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投書于水
- 三國:我攜交州扶季漢
- 為買鍵盤寫小說
- 1290字
- 2025-05-18 23:58:50
曹操口中張元鳳,名叫張翔,河北巨鹿人,口齒伶俐,卻無實干之才,其本為袁紹手下,不受重用。
聞曹操迎天子,想來朝廷新立,肯定需要人才,便辭別袁紹,來許都求官,卻仍是處處碰壁。
他都準備再次另投他處了,卻有朝廷詔令命他宣旨交州,并接回流落交州的許靖、許慈、袁忠、劉熙等名士。
看來自家才能,終于被有識之士認可,被舉薦朝廷。
他當即領旨,率千人朝著南方交州而去。
數千里路程,千余人馬,他竟然只用不到三月,便到交州,可見其建功心切。
然許靖等揚州逃難之人,在路上已吃透苦難,現在交趾生活安定,又得太守親待,與他們起房建廬,安置親人。
加之交州歸漢三百年,卻仍是文學匱乏之地,作為名士,他們天然有種教化天下的使命感,
交趾太守士燮也早有效蜀中文翁舊事,在交趾開廬授學想法,奈何缺少師表,
現在許靖等與他理念相近名士入交,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當下學廬才起,他們自然不愿離開交州,北上中原。
況且張翔行為輕浮,言語不實,曹操屠城名聲也不光彩,當下雖迎天子,卻仍需觀其后效,
且當下曹操處境并不安穩,四周敵視暗窺之人不少,現在北歸,完全有可能是才出狼窩,再入虎穴,屆時又如何逃出?
遂數次拒絕張翔示好,一同北歸請求。
還書寫回信一封,說明自己不能北歸原因。
然這次張翔南下交州,宣讀朝廷旨意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護送這些名士北歸,增加曹操名望才是重點。
現在這些名士卻在許靖攛掇之下,不愿北歸,豈不是使得自己任務失敗,功虧一簣?
當即大怒,將許靖書信拆開一看,卻見其寫道:
世路戎夷,禍亂遂合,駑怯偷生,自竄蠻貊,成闊十年,吉兇禮廢。
昔在會稽,得所貽書,辭旨款密,久要不忘。
迫於袁術方命圮族,扇動群逆,津涂四塞,雖縣心北風,欲行靡由。
正禮師退,術兵前進,會稽傾覆,景興失據,三江五湖,皆為虜庭。
臨時困厄,無所控告,便與袁沛、鄧子孝等浮涉滄海,南至交州。
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漂薄風波,絕糧茹草,饑殍薦臻,死者大半。
既濟南海,與領守兒孝德相見,知足下忠義奮發,整飭元戎,西迎大駕,巡省中岳。
承此休問,且悲且憙,即與袁沛及徐元賢復共嚴裝,欲北上荊州。
會蒼梧諸縣夷、越蜂起,州府傾覆,道路阻絕,元賢被害,老弱并殺。
靖尋循渚岸五千馀里,復遇疾癘,伯母隕命,并及群從,自諸妻子,一時略盡。
復相扶侍,前到此郡,計為兵害及病亡者,十遺一二。
生民之艱,辛苦之甚,豈可具陳哉!
今日足下扶危持傾,為國柱石,秉師望之任,兼霍光之重。
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也。
夫爵高者憂深,祿厚者責重,足下據爵高之任,當責重之地,言出於口,即為賞罰,意之所存,便為禍福。
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寧;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亂。
國家安危,在於足下;百姓之命,縣於執事。
自華及夷,颙颙注望。
足下任此,豈可不遠覽載籍廢興之由?
榮辱之機,棄忘舊惡,寬和群司,審量五材。
為官擇人:茍得其人,雖讎必舉;茍非其人,雖親不授。
以寧社稷,以濟下民,事立功成,則系音於管弦,勒勛於金石,愿君勉之!
為國自重,為民自愛……
張翔看后,心中冷笑,全是推脫之辭。
遂將許靖寫給曹操、好友書信收集一起,全部丟入注水之中,
回返之后,還要告他個不敬朝廷之罪,不敬司空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