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籌算
- 三國:我攜交州扶季漢
- 為買鍵盤寫小說
- 2816字
- 2025-04-01 16:36:32
朱符此道政令一出,交州動亂便已無可避免,原因還是官員多無清行。
東漢民族政策可以說是稀爛的典型,地域歧視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關東人看不起關西人,關中人看不起巴蜀人,涼州、交州更被看成偏僻戎蠻之地。
能于此類州郡為官者,要么是不得志被排擠到此,要么便是奔著撈取錢財而來,上承權貴,下積私賂,財計盈給,則求遷代,使得吏民怨叛……
交州富庶,自然便成了那個撈取錢財的地方。
最典型的便是廣漢雒人折國,曾為郁林太守,去官歸家之時,竟已是個家資二億,家僮八百的巨豪之家,收刮狠絕,可見一斑。
后賈琮治交,官場風氣一清,方才成就交州冠絕十三州的穩定繁榮局面。
但不是朱符來了嗎,這就是個貪戀財貨,不恤民力的主,因而下面官員故態復萌,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在交州七郡,除交趾太守士燮,蒼梧太守史簧,九真太守儋萌尚算清明外,其余四郡太守皆是附于州郡之上吸血的蟲豸。
然則交州治所現為蒼梧廣信,史簧在朱符眼皮底下,還能對抗手握重兵的刺史不成?
但是士燮卻可以,難道刺史還能跨山越海的來找自己麻煩?只怕那時他連蒼梧亂民的麻煩都解決不了。
近三年來,刺史對蒼梧的收刮,可不止于漢越庶黎,這些人才多少錢財?
至于說動亂延宕交趾?呵……我連亂命都不執行,交趾怎就會亂起來?
亂命不用,人和政通……治政便是如此簡單。
士燮如此發問,不過還是為考校士紹而已。
“父親難道還要因故太尉之情,而繼續偏袒朱符這貪虐害民的惡吏不成?”
士紹見士燮沉默,有些擔憂的問道。
“阿豕作何想法?”士紹的問話,倒是讓士燮回過神來,反問道。
“廣信現恐已危若累卵,是否考慮將族人遷至交趾暫避?”
士紹這話說得尤其小心,生怕士燮誤會他又在那作大逆不道之言。
因廣信乃士氏祖地,族人、田屋、祖墳多在此地;漢人重鄉土,視死如視生,如非必要,哪會隨意遷徙族人。
且以士氏在廣信的實力,又不是沒有自保之力,些許動蕩,你便要舍祖棄業,你是不是不孝?
再者,朱符此人與士氏關系也不一般:
當年朱儁平亂交州,士氏作為忠于朝廷的當地豪門,出錢出力,給予極大支持;朱儁高升,于士氏也有所回報,士懿出任無功縣令,士燮升遷太守,或多或少有著朱儁一番舉薦……
這就是上面士紹所說,故太尉之情。
而朱符刺史交州,士氏鼎力支持,也是承的這份情誼,否則朱符又如何能如此快速坐穩刺史之位?
換句話說,朱儁也算士燮兄弟的舉主。
現在風雨欲來,作為豪門之首,昔日跗為刺史驥尾的士氏,卻遷徙交趾,不幫忙平亂,你是不是不忠?
忠孝節義在漢朝是做人的基本,弗論踐行春秋大義的大儒士燮了。
士燮眼神古怪的盯著士紹:
“阿豕何故作此番言語啊?”
士紹沒聽出士燮話中含義,只當父親誤會,解釋道:
“刺史暴虐,致使民不聊生,父親數勸苛政,刺史仍舊如故,還罪責我士氏……”
朱符胡作非為,士燮自然勸過,奈何此人于錢財的貪戀已深入骨髓,根本不聽。
最為奇葩的是,之前士氏欲使朱符舉薦士懿為茂才,他竟向士家索要千金,其為人之貪鄙,可見一斑。
“今變本加厲,將致漢越之民沸騰,待鼎翻釜覆之時,我士氏仍居刺史之側,可能幸免牽連之禍否?”
當然無法避免!
士燮自接到刺史文書,便知道此次民亂無法避免。
當亂民舉起屠刀之時,必然會遷怒一直支持刺史的士家,將家族子弟遷離廣信這個風暴中心,自然也在士燮考慮之中。
他只是驚訝于自家幼子只有十歲,竟也考慮如此長遠,習慣性問了句。
但士紹這回答,顯然理解錯了這個問題的真實含義,士燮不置可否,便順著士紹思路接著問:
“那阿豕可知道我士氏遷族,會給州郡帶來哪些惡果?”
