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夜雨來得突然。豆大的雨點(diǎn)砸在孤山太虛觀的青瓦上,發(fā)出密集的鼓點(diǎn)般的聲響。雨水順著年久失修的屋檐傾瀉而下,在石階前形成一道透明的水簾。道觀內(nèi),三具黑衣人的尸體橫陳在地,鮮血混著雨水向四周蔓延,在青磚縫隙間勾勒出詭異的圖案。
云松的青銅短劍“聽濤“抵在老嫗咽喉處,劍尖凝著一滴將落未落的血珠。蘇蘅的劍則從背后指著老嫗的命門,劍身上雨水匯成細(xì)流不斷滴落。兩人一前一后,將這位“聽雨樓“的殺手困在中間。
“重陽節(jié)那日,你去青城山做什么?“云松的聲音比劍鋒更冷。雨水順著他的下頜線流淌,在下巴處匯成一道水線。
老嫗的帷帽早已脫落,露出一張布滿疤痕的臉。她咧開嘴,露出參差不齊的黃牙:“小道士記性不錯(cuò)。“烏木拐杖突然往地上一頓,杖頭的商羊鳥眼中射出三枚藍(lán)汪汪的細(xì)針!
云松劍鋒一偏,“叮叮叮“三聲脆響,細(xì)針盡數(shù)被格飛。蘇蘅的劍卻已刺入老嫗后心,劍尖從前胸透出半寸。老嫗身形一晃,卻詭笑著從懷中掏出一個(gè)瓷瓶往地上摔去。
“閉氣!“蘇蘅疾呼。云松屏息后撤,瓷瓶炸開的瞬間,一團(tuán)紫霧彌漫開來。等霧氣散盡,老嫗已不見蹤影,只余地上一灘黑血和半截?cái)嘀浮腹?jié)上戴著枚青銅指環(huán),內(nèi)側(cè)刻著“癸卯“二字。
“追不上了。“蘇蘅收劍入鞘,從袖中取出塊絲帕擦拭臉頰上的血漬,“商羊婆婆的'金蟬脫殼'在江湖上聞名已久。“
云松劍尖挑起那枚指環(huán):“你認(rèn)識她?“
“聽雨樓十二地支殺手,排名第四的'卯兔'。“蘇蘅蹲下身檢查竹簡,“幸好劍經(jīng)沒事。“她的手指在竹簡上輕輕撫過,忽然“咦“了一聲:“這不是原本。“
云松湊近查看,發(fā)現(xiàn)竹簡上的字跡雖然古樸,但墨色尚新,顯然是近年的摹本。真正令他吃驚的是蘇蘅對江湖事的了解——這個(gè)藥鋪千金的表現(xiàn),完全不像尋常閨閣女子。
“蘇姑娘怎么會來這里?“
蘇蘅將竹簡收入懷中,抬眸時(shí)眼中閃過一絲復(fù)雜:“我父親讓我來的。“她從腰間取出一塊玉佩——與云松的陰陽魚玉佩一模一樣,只是魚眼處的顏色正好相反。
“三十年前,太虛子的《劍經(jīng)》被分成三部分。上部由青城山保管,下部藏在孤山,而總綱...“她指尖輕撫玉佩,“一直在蘇家。“
雨勢漸小,道觀外的山路上傳來雜沓的腳步聲。蘇蘅臉色一變:“聽雨樓的人來了,我們得立刻離開。“
云松抓起地上的冰髓匣,隨蘇蘅從側(cè)窗躍出。兩人在雨幕中穿行,身后傳來憤怒的呼喝聲。蘇蘅對地形極為熟悉,帶著云松七拐八繞,最終躲進(jìn)一個(gè)隱蔽的山洞。
洞內(nèi)干燥溫暖,角落堆著干柴和火石,顯然常有人來。蘇蘅熟練地生起火堆,脫下外袍烘烤。火光映照下,她只穿著素白中衣的身形顯得格外單薄。
“你到底是什么人?“云松盯著跳動(dòng)的火焰問道。
蘇蘅往火堆里添了根柴:“蘇明遠(yuǎn)是我養(yǎng)父。我親生父親...是了塵大師的師弟,靈隱寺上一任武僧首座。“
這個(gè)答案讓云松怔住。蘇蘅繼續(xù)道:“二十年前,我父親受太虛子后人委托保管《劍經(jīng)》總綱。聽雨樓主'商天子'為奪劍經(jīng),血洗靈隱寺。我父親臨終前將我托付給蘇家,總綱就藏在這對陰陽魚玉佩中。“
她從懷中取出兩塊玉佩,在火光下拼接成一個(gè)完整的太極圖。奇妙的是,當(dāng)兩塊玉佩相合時(shí),魚眼處竟透出瑩瑩微光,在洞壁上投射出密密麻麻的小字——正是《太虛劍經(jīng)》總綱!
