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要肅反還是要整風
- 我的舅舅朱元璋
- 626倉庫管理員
- 2103字
- 2025-07-23 22:37:15
“工會、商會,職責與農會相似,皆是為解決工匠、商人平常所遇種種問題。”
李平安說完一大段話,環視眾人道:“我知道,你們肯定有許多疑問。”
“有什么想問的,現在就提出來吧!”
農會對大家還是較為陌生的事物。
雖然從南宋開始,早就出現了眾多行會,諸如牙行、腳行、武行等等。
但這些行會擁有職業壁壘,而且是由民間自發組成,沒有官方背景。
像李平安提出的農會,更是打破了大家對鄉村治理的習慣。
讓眾多文官感到分外不適。
自古皇權不下縣!
難道義軍要改變這傳統不成?
新任揚州路主簿李善長,率先問道:“農會之說,遍觀史書,也未曾聽聞。”
“義軍若是在治下推行此制,當真能獲得百姓支持嗎?”
“義軍官吏匱乏,即便是州府一級的主官都多有缺額,當真能有那么多人手填充進農會當中嗎?”
李善長并未對農會的職能或運行方式提出質疑,而是對農會本身能否辦成抱有強烈懷疑。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想要將自己的統治末梢深入鄉間,可都未能做到。
可見此事之艱難!
歷來能成大事者,文采武略都是一等一的人物。
他們都做不到的事情,義軍真的能做成嗎?
“農會成立之初,百姓必然不一定會相信農會是幫他們的。”
李平安坦言道:“但義軍的名號,能夠勉強打消他們的顧慮。”
“此后只要農會發揮出作用,幫助農戶們提高糧食產量,解決大家日常遇到的種種問題。”
“百姓必然會慢慢相信農會!”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憑空誕生。
而是無數人為之努力,為之奮斗建成。
為何王朝末代皇帝,即便是有心改變腐朽的制度,卻往往只能改變上層的人事任免。
難以改變帝國龐大繁雜的種種古老制度。
因為人心。
大家都習慣了過去持續上百年的制度,是不可能因為皇帝一句話就發生改變的。
如果真有皇帝想要強行改變。
“皇帝易溶于水”了解一下?
而且皇帝的權力、威嚴并非無限的。
能夠殺死十個丞相、二十個尚書,卻無力觸及帝國權力制度末端的數十萬小吏。
他們才是帝國統治秩序神經末梢,直接與百姓接觸的人。
經過上百年的和平穩定,他們早已腐化變質,人心懶散,再難以干任何需要改變的事。
想要讓他們心甘情愿執行變革政策,才是最難的。
李平安為何要在這時候推行農會、工會,就是有這方面的考量。
統一華夏的戰爭,少說也還要持續七八年,乃至于十年時間。
若不在一開始就深入對地方的統治。
即使義軍從開始就確定了極高的理想,卻也只能浮于表面,最終淪為史書上的一句記載而已。
唯有扎根百姓、扎根農民,才能讓義軍產生極強的向上生命力。
“至于善長的第二個問題。”
李平安解答道:“人手從來都是義軍的頭等難關。”
“咱們雖然已經在各地開辦官學,在軍中也一直執行掃盲之策。”
“但想要見效,至少還需一兩年時間。”
“因此,農會剛開始必然會人手不足。”
“不過好在,基層農會負責人并不需要太多的文化。”
“甚至可以說,和尋常官吏恰恰相反,不能有太多文化!”
自兩宋之后,相繼丟失了燕云十六州和北方,文人仿佛也被抽去了脊梁。
再不復曾經漢唐時的豪邁!
仗義豪俠,執劍行千里的文客再也不見,反而多是蠅營狗茍之輩!
以至于時人感慨,“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基層治理,從來都是艱難,歷朝歷代,甚至于到了現代都是如此。
因為你需要和活生生的百姓相接觸,而非僅是自己官場上的同僚、上司、下屬。
需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
若是只會讀書,寫官樣文章,很難和普通百姓打交道,也很難為他們解決問題。
“大家多是小吏、小民出身,請恕我直言。”
李平安直截了當道:“大家以往誰人不曾遭受過上官、收稅吏的欺壓?”
“尋常官員都是群什么樣的人,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在場諸多武將,紛紛用不善的目光打量在場的文官們。
有人坦然受之,有人惶惶驚恐。
范鵬舉垂首沉思片刻,抬頭問道:“此舉是否也有意刷新吏治?”
“義軍是否要對諸多官員們進行鉗制?”
范鵬舉的話,說出了眾多文官們內心所想。
只不過范鵬舉為人坦蕩,能夠內心無愧地直接問出來。
其他人則是內心有愧,不敢直接發問,只能微微低頭、豎起耳朵,仔細聽李平安的回答。
“是!”
李平安點頭:“此舉不僅意在刷新吏治,更是要對官員進行鉗制!”
“實話說,今年數月以來,光是告到我這里,各地官員不法之事就有數十起之多!”
李平安眼光如刀,掃過在場眾人,文官們大多不敢與之對視,低下頭顱。
“義軍不是元廷,絕不會縱容官員不法之事!”
“今后再有此等情況,讓他們自己洗好脖子等著吧!”
“此外,今后官員選拔,也要優先從農會、工會、商會中選拔!”
“以功績為先,各地發展良好者優先升遷!”
李平安很清楚義軍內部現在的官員們,到底都是什么貨色。
在散漫的元廷內部呆慣了,他們已經不能適應義軍當下種種嚴苛的規矩。
甚至這種懶政、怠政的風氣,還在不停向義軍內部滲透,腐蝕義軍自己培養的干部。
尤其是官員貪污,更是屢見不鮮!
光是夏糧稅收期間,被李平安查出來的貪污事件,就有二十多起!
他們想要在李平安面前,通過賬面粉飾,簡直是癡人說夢。
也許是發展太快,有很多人已經忘了,李平安本就是因為查賬,才從朱元璋軍中起勢!
這些貪污之人,李平安也不曾重罰,僅僅是將他們調離原崗位,調去軍中教識字、掃盲。
只是,義軍官員的種種問題,讓李平安憂心忡忡。
是不是要在官員當中展開整風運動?
還是再拖一拖,畢竟義軍真的沒人可用。
只是,再這樣拖下去,必然發展成肅反那樣的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