這些士紹當然是清楚的,士氏外遷,自然無法再如往前般給予朱符支持。
刺史府政令傳達,理所當然會變得滯塞,政策執行也得不到貫徹;
之前被刺史壓榨,因為士氏支持而被壓制下來的怨氣,也會爆發。
到時民變四起,驅逐官吏,都是順理成章。
最好是能將朱符驅逐甚至殺死,如此士燮便沒了顧及。
以士家于交州影響,未必便不能行那州牧之事。
若能盡早整合交州,便能尋機北上,吞荊并揚,爭霸中原也不無可能。
退一步,也能保全交州,不至被孫權所并。
后面世道多亂,史書已經寫得明明白白。
況且,士氏雖是世家豪族,但士紹前生卻是平民。
于朱符這等貪官惡吏,本就厭惡,早有將他弄死的打算,奈何沒有機會。
現在朱符自己作死,要是不推他一把,都對不起自己兩世的身份。
心中雖有算計,士紹卻不能順士燮所問答出,便裝作天真,以略帶驕傲口氣說道:
“自是清楚,士氏出遷,廣信城中防衛,定是要有所下降了。
然則,又非甚緊要干系:
刺史自有部曲數千,其皆是曾隨故太尉平定交州的百戰之兵。
少我士氏,郡中動亂當也無需擔憂才是。”
士紹如此答辯,是士燮沒想到的,他是想引導兒子更全面地考慮遷族得失:
如舉族遷徙交趾是否合適?途中所需消耗人力物力是否值得?有沒有可能遷到其他更適合的地方……
稍微思索,士燮又不覺好笑:這豎子竟是在給刺史挖坑。
郡中若亂,自不會因少士氏一家之兵,無法收拾;然各縣豪右,見士氏身為豪門之首,都攜族人外遷,當真不會作其他想法?
刺史手中部曲確實精銳,然好兵也得猛將帶,朱符貪鄙而不懂軍事,軍士糧秣常被克扣,軍心不得。
糧秣不足,軍士只得自己想辦法,故而時常縱兵,禍亂鄉里,這筆爛賬必然會算到朱符頭上。
故而,即使各家豪右不會外遷,但是否相助刺史,尚在兩可之間。
自己這幼子素來聰穎,絕不可能想不到此處,現在卻用這些個理由來說服自己,顯然是對刺史恨極。
“哎……終究是個孩子!
然則刺史虐民確實過甚,此次叛亂既不可免,便全當交州百姓給予刺史的警告吧,自己也就不助他了。”
雖是如此想著,但他畢竟是有些操守的大儒,是為朝廷牧守一方的太守,更是生長于蒼梧廣信的士族,終是不想動亂太過嚴重,禍亂鄉梓:
“民亂范圍需得控制在蒼梧一郡之中,不能使之外溢……
那就將族人遷至八弟士武所在的高要縣暫居!”
士燮有兄弟八人,權位最高者,無疑便是身為大儒的交趾太守士燮;
次者為仲弟士懿,現任九真郡無功縣令,此人善交際,嘗與司徒丁宮、太尉黃琬親待,也是去過都城任官的人物;
再次者,為三弟士?,現任合浦郡的徐聞縣令,此人善籌算之事,所以被家族安排到了徐聞縣這個交州的貿易中心;
權位最次者,便是八弟士武了,任高要縣令。
高要縣位于蒼梧郡東南,地近番禺,有峽口之險,是連接蒼梧郡和南海郡的要隘,士武在此為令。
士燮的想法是,若蒼梧郡叛亂不止,難以平定,便以宗兵堅守高要縣。
退,可憑險而守,將亂兵阻擋于高要城下。
進,借南海之兵,溯水而上相助刺史,屆時,合兩郡之兵,動亂反手可平。
想到這里,士燮不由的點了點頭。
士紹見父親點頭,士紹心頭也是一喜:計劃成矣,交州若無刺史,士氏便可憑其于交州名望,蠶食州郡,全據交州。
想到此處,便要興奮起身,去作書信,通知族人遷徙至交趾。
士燮卻叫住士紹,扣了扣幾面,示意再看看另外一張帛書內容……
士紹雖覺奇怪,仍是拿起書帛觀看,
只是片刻,便面露驚訝之色,俱因這是一份來自仲父士懿的求援信:
越人豪強番苗,殺九真太守儋萌,起兵作反,叛軍全據郡城胥浦,殘余郡兵退守居風城。
苗取郡中兵械、糧草,北上猛攻居風,不日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