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袁 王
- 季漢教父,我教劉備謀萬里江山
- Ktv的章魚
- 2061字
- 2025-05-01 07:36:00
城外。
徐州軍營寨的臨時高臺上,站立著兩道身影。
一個是王融,一個是劉備。
“先生何以料定袁公路今日出城?”
劉備問王融。
王融指了指前方壽春城池西門的城門樓。
“城頭上豎起大纛,當中又有身影前擁后粗,此謂欲蓋彌彰!”
他耐心解釋,說起了緣由。
實際上,從王融答應了袁術用玉璽換百姓出城的那一刻起。
他就找淮南本地的門閥豪強畫了一張袁術的畫像,教所有文吏都記住這張臉。
之所以在第七天才讓文吏把畫像拿到現場,只是為了惡心袁術一把。
畢竟袁術多次攻打徐州,總歸要先還點利息吧?
“城頭上的必是假袁術,真正的袁術藏在百姓人群里,想要借此出城。”
王融笑了笑。
跑得掉嗎?
“來人,立刻星夜北上,去冀州通知大將軍袁本初。”
“就說袁術僭越稱帝,麾下袁氏門生故吏不愿助紂為虐,徐州軍遣其北上投奔大將軍,望大將軍接納。”
“此舉只因袁術一人而起,與汝南袁氏無關,朝廷不會追究袁氏責任。”
王融又安排了另外一件事。
袁氏的內部并不是鐵板一塊,否則話,還輪得到其他諸侯和世家什么事情?
徐州軍走袁紹的渠道和平臺,卻站在袁術的對立面。
在征伐袁術的同時,還需要繼續向袁紹表明立場。
朝廷是絕不會追究袁氏其他人員的責任,讓袁紹大可放心。
現在還不是跟袁紹翻臉的時候。
“唯!”
馬上有人領命辦事,星夜北上去了。
“先生。”
劉備想到了一些事情。
“他日袁本初會不會插手徐州朝廷......”
“會!”
王融斬釘截鐵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歷史上,官渡之戰的爆發,很有可能就是袁紹想要染指許昌朝廷了,袁曹之間才正式反目成仇。
“徐州部眾與袁紹之間,必有一戰。”
這是毋容置疑的事情。
“這?”
劉備對未來顯露出無比擔憂的表情。
“玄德,從我們做出迎接陛下圣駕歸來徐州的決定開始,前路就注定是曲折崎嶇的。”
王融說道。
但這并不是選擇收手或者止步不前的理由。
“這個世道,你想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哪有問賺不賠的生意?”
吃著天子和朝廷的紅利,你就得承擔被群起而攻之的風險。
“安心便是。”
因為不安心,也解決不了問題。
在王融和劉備商討的同時。
壽春城中。
西門已經徹底關上了,袁術終究沒有出城,他回來找到閻象,破口大罵。
“你這什么破計策?”
“現在城外有人拿著朕的畫像,到處對照,朕焉能出城往北?”
袁術對閻象失望之極。
閻象道:“請主公稍稍息怒。”
“息怒?你讓朕怎么息怒?”
袁術質問閻象。
“之前你信誓旦旦說這是最好的破局之策,結果呢?”
他把所有的怒火,都傾瀉到閻象的身上。
“你最好立刻想個補救的計策,否則朕饒不了你!”
......
當天夜里。
“報!淮南軍從北門突圍了,但是被張遼、太史慈兩部將士擋住,又撤回了城中。”
“報!淮南軍從北門突圍是迷惑之策,他們簇擁著袁術從東門殺出,一度沖潰我軍東邊營寨。”
“報......”
不斷有匯報傳到王融面前。
一旁坐著的劉備膽戰心驚,生怕袁術成功突圍。
好在接下來的匯報之中,張飛、蔣欽、甘寧等將悍勇,奮力死戰,硬是將袁術的部隊又逼回了城中。
差點還被沖陣的張飛擒了袁術。
“壽春城中淮南兵馬,已是驚弓之鳥。”
王融連夜遣使進城,勸降袁術。
袁術直接撕碎了文書,大罵王融豎子。
“他瑯琊王氏算什么?朕堂堂袁氏嫡子,豈能向他投降?”
震怒過后,袁術將使者轟了出去。
使者歸還營寨,向王融具說前事。
連袁術藐視瑯琊王氏的細節都不曾遺漏。
帳內眾人齊齊看向王融。
可王融并未惱怒,反而是鄭重點頭。
“他說的沒有問題。”
王氏也只不過是徐州內部士族罷了,袁氏是天下士族之首,差距甚大。
要等到歷史上王敦、王導時代,王與馬共天下的之際,王氏才算是趕超袁氏的高度。
但眼下,王氏不如袁氏遠甚,這是不爭的事實。
王融再次遣使進城。
“你告訴袁公路,后天我們將會破開肥水上游的堤壩,使洪水倒灌壽春,望其知曉。”
“唯。”
使者領命而去,把話帶到了城中。
淮南軍眾人無不驚懼,紀靈臉色蒼白,向袁術請命。
“事已至此,不如強拆城中屋舍門板、床板,拼成木筏,以應洪浪沖刷。”
其余將領亦表示可以砍伐城中樹木,拼湊舟船。
水淹壽春最大的問題不是洪水沖擊城門樓和城墻的那一刻。
而是城中滿是積水,徐州軍又趁機攻城的時候。
如果沒有木筏舟船,淮南軍難以反擊。
因為徐州軍是有水師舟船的,這一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速造舟船。”
袁術鐵青著臉,吩咐將士們做好準備,連他自己都從城中的宮闕搬到了城門樓上住著。
“你回去告訴王融,就算他水淹壽春,朕也不會向他投降!”
袁氏是士族之首,決不投降王氏。
使者再次被轟出城外。
回到寨中,使者便將袁術的話說給王融聽。
“好。”
王融明白了,士族之首還是有士族之首的傲氣。
“傳令徐文向,即刻安排我徐州水師將士船艦過來,準備攻城。”
堤壩一破,大水一漲,水漲船高之際,甲板便能與城墻齊平,借船攻城!
眾皆大喜,終于到了最后的攻城時刻。
他們按照王融的吩咐,拔除營寨,一一遷徙到遠離肥水河岸的高地上。
只等水淹壽春過后,登上船艦破城而入,擒拿偽帝袁術。
相比于徐州軍的振奮,城中的淮南軍無疑是哀愁的。
“大水一到,壽春必破,我等何去何從?”
有將領內心不甘,敗亡威脅面前,沒有人能夠保持淡定。
廬江籍貫的陳蘭,已經在內心滋生了別樣想法。
他找到老鄉雷薄。
“某并不想為袁氏陪葬。”
陳蘭問雷薄有沒有出城向徐州軍投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