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諸侯爭霸
卻說在人才濟濟的楚國,出身貧寒的范蠡,雖然腹有才學、胸藏韜略,但卻沒有機會嶄露頭角。怎么樣攢人氣,養名氣呢?他采用的是當時的牛人慣用的手法,即《史記》所說的“佯狂倜儻負俗”——假裝瘋癲,“一癡一醒,時人盡以為狂”。
恰好范蠡所在的宛縣,當時的縣令叫文種,也是個遺落人間、落落寡歡的英雄人物。文種的志向,就是找一個最佳拍檔,一起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范蠡佯狂的舉動,引起了文種的注意。
文種先派了個小吏去請范蠡。小吏回來報告說:“范蠡這個人真的有病,您看走眼了?!?
文種聽后哈哈大笑:“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知之毀,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闭f白了,文種在賭范蠡是真狂還是佯狂,是真有病還是裝病,這個概率是五五開;加上當時的社會,正趕上一個秩序崩潰與重建的時代,一切人和事往往都是反著來的,所以文種也說“狂夫多賢士,眾賤有君子”。這么算下來,范蠡是賢士佯狂的概率大增。
真的被文種賭對了。
當他親自去拜訪范蠡的時候,第一次范蠡在他面前學狗叫,對著他狂吠,他毫不在意;第二次范蠡就放棄了瘋癲之態,修整衣冠,以一個君子的形象出現在了文種面前。
兩人徹夜相談,越聊越投機,相約前往當時的新興國家——吳越兩國,尋求實現個人抱負的機遇。
兩人先到了吳國,此時的吳國已經有楚國人在那里主政,著名的伍子胥、太宰嚭都是楚國人。
兩人覺得在吳國留下來建功立業的勝算不大,于是繼續前往實力更加弱小的越國,當時的越王允常接納了他們。
在吳越兩國最初的交手中,吳王闔閭幾乎是常勝將軍,越王允常卻總是吃敗仗,最后含恨而死。
公元前496年左右,允常的兒子勾踐即位,闔閭認為新君不穩,這是攻擊越國的最佳時機。沒想到越國在國喪期間受到攻擊,反而激起極大的斗志。越國出動一批敢死隊,分成隊列,步伐堅定地沖到吳國陣前,然后大聲叫喊一陣后,齊刷刷地揮劍自殺。這種殘酷的死士打法,把吳國軍隊打懵了。最后越國發起真正的進攻,吳國大敗而歸,吳王闔閭被擊傷,隨后不治而亡。
闔閭臨死時交代兒子夫差說:“絕不可忘記越國之仇。”夫差遂以復仇為志,專門找了一個人站在院子里,一看到夫差就大聲提醒:“夫差,你忘了越王的殺父之仇嗎?”夫差一定會回答:“不敢忘!”通過這種仇恨宣傳,吳國上下彌漫著一股復仇的氣息。
公元前494年,勾踐叫囂著要滅掉吳國,于是帶越軍向吳國發動進攻,雙方激戰于五湖(今太湖),越軍一敗涂地,狼狽逃回越國。吳國乘勝追擊,連戰連捷,勾踐一退再退,最后在五千戰士的護衛下退守會稽山。越國面臨亡國之災。
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派文種前往吳國求和。文種用美女和厚禮賄賂太宰嚭,太宰嚭便在夫差面前替勾踐求情。伍子胥堅決反對饒過勾踐和越國,他說天要滅越國,如果吳國不接受,一定會反遭其殃。夫差有過三秒鐘的猶豫,但最終還是退兵放過越國,條件是勾踐夫婦一起到吳國做夫差的奴仆。
出發前,勾踐要帶上文種。范蠡表示自己愿意代替文種,隨勾踐同行,他說文種擅長內政,理應留下來打理戰敗后的國家;而自己擅長外交,應當陪同越王一起為奴。
在吳國,吳王夫差生病時,勾踐親自去嘗他的糞便,以此迷惑和打動夫差。夫差果然動了惻隱之心,三年后允許勾踐等人返回越國。
接著吳國向北方擴張,準備對齊國發動戰爭。伍子胥強調要把力量用來防范越國。夫差不聽,而進攻齊國也取得了勝利。伍子胥認為勝利了不一定是好事。這時太宰嚭跟夫差說伍子胥是一個批評者,但不是一個愛國者,他并不愛吳國。
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命令伍子胥自殺,讓太宰嚭主管國政。伍子胥臨死的時候對夫差說:把我的頭顱掛在城頭吧,我會看到越國滅亡吳國的!
伍子胥自殺后,勾踐要伐吳,范蠡勸阻說,天時未盡。
吳國遭災,水稻歉收,勾踐又要伐吳,范蠡又勸阻說,人事未盡。
勾踐大怒道:我跟你談人事,你就跟我談天時;我跟你談天時,你又跟我談人事。你是存心耍我嗎?
范蠡解釋說,人事必須與天時、地利相結合,方可大功告成。今吳國遭災,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會同心協力,共度內憂外患。大王仍宜歌舞歡飲,迷惑吳國,夫差見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財枯力竭,心灰意散,便能一舉成功。
夫差在黃池之會上達成了吳國的霸業,但他沒有料到,巔峰過后便是漫長的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