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明
吳晗(1909年—1969年),字辰伯,浙江義烏人。著名的明史專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元璋傳》是吳晗生前具有代表性的明史著作。
吳晗生前曾多次修改、先后寫過四個版本的朱元璋傳,分別是1943年版《明太祖傳》、1948年版《朱元璋傳》、1955年版《朱元璋傳》和1965年版《朱元璋傳》。
1943年版《明太祖傳》篇幅較為簡略,屬急就而成。1948年,吳晗先生又對第一版進行了大量增加、修改,寫成了第二版《朱元璋傳》。后來,按照吳晗先生自述,“第一、二個本子內容都有許多錯誤,有些地方甚至犯了嚴重的錯誤,例如以我自己當時的超階級思想來敘述堅強不屈的西系紅巾軍組織者彭瑩玉和尚,輕率地根據不充分的史料,以為他功成身退,贊嘆不絕,認為革命是可以半途而廢,無須革命到底的。這個錯誤的觀點在到了解放區以后,在理論上得到了啟發,我承認了錯誤。……第二是我那時候不懂得列寧關于國家的學說,錯誤地以為國家機器只是官僚機構和軍隊,比喻為封建皇權的兩個輪子。第三是由于當時對反動統治蔣介石集團的痛恨,以朱元璋影射蔣介石,雖然一方面不得不肯定歷史上朱元璋應有的地位,另一方面卻又指桑罵槐,給歷史上較為突出的封建帝王朱元璋以過分的斥責、不完全切合實際的評價。……便決意重寫,改正錯誤”(吳晗1965年版《朱元璋傳》自序),寫成了第三版。他曾將第三版油印一百多冊分送友人,又收來了不少意見,加之他自己認為“第三個本子的主要缺點和錯誤,是對階級關系、階級矛盾、階級分析注意不夠,對朱元璋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不夠全面”(吳晗1965年版《朱元璋傳》自序),于是又再次修改,寫成了第四版。
今日對比四個版本,1943年版失之草略。后兩個版本雖經前兩版的修改,保留了前兩版的框架,但是加入了較多的政治意識形態話語,使用階級、國家學說分析歷史,這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史學研究的科學性。1948年版雖也成書于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行文有作者的主觀情感,按照作者所述“由于當時對反動統治蔣介石集團的痛恨,以朱元璋影射蔣介石”,對朱元璋有過分的指責,但比較四個版本,該版仍是論述朱元璋最恰當的,在今日仍有出版的價值,因此本次選取該版予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