌晨。很快,收聽量突破了十萬,我深感欣慰。許多聽眾留言,希望我將講座內容整理成書,以便隨時查閱、學習。于是,我開始了新一輪“長征”:將四十余萬字的口語講稿整理成書出版。
因琴史內容豐富龐雜,考慮到圖書體量,故決定以唐朝為界分成兩冊推出,下冊已在醞釀中。由于口語與書面語之間的諸多差異,以及書籍的嚴密性、簡潔性要求,在整理成書稿時,我尊重編輯的意見進行了一些修訂,刪減了很多內容,如貌似無關的歷史人物與故事等,以使本書更加聚焦和精練。希望未來有機會再版時,能擴充相關內容,因為那些貌似無關的人與史實對全面立體地認識琴人、琴史不可或缺。將古琴文化放在歷史長河中去審視,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
希望本書能使讀者們了解,為什么一件樂器會在中華文明體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誰制作了第一床古琴,是誰撥出了第一聲琴音。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古琴,通過對其發展脈絡系統的回顧與梳理,更好地認識古琴,喜愛古琴,感悟古琴的魅力。
郭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