“所以蘇先生收養(yǎng)你,是為了...“
“為了完成我父親的囑托。“蘇蘅輕聲道,“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等玄真道長派弟子來取劍經(jīng)。直到你在錢塘江邊救我,劉叔認(rèn)出你背上的冰髓匣...“
云松想起那個(gè)目光銳利的管家,恍然大悟。洞外雨聲漸歇,隱約傳來搜山的呼喝聲。蘇蘅突然抓住他的手:“天亮前我們必須趕到西湖長橋,那里有人接應(yīng)。“
子夜時(shí)分,兩人潛行至西湖畔。雨后的湖面籠罩著一層薄霧,長橋如蛟龍般蜿蜒在水面上。橋心亭中,一個(gè)披著蓑衣的身影正在等候。
“劉叔!“蘇蘅低聲呼喚。那人轉(zhuǎn)身,果然是蘇府管家。他腳下躺著兩個(gè)昏迷的黑衣人,手中鋼刀還在滴血。
“小姐,云少俠,快上船!“劉叔指向橋下。一條烏篷船靜靜停泊在蘆葦叢中,船頭站著個(gè)戴斗笠的艄公。
三人剛躍上船,岸邊就亮起數(shù)十支火把。箭矢破空而來,劉叔揮刀格擋,還是有一支射中他的肩膀。艄公長篙一點(diǎn),小船如離弦之箭駛?cè)腱F中。
船艙里,劉叔咬牙拔下肩頭的箭。蘇蘅從藥囊中取出金瘡藥為他包扎。云松注意到箭簇上刻著同樣的“癸卯“字樣。
“聽雨樓這次出動(dòng)了不少人手。“劉叔忍著痛道,“蘇府怕是回不去了。“
“去凈慈寺。“蘇蘅果斷決定,“了塵大師在那里等我們。“
烏篷船在黎明時(shí)分靠岸。凈慈寺后山的竹林里,了塵大師正在煮茶。見到渾身濕透的兩人,老和尚嘆了口氣:“老衲早該料到商天子會親自來杭州。“
“商天子?“云松第一次聽到這個(gè)名字。
“聽雨樓主,自比商朝遺民,實(shí)則是西域魔教余孽。“了塵將熱茶遞給二人,“二十年前他敗在太虛劍法下,如今卷土重來,必是為報(bào)仇。“
蘇蘅取出竹簡和玉佩:“大師,劍經(jīng)已齊,但...“
“但缺了最關(guān)鍵的東西。“了塵接過竹簡,指向某處殘缺,“太虛劍法的精髓'水墨九變',當(dāng)年被商天子奪走了一頁。“
云松想起玄真道長臨終的話——“武學(xué)真諦在山水之間“。他忽然道:“或許不必那頁劍譜。若能參透自然之道...“
了塵眼中精光一閃:“小施主有何見解?“
云松走到竹亭邊,指著湖上晨霧:“您看這霧中山水,濃淡相宜,虛實(shí)相生。太虛劍法既是道家武學(xué),理應(yīng)如此。“
說著他拔出青銅劍,以劍尖蘸取杯中茶水,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水滴隨劍勢飛散,在朝陽下折射出七彩光芒,竟形成一幅微型的水墨山水!
了塵拍案而起:“好一個(gè)'水墨劍意'!“老和尚激動(dòng)地來回踱步,“當(dāng)年太虛子創(chuàng)此劍法時(shí),正是在西湖煙雨中悟道。小施主天資卓絕,竟從自然中參透劍理!“
蘇蘅也露出驚喜之色。她起身來到云松身邊,突然并指如劍,點(diǎn)向他眉心。云松本能地側(cè)頭避讓,卻見蘇蘅指尖帶起一縷水汽,在空中劃出玄妙軌跡。
“這是...“
“《劍經(jīng)》總綱記載的'上善若水'心法。“蘇蘅微笑道,“我自幼背誦,今日才知真意。“
兩人在竹亭中切磋劍理,了塵大師不時(shí)指點(diǎn)。不知不覺日上三竿,云松已將“水墨九變“的前三式融會貫通。正演練到關(guān)鍵處,劉叔突然踉蹌奔來:
“大師!聽雨樓的人包圍了寺院!“
了塵神色凝重:“商天子親自來了。“他轉(zhuǎn)向云松和蘇蘅,“你們從密道走,老衲斷后。“
“不行!“蘇蘅急道,“您一個(gè)人...“
老和尚大笑:“老衲二十年前就該去見佛祖,多活的這些年都是賺的。“他從袖中取出一串佛珠塞給蘇蘅,“去找黃山'云谷老人',他知曉太虛子的另一處洞府。“
密道口,了塵最后叮囑云松:“劍法有形,劍意無界。記住,真正的太虛劍法不在經(jīng)書,而在...“他的聲音被突如其來的鐘聲打斷。
云松和蘇蘅在黑暗的密道中奔行,身后傳來激烈的打斗聲。當(dāng)兩人從山腳洞穴鉆出時(shí),凈慈寺方向已騰起滾滾濃煙。
西湖的晨霧散了。陽光照在兩人滿是塵土的臉上,蘇蘅眼中含著淚光。云松握緊青銅劍,忽然明白玄真道長讓他來江南的真正用意——?jiǎng)偷某砷L,從來都需要血與火的淬煉。
“我們?nèi)S山。“他輕聲道。
蘇蘅擦去淚水,重重點(diǎn)頭。兩人沿著湖畔小徑疾行,沒入初春的柳煙之中。在他們身后,西湖水波蕩漾,倒映著天空的流云,宛如一幅正在揮毫的水墨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