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錢!糧!人!
- 朕,都是為了大漢!
- 一天寫三章
- 2015字
- 2025-04-03 18:01:30
匡扶漢室!
陸康聽到這四個字后,看向劉邈的眼神都變得有些不一樣。
而劉邈在看到陸康眼神變化的時候,也知道自己再一次賭對了!
陸康,世家名士出身,可卻忠誠于漢室。
甚至劉邈之所以會出現在廬江,都是因為在長安遇見了陸康的使者,這才結伴而行。
如今恰逢亂世,陸康身居千里之遙,還能不忘朝廷,遣孝廉攜禮物進貢朝廷,這究竟是怎樣一種精神?
故此,劉邈投其所好,專門盯著“匡扶漢室”四個字往陸康軟肋里打,果然是正中陸康下懷!
陸康眼神熱切,卻又欲言又止。
見狀,劉邈更是趁熱打鐵,干脆指著陸氏說道——
“忠義昨日見吾縱情高歌,非浪蕩也,實在是心中喜悅。”
“我昨日宴席中潸然淚下,確實是感慨國家的艱難!而見到陸氏后,卻是想到昔日世祖皇帝當年不也是流落到河北之地,得遇沛氏,方才成就光武中興之業嗎?”
陸康聽到劉邈的話,更是驚訝到無以復加!
“使君竟然以世祖皇帝自勉呼?”
而一旁的陸氏更是兩眼發亮。
劉使君,果真豪杰!
但陸康沒有那么容易被說服。
活了大半輩子,陸康見過太多嘴上是一套,行為又是一套的偽君子。
嘴上盡是屠龍術,臨到陣前,卻是連只雞都不敢殺。
劉邈成色究竟如何,還是要再試上一試!
“劉使君,我有一事本應告知,但昨日宴席畢竟乃是私宴,不好談及公事。故此才拖到了今日。”
陸康盯著劉邈:“劉使君可知,袁紹前不久已經任命會稽人周昂為九江太守?”
嗯?
劉邈有些詫異,這事他還真不知道。
不過緊接著,劉邈就怒火中燒——
“我乃朝廷任命的九江太守,銀印青綬俱在!哪里能有第二個九江太守在?”
陸康見勾動了劉邈的火氣,當即再次詢問:“劉使君難道就不怕袁紹嗎?”
袁紹?
當然不怕!
只因劉邈知道,袁紹將來大概率是出不了河北,到不了中原,更不用說自己所在的淮南!
相比于袁紹,如今的袁術反而是劉邈應該頭疼的家伙。
所以如果陸康現在若是詢問劉邈懼不懼怕袁術,劉邈多少還會有些遲疑,可倘若問的是袁紹,那劉邈自然就是四個字——
“有何懼否?”
“袁紹枉顧朝廷政令,私自任命官吏,他想要做什么?謀反嗎?”
陸康一直看著劉邈。
眼見劉邈果真對于袁紹沒有丁點畏懼,立即扼腕感慨:“劉使君真豪士也!”
如今的大漢,誰敢說自己不怕袁紹?
先是促成關東諸侯會盟,攻破了雒陽,成為后漢兩百年來第一個將朝廷臉面放在腳下踩著的諸侯。之后又奪取冀州,于界橋大敗公孫瓚,聲望可謂如日中天!
加上又有遍布天下的袁門故吏支持,任何人聽到袁紹之名,就算并不畏懼,多少也會帶著幾分敬意,防止無意間得罪袁紹。
可劉邈方才的話語,別說敬意了,簡直就是指著袁紹的鼻子在喊漢賊了!
這樣的態度讓陸康確認了一件事——
劉邈,是真的有勇氣抵抗袁紹,與袁氏為敵!
單單是這點,就已經強過此世大多人了!
劉邈此刻更是起身——
“那周昂私自接受袁紹的任命,多半也為叛逆!”
“若是忠義不嫌,倒不如給我快刀寶馬,讓我這就前去斬殺此獠!”
陸康大喜,卻又連連擺手:“不可!不可!”
“周氏,大族也。”
“其兄為丹陽太守,其弟亦是袁紹任命的豫州刺史,不可如此唐突。”
陸康上前扯住劉邈的衣袖。
“但見劉使君今日意氣,撥亂反正不過早晚的事,何必要急躁一時呢?”
“不如先在廬江住下,以錢糧招兵買馬,再與那周昂抗衡!”
妥了!
劉邈知道,自己妥了!
陸康話里話外已經暗示的相當明顯!錢他會出,糧,他也會出!
陸康,是真的愿意支持自己!
甚至不光是錢糧。
如果陸康鼎力相助,那劉邈心心念念的陸遜還會遠嗎?
劉邈當即起身朝著陸康道謝:“陸忠義之恩,叫我如何為報?”
陸康趕緊扶住劉邈:“我等皆是大漢忠良,同殿為臣,皆有匡扶漢室的大志,如何需要你的報答呢?”
……
劉邈當然知道,陸康不可能不要回報。
現在兩人的關系,明顯是互有需求。
自己雖然需要陸康還有江東士族的幫助來謀取一片立業之基,但陸康還有江東士族又何嘗不需要一個牌面上的人物來對抗如日中天的袁紹呢?
如果單純是江東士族中挑選一位出來,大抵是威望不足,而且沒有大義,不能與袁氏抗衡。
反觀劉邈,不但是正牌的漢室宗親,同時也是朝廷任命的九江太守,不正好能夠將大義握在手中嗎?
雙方雖是各取所需,但劉邈卻明顯能夠感受到自己的身下不再是無水之萍,而是安安穩穩有了一塊根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劉邈明白,昨日宴會因為自己無意間挑中陸遜,并隨后引發的納妾之事,幾乎堪稱自己命運的轉折點!
雖然名聲是會有些折損,比如自己“登徒子”的名號會流傳出去……可這與自己將要獲得的東西,又算的了什么呢?
一念至此,劉邈念頭通常,只覺漢末這場亂世浮卷正式朝著自己打開!
而陸康也不再懷疑劉邈的志氣,轉而是詢問另一件事——
“既然如此,還請使君不要忘記了昨夜宴會上約定的婚事啊!”
婚事?
哦,對!婚事!
劉邈朝陸氏看去,正要糾結如何措辭,就聽陸氏率先出言——
“劉使君乃是上天派來匡扶漢室的豪杰,跟隨劉使君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我又哪里會意例外呢?”
————
注1:
昕字大明。少游京師,師事太傅陳蕃,博覽群書,明於風角,善推災異。辟太尉府,舉高第,稍遷丹楊太守。曹公起義兵,昕前后遣兵萬馀人助公征伐。——《三國志·吳書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