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采石大捷 一
- 大宋風云
- 洪劉華
- 3154字
- 2025-05-05 17:19:54
第120章 采石大捷 一
卻說李寶是山東濮州的一個混混流氓,仗著自己身強力壯欺壓良民。
1130年,北方金兵南下,濮州淪陷。金兵來襲時擄掠殺戮,李寶看到親朋受難,怒不可遏。
他聚集當地地痞鄉勇反抗金兵。然而這些草根之輩很快被金兵打得灰頭土臉、束手無策。
李寶內心焦灼而絕望,他明白要想真正擊退金兵重奪家鄉,必須與南宋官軍聯手。
于是他率部投奔岳飛。岳飛當時在淮西一帶訓練部隊,以岳家軍為主力,屢建奇功。李寶前來投誠時,岳飛欣然接受,直接安排他們入伍受訓。
李寶沒想到,岳家軍的生活如此艱苦。每日操練從早到晚,嚴格遵守軍規,李寶根本招架不住。這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相去甚遠,實在難以適應。不久,李寶萌生了逃跑的念頭。
1131年春,李寶深更半夜集結了40名舊部,準備離開岳家軍另謀生路。他們悄悄溜出營寨,就在附近樹林里會合,準備往北方老家出發。
岳飛自然不能容忍軍中出現逃兵?他們剛走到林子邊緣,就遇上了岳飛派出的夜巡軍。兩方人馬差點打起來,李寶知道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利,只得舉手投降。
眾人被五花大綁押回營寨,岳飛立刻下令將他們斬首示眾。劊子手提刀上前,40人的腦袋接連落地。空氣中彌漫著血的腥氣,李寶目睹昔日的兄弟們一個個死在眼前,悲憤難當。這時岳飛的目光俯視臺下,恰好對上了李寶。
或許李寶眼中透著的悲痛與仇恨打動了岳飛,他揮手向劊子手示意,饒過了李寶一命。李寶跪倒在地,聲淚俱下地謝過岳飛,發誓一定不負所望,誓死效忠。
岳飛點點頭,目光重新嚴厲起來:“我放你一馬,希望你能自新。但軍規依然嚴明,你日后若再失信,萬死難辭!”李寶連連領命。岳飛輕輕一笑,命人解開他的綁索,叫他起來投入訓練。
1134年,金兵大舉南侵,岳飛奉調北上迎戰。此時李寶和他率領的隊伍被他派往山東地區,配合正面戰場在敵后騷擾金軍,遲滯其后援。李寶回到自己的家鄉作戰,他看到故土滿目瘡痍,抗金的意志無比堅定。
在接下來的幾場戰役中,李寶指揮有方,英勇善戰,連番突襲打擊金軍的糧道,使金國大軍陷入后勤供應困難的局面,為岳飛正面戰場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些戰績也讓李寶在岳飛心目中的地位漸漸上升,兩人的信任與默契日益增強。1141年冬,秦檜等人設計,岳飛在臨安被殺。李寶聞訊大怒,誓言一定要為摯友報仇雪恨。
此后金兵內亂頻生。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篡位,意圖一舉吞并南宋國土。李寶率領一支抗金義軍,與南宋禁軍并肩作戰。這時的他已是一名稱職的統帥,深得宋高宗賞識。
完顏亮除了陸路大舉出兵,還在海上集結了數萬船只,包括7萬水師,意圖直搗臨安。這支龐大的艦隊自信滿滿,睥睨天下無敵。
李寶在探明敵情后,主動請纓攔截進犯的金國海軍。他率領一支精銳水師北上,在山東半島以東的唐島海面遭遇金軍主力。
雙方力量嚴重失衡,李寶只有區區幾千人,而敵人卻多達7萬。然而李寶并未氣餒,他發現金軍雖然人多,但水戰經驗不足,船只密集,口糧彈藥都在船上。
于是他決定孤注一擲,使出突襲火攻的絕技。趁著風向有利,李寶命手下放火射箭,點燃敵船。金國大軍很快陷入火海,前呼后擁,死傷枕藉。
李寶趁機率水師突入金軍旗艦,生擒敵軍主帥。終于,一場慘烈的水上火攻大戰,以李寶的勝利而告終。
這場唐島大捷,徹底擊潰了金兵的水師部隊,也重創了完顏亮的南侵野心。李寶憑此戰一舉成名,聲名遠揚。
李寶最終沒有辜負岳飛的期待,后來在宋孝宗隆興年間,他被封為“華亭尉”,官拜正三品,成為一名身披榮耀的名將。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晚年時他仍然四處奔波,聯合北方抗金義軍,希望能為殺害岳飛一事雪恨。
1181年秋,70高齡的李寶與世長辭。臨終時他沒有太多遺憾,因為自己沒有辜負岳飛的囑托和期望,贏得了“名將”的美名。
“軍令如山”,這是一個鐵律,一支軍隊的戰斗力和意志力往往需要建立在嚴明的紀律基礎之上。
岳飛治下的岳家軍之所以能夠征善戰,正是因為他為軍隊確立了嚴苛的軍紀。
然而在軍紀之下,岳飛對待李寶的一次寬容,讓人見識到了他卓越的人才眼光和高瞻遠矚的領導風范。
岳飛之所以心軟放走李寶,并不是因為李寶的年輕和才情,而是岳飛察覺到了李寶身上對于金兵的仇恨和他對抗擊金兵的堅定志向。
