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人文(2024年第1期)
- 劉石 孫茂松 尹濤主編
- 546字
- 2025-03-31 11:25:47
一、研究基礎:物產文獻的數字化與體系化
古代物產研究,主要存在物產文獻的“資料離散”和“時空分離”兩大難題。記載物產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存儲單元中,這就導致物產資料會分散于各地,出現“同類異處”和“異類分隔”的問題。其一,方志“據地以書”,具有“越境不書”“全國通典不錄”的地域性特點,無論是以行政區劃作為記錄范圍,還是根據記錄內容形成專類志書,都是以特定區域、特定內容作為記述體例,如此就會導致物產資料存放于不同地區當中。其二,由于不同的書寫群體受到地域間習俗、民風、語言等因素的影響,在記載物產條目時,往往會出現“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等問題,即相同的物產會有不同的名稱,不同的物產可能有同一個名稱。其三,物產信息會被記錄在地理志、食貨志和歷代農書、字書、本草、私撰地記、地理總志、方志、圖經以及筆記小說等不同的著作中,導致由于知識分類或信息載體的不同,物產知識被隔絕在不同的知識領域中。
文獻是“記錄知識和信息的一切載體”[6],這些知識和信息在數字人文研究中可稱之為數據。數據是數字人文研究的基礎,充分獲取和占有某一領域的事實、數據和文獻對人文研究來說顯得尤為關鍵。[7]因此借助數字人文技術解決古代物產研究兩大難題之前,必須先做到物產文獻的體系化和數字化,保障充分的數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