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人文(2024年第1期)
- 劉石 孫茂松 尹濤主編
- 812字
- 2025-03-31 11:25:47
數字史學
借器之勢 出道之新:數字人文浪潮下物產研究的基礎、框架和進路[1]
左亮/南京農業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南京郵電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工作學院
包平/南京農業大學數字人文研究中心
摘要:物產作為聯系自然和社會、歷史和現實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物產記載于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文獻之中,深度利用率不高,形成了信息孤島、價值洼地。通過對正史、地方志、期刊、調查報告、文人筆記及檔案等文獻中物產信息的整理,利用數字人文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構建契合物產研究的框架和模型,旨在革新方志物產研究的實踐路徑,增強物產資料的整體性和實證性,形成一套物產知識智能重組與再造的可復制的方法體系,以實現對物產隱性知識的再發現,激活物產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基因,為溯源種質資源、講好土特產故事等提供歷史證據。
關鍵詞:物產 體系化 數智賦能 深度利用
數字人文作為一門典型的文理交叉融合的跨領域學科,既依托于傳統文獻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又豐富了傳統文獻研究的體系,成為數字技術與傳統文獻研究之間最恰當的橋梁。[2]近年來,數字人文研究方興未艾,其理論探討、應用研究以及技術支持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3]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借助數字人文技術方法探討人文研究新范式、新空間也已成為新的潮流,目前在文學、文獻學、歷史學、人口學、教育學、政治學等領域已有頗多研究成果問世。[4]在體系架構方面,相關框架、體系已基本建設完畢。[5]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如“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等也已部署到位。“有物產而人始生活”,物產既構成了宇宙萬物的具體意象,是中國傳統哲學“三才”思想的物象表征,也涵養了民生日用的要素稟賦,是中國民眾的生命鏡像。物產研究作為農業史領域的研究方向之一,歷來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那么如何運用數字人文的研究范式,構建契合物產自身屬性的框架和模型,從而挖掘物產蘊含的隱性信息開展深度利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