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楚國興亡
卻說楚國始創于公元前11世紀,與齊、燕、魯等國均屬于西周早期受分封的諸侯之一。只不過與齊、燕、魯封侯不同,楚國的先祖熊繹,在周王那兒討到的只有子爵。
按《禮記》規定,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與前面幾位相比,楚國封地小了不少。所謂五十里之地,即方圓五十里。方圓也稱方員,即土地與人口的集成。說白了就是楚國的這塊五十里封地,不僅地小,人也少。
為了侍奉祖先,楚國連塊像樣的土地都沒有,就連祭祀用的牛,都還得到鄀(ruò)國去偷一頭回來。
但人總得吃飯。盡管受封楚地的環境惡劣,但從熊繹起,楚國就依托荊山資源,以長江之水灌溉農田,發展農業,開采銅、鐵,儲備軍事力量。
在數代國君的勵精圖治下,楚國逐漸富強起來。
楚君熊通有次突然對隔壁的隨國用兵,并一舉殲滅了隨軍主力。隨國國君隨即派使者前往楚國討要說法。
熊通見到隨國使者后,立馬換了個笑臉,說自己蠻夷出身,現在中原諸侯都在各自征伐擴張勢力。我有一支不像樣的軍隊,敢為周天子平定諸侯紛爭,只是需要周天子賜予我更高級的封號,以正楚國之名。
隨君聽聞使者回報后,不敢不從,于是替楚君向周天子請封尊號。誰知道周天子雖然式微,卻對“蠻夷”保持了一貫的優越感,一口拒絕:他也配?
得知消息后熊通勃然大怒:“王不加位,吾自尊耳。”于是自稱王號,為“楚武王”。
楚國的僭越,讓天下諸侯間的斗爭變得更加激烈了。
到了楚武王之孫楚成王時代,阻礙楚國向北擴張的國家基本被打殘,成了楚國的附庸,自此楚國稱霸江東。
與先代楚王一樣,楚成王同樣是個熱衷于對外擴張的主。但與“一怒稱王”的爺爺楚武王不同,楚成王還是很“尊重”周王室的,畢竟周天子是公認的天下之主。這對亟需正名的楚國而言或許是一條出路。
于是剛即位的楚成王即派使者前往周王室的所在地洛邑,向周天子進貢,當時的周惠王看到楚國的貢品后,即賜以“胙肉”(一種祭拜天地用的肉制品),并告誡他好好鎮守南方,能平定夷、越各族的動亂就行,別妄想參與中原諸侯爭霸。
按說賜“胙肉”以及特許楚國鎮守南方,已經等同于認可了楚國的諸侯之位,只差一個名號罷了;但楚成王顯然不滿足。
借著周天子讓他鎮守南方的命令,楚國開始了向南擴張的征途,國土疆域一度抵達今天的湖南北部、洞庭湖一帶。
有了這些土地做支撐,楚國決定以當時身處中原腹地的鄭國作為突破口向北擴張,力圖改變楚國在中原各國之間的印象。
此時齊國在管仲的改革下,已經擺脫貧困變得富強。而齊桓公也于數年前召集魯、宋、陳、衛、鄭等國會面,達成軍事同盟。如今楚國數度攻打鄭國,不是等同于挑釁齊國嗎?
為了打壓楚國這個南蠻子的囂張氣焰,齊桓公領導軍事同盟里的的另外七個國家,組成“八國聯軍”,先攻下之前已被楚國打殘的蔡國,然后入侵楚國。
面對這場戰爭,楚成王明白,即便是公認的霸主齊桓公,也不可能僅憑一國之兵滅亡自己。
在明晰了敵我雙方的態勢后,楚成王派出使者質問齊桓公:“齊、楚兩國相距甚遠,你沒事跑到我家門口撒野,是什么道理?”楚成王以此暗示齊國出師無名,也表明楚國國土不容侵犯。
不過面對楚國使者的質問,齊桓公并不接招,反而質問楚國使者:楚王為何斷了周天子的供養?
