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三窟
- 三國:我攜交州扶季漢
- 為買鍵盤寫小說
- 1229字
- 2025-05-23 23:56:41
中原之地,旱災、蝗災不斷,加之兵禍連連,已是民不聊生。
益州得益水系縱橫,雖有兵禍,民眾尚能溫飽,天府之國,實至名歸。
成都能夠成為漢朝五都之一,自是少不得五百年都江堰澆灌。
都江堰水網東、南分流,網絡與成都平原之上,
在其支流湔水、沱江,與雒水匯合之處,有一因水路交通而興起的大鎮,名曰大渡。
大渡往北,可逆雒水而上,交通雒縣、什邡,再經金牛道北上漢中,可通雍涼、司隸;
往東,可經湔水、沱江,交通新都、郫縣、成都;
往南,可順流而下,通資中、漢安、江陽而入江水,再經江水交通四方,南可經僰道而至南中、交趾;
東可去巴郡,出三峽而入荊揚。
加上其西臨平原,東靠大山,可謂是交通要隘之地。
當下掌控大渡者,乃蜀中楊氏,也就是之前往交州貨殖的楊顯家族。
楊顯回蜀之后,便將交趾之行經過,詳細說與其父楊洪。
楊洪聽后,不由感嘆:
“交州士氏,龍虎之屬,當能保興交州無虞,且又后繼有人,當真不是益州牧能比。”
劉璋治理益州數年,既管不住東州士人,也無法安撫益州士人,當下益州內部矛盾已經是越來越大,益州動亂,已是可見之事。
而士燮,卻能通過手段迅速掌握郡縣,平亂更是果斷迅速,故而楊洪如是感嘆。
楊顯十分認同父親之言,加之其常年外出經商,對天下大勢了然于胸,
更知遇到劉璋這并非開拓、守成之主,對于身為其姻親的楊氏,是多大危害。
“天下大亂,豪杰并起……
我楊氏卻困于益州不得脫,空有搏虎之力,扶龍之能……”
楊氏有族兵數千,皆是敢死能戰之士,說有搏虎扶龍之力,卻也不算夸大。
正是因此,劉焉入蜀之初,才對楊氏極力拉攏,讓幼子劉璋與之結為姻親。
后來劉璋接任益州牧,楊氏高興不已,還以為撿到漏,卻不知劉璋如此庸弱,倒是連累楊氏無法施展。
因劉璋雖是庸弱之主,但卻對楊氏寬待異常。
便拿楊氏貨殖之事來講,劉璋之前,楊氏能用于交易之物,無非便是蜀中絲綢、漆器、銅器之類,
護衛商隊之族兵,最多能夠裝備一些刀弓,便已是不得了之事,若想要穿上甲胄,那是想也別想,
歷朝歷代,對于盔甲管理那是極其嚴格的,想想周亞夫都能因藏了幾幅盔甲而被治罪,便知其中厲害。
而劉璋為牧之后,楊氏非但能給族兵裝備盔甲,還能裝備弓弩,且是出自蜀郡西工和廣漢郡工的良品,
楊氏族兵更是從之前兩千人,增長到了三千余人,妥妥一方小諸侯。
非但如此,楊氏還能從兩處工官倒賣兵甲、弓箭等,
從古至今,什么最賺錢,當然是軍火。
楊氏實力也在劉璋當政這幾年,發生了從天翻地覆的改變。
但成也劉璋,敗也劉璋,深受經義熏陶的楊氏,自是做不出悖逆舊主之事,故而楊顯才說出以上話語。
聽聞兒子之言,楊洪不由搖頭,他又何嘗不知。
楊顯于是道:
“益州板蕩在即,關隴更是殘破,父親既能經營南中,何不落子交州?
須知狡兔尚有三窟,我楊氏只設南中一條退路,是否太少?”
楊洪聞言,輕撫長須,思量片刻,點頭頭道:
“我兒所言極是……”
于是起身,將放于置物架上一對犀角杯取下,裝于漆盒之中,遞給楊顯:
“你即刻啟程,前往成都拜訪益州牧,讓他再給楊氏調撥一些鎧甲兵器,若有可能,看能否要些工匠,帶去交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