卻說虞允文幼時聰慧,七歲即能提筆作文。后來憑借父親為官的緣故進入仕途。母親去世后,虞允文極度悲傷,考慮到父親孑然一身,且患有疾病,七年未曾調任。公元1154年(紹興二十三年)虞允文進士及第,獲委任為通判彭州,權知黎州、渠州。時秦檜當權,虞允文等四川書生皆不獲重用。秦檜死后,終于獲得中書舍人趙逵推薦,就任秘書丞,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士院。
紹興三十年十月,虞允文借職工部尚書出使金國。金朝君臣以為虞允文不過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在接待時意欲以比箭當眾羞辱他。沒想到虞允文竟張弓搭箭,一發破的,金人驚呆了。所以不要瞧不起書生,人家可能是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猛男。
虞允文對此次出使的小插曲并不介意,但當他親眼看到金軍正在造船運糧、加緊備戰時,他意識到自己擔憂許久的危機似乎將要爆發。辭行時,金主完顏亮更是當面狂妄地宣稱:“我將看花洛陽。”
虞允文回朝后奏報朝廷,并請求加強淮、海沿線的邊備。
紹興三十一年,金帝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聲稱將“多則百日,少則一月”滅亡南宋。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
那時為南宋力挽狂瀾,給完顏亮當頭棒喝的正是虞允文,這位毫無實戰經驗的書生,能出現在戰場上本身就是一場意外。
虞允文是堅定的主戰派。
自從冤殺岳飛,簽訂紹興和議后,宋高宗就沉醉于和平的迷夢中,甚至下詔禁止妄議邊事,不許臣民挑撥宋金“友好”關系。虞允文從不隨波逐流,在奉詔使金前,他還上書:“金人必定會撕毀盟約,南侵我大宋,其進攻路線應該有5條,請陛下即刻下詔命大臣備戰,做好防御準備。”
智者的謀慮往往會被淹沒在人云亦云的聲音中。縱觀虞允文的一生,他似乎總顯得格格不入,高宗時君臣未嘗一日言戰,他卻未嘗一日忘戰,孝宗時有人鼓吹北伐,盡快收復失地,他卻認為應該養精蓄銳,然后徐徐圖之。
后來,完顏亮果然大舉南侵,四路進軍,僅比虞允文預測的少了一路軍隊。難道虞允文有未卜先知的才能?并不是,而是世人皆知完顏亮狼子野心。
海陵王完顏亮是一個特別能折騰的統治者。自從弒君篡位后,他就立下志向:
吾有三志:國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率師伐遠,執其君長而問罪于前,二也;無論親疏,盡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完顏亮有投鞭渡江之志,金人策劃南侵的消息更是屢屢傳來,只有宋高宗不信,呆萌地說:“朕待之甚厚,彼以何名為爭端?”
完顏亮南下前夕,金使施宜生來到臨安,不經意間為南宋帶來了最后的警告。施宜生是漢人,南宋大臣以“首丘桑梓”的典故譏諷他,向他探探口風。
狐死歸首丘。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施宜生熟讀儒家經典,被這番話深深打動,不禁心懷愧疚。他只好說:“今日北風甚勁。”之后又以筆扣桌道:“筆來,筆來!”
這是用隱語泄露軍機:“金兵必將南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完顏亮兵分四路,調集60萬大軍南下征宋,號稱百萬之眾。一個月間,宋軍全線潰敗,完顏亮親率主力越過淮河,到達長江沿岸的采石磯一帶(今安徽馬鞍山),不日就將兵臨江南。
消息傳到臨安,最慌的是趙構。說好就這樣牽著你的手不放開,你怎么忍心再來傷害?趙構本來想像年輕時一樣浮海避敵,卻被大臣一把攔了下來,這次您可就別逃了。趙構無奈地留在臨安,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到建康(今南京)督視江淮軍事,又給他安排了個助手,正是虞允文。
趙構并非沒有識人之能,他知道虞允文是個人才,還說:“儒臣不應該上前線,但是卿洞達軍事,請你勉為朕行。”
虞允文只說了六個字:“臣敢不盡死力!”
葉義問是個草包,出鎮揚州的老將劉锜為他傳來戰報,信中說金軍正源源不斷地增援,寫作“金兵又添生兵”。葉義問看不懂,環顧左右,問:“生兵是何物?”聽說此事的人都笑他不習軍務。這位大人看來是指望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