春秋時代,祭祀和戰爭才是國家大事。周天子是君,楚王是臣,在這個還披著禮儀外衣的時代,楚王不納貢,自然給了中原諸侯予以討伐的借口。
面對齊桓公的反問,楚成王大方地承認了自己的疏忽。
不過有法子噎回齊桓公的楚成王,卻敗給了那個曾經受自己庇護的晉國公子。
原來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欲立驪姬之子為太子,于是驅逐晉國公子申生、重耳、夷吾。重耳踏上了流亡列國的道路。
幾經周轉,重耳從北方逃到南方,進入楚國境內。
楚成王自然不會放過重耳這塊“活招牌”。畢竟在中原諸侯中,晉國是個不亞于齊國的大國。而且重耳素有賢名,若能借重耳之名為楚國爭得名列中原的機會,不失為一筆好買賣。
于是流亡楚國的重耳,得到了楚成王“九獻”之禮的招待。所謂九獻之禮,即周天子用來招待上等諸侯的一種禮儀。這無疑是一種超規格接待。
在某次席間,趁著酒意正酣,重耳對楚成王許下承諾:假若自己能成為晉國國君,日后兩國交戰,一定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再開戰。
繼承晉獻公位置的是重耳的弟弟夷吾,史稱晉惠公。晉惠公野心太大,伐秦時不慎被秦穆公所俘。為保晉國太平,晉國只能將太子獻給秦國當人質。趁此機會,秦穆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晉國太子,以此把控晉國朝堂。
此時流亡在外的重耳成了下一任晉侯的熱門人選。
晉惠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晉惠公薨逝。太子圉成了新任晉國國君,史稱晉懷公。
然而重耳歸國之后,由于賢名早已遠播,晉國上下紛紛倒戈投向重耳,晉懷公失勢,重耳登基,是為晉文公。
逐漸坐穩君位的晉文公,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中原諸侯的爭霸戰中,于是晉、楚之間必有一戰。
果不其然,就在晉文公即位的那年,楚國率先對宋國發難。
作為曾經的流亡之地,晉文公對宋國也有著特殊的感情,宋國又派出使者向自己求援,不幫說不過去。于是試探性地對楚國的兩個盟友——曹、衛兩國發動戰爭。
楚成王在楚國貴族、令尹成得臣的一再要求下,跟晉國開戰。
晉文公也是信守承諾之人,一開戰就命令部隊后退90里。
不明所以的楚軍以為晉軍害怕自己,一時大意被晉軍擊潰,楚國大敗。
這時太子熊商臣發動宮廷政變,逼令父親自殺,一代雄主就此隕落。
進入戰國時代,曾經的春秋大國晉國已被瓜分為趙、魏、韓三個小國,而東方的齊國也被國中權臣田氏篡奪,改稱田齊。存活下來的諸侯國開始在自己的國中開展改革。
時代不一樣,效率自然也不同。
如今的楚王是楚悼王。與過去的楚王相比,他更加謹小慎微,在貴族面前都抬不起頭來。聽聞吳起是幫助魏國實現霸主之夢的人才,楚悼王遂任命他為楚國令尹,授權他對楚國實行變法改革,重點則是對付頑固不化的貴族勢力。
楚國貴族對于吳起變法抵觸頗多,而主導這場變法的與其說是吳起,不如說是楚悼王,因此楚悼王在世時,楚國貴族盡管對吳起恨之入骨,卻不敢輕舉妄動。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突然駕崩。對于深受變法之害的楚國貴族而言,那一天無疑是個大喜的日子。
在楚悼王的葬禮上,楚國貴族們怒目等待著那個令人憤恨的令尹吳起。他們要做的不僅是殺吳起,更要斷絕楚國的變法革新之風。
面對義憤填膺的楚國貴族,吳起明白此去定然是死路一條。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吳起撲倒在楚悼王的尸體上,緊緊地抱住他,楚國貴族們的箭將二人同時射穿。
接過王位的楚肅王明白吳起伏尸楚悼王之上的用意,因此等待楚國貴族們的,是族滅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