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古詩詞精講88課(全三冊)
- 竇昕主編
- 1802字
- 2025-03-26 16:47:23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意探探探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打了一場極為痛快的勝仗。那烏桓多年來屢次攻城略地,侵擾河北一帶,盤踞在荊襄的劉表、劉備也一直虎視眈眈。他們一南一北,將曹操夾在中間擠壓得透不過氣來。而如今他大敗烏桓,一統北方,望著這碣石山下波瀾壯闊的滄海,頓時覺得滿心酣暢,情不自禁作詩一首……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詩是漢末文學家曹操所寫的《觀滄海》。
詩義詳解讀
這首詩叫《觀滄海》,意思是觀望蒼青色的大海。當年詩人打了勝仗,凱旋的時候路過碣石,一時詩興大發,于是用漢樂府舊題《步出夏門行》創作了一組詩。這組詩包含一個序章和四個小章節,《觀滄海》就是其中的第一個章節。
單從詩題來看,這應該是一首描寫大海的寫景詩。但很多同學讀完這首詩后,卻評價說它寫出了一種永恒的情懷,讓我們感受到一股從遠古吹來的風,穿越千萬年的時光到達了宇宙盡頭。
同學們為什么會給出如此高的評價呢?別著急,接下來,我們一起詳細地解讀這首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時此刻,詩人向東而行,登上碣石山,站在高高的山頂上眺望這片蒼茫青綠的大海。詩的第一句開門見山,直接點題,并交代了觀滄海的地點。詩人真不愧是一代梟雄,一出場就直接登高望遠,放眼天下。
那詩人都看到了什么呢?“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形容水波動蕩的樣子;竦峙,形容山島高聳的樣子。奔騰的大海煙波浩渺,水波蕩漾。挺拔的山島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巍然聳立。詩人只用了簡單的八個字,就描繪出了大海的壯觀。
接著,詩人繼續深入遠望:“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島上樹木蒼翠叢生,各種花草茂盛濃密,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頓時掠起一陣陣洪波巨浪……
秋天本是秋風零落、草木蕭瑟的季節,難免會給人一種悲涼感,但詩中所呈現的景色卻沒有絲毫凋零與感傷,反而有一種豪情壯志。不信你看,秋風下,大海驚濤拍岸,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這壯麗的景色,正反映了詩人那廣闊的胸襟。
詩人順著海平面,繼續遠望,看到了蒼茫海域與天相接的地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星漢,指銀河。太陽和月亮好像是從這大海之中孕育出來的;明亮的銀河,也好像是從這大海之中發出星光的。
在這蒼茫遼闊的大海面前,日月星辰都顯得十分渺小,只能隨著大海的吐納而升落運轉。在詩人的筆下,大海竟然大到能吞吐宇宙,這是多么新穎而大膽的想象呀!一下子就將大海包羅萬象、氣吞山河的氣勢與胸襟展現在我們面前。
見此壯景,詩人忍不住感慨道:“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能見到這樣壯麗的美景真是幸運至極啊,我只能寫下這首詩來表達我內心的情懷與志向。
詩人的志向是什么呢?他雖然沒有明說,但他把自己的感情已融入景色之中,將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態度都寄托在了那氣吞山河的蒼茫大海中。
妙語小指南
我們前面說過,《步出夏門行》是一首漢樂府舊題。除了曹操,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也用這個舊題寫過一組詩。
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長子、曹操的孫子。他在位期間曾指揮部下抵御外敵,平定鮮卑,對北方的發展和各民族的融合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可以說,他作為皇帝的政績可圈可點。同時,他的文學成就也很突出,他尤其擅長寫樂府詩,因而和他的父親、爺爺并稱為曹魏“三祖”。
總的來說,曹叡是一位有著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君王,他向往先祖的功業,有著強烈的追求不朽功名的愿望。他寫的《步出夏門行》所傳達的情緒和氣勢,和曹操的這組詩是不一樣的。同學們,你們在往后的學習過程中,也會讀到很多相同題目的詩詞,但不同的詩人會寫出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故事,大家要學會區分,學會品味。
趣事連連看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贏得勝利后,開始清理袁紹的殘余勢力,他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袁紹的三個兒子。
接下來幾年里,袁紹的兒子們在曹操的收拾下死的死、跑的跑。跑到哪兒去了呢?他們投奔了一個叫烏桓的游牧部落。
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解決袁紹遺留的問題,親自率領大軍,遠征烏桓。這一次,曹軍又取得了勝利,曹操也因為一統北方,變成了“北方一哥”。就在他凱旋的途中,他路過渤海之濱,登上碣石山,遠望這壯觀的山河美景,心中一動,便留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觀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