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在有中醫這個詞以前,人們把這種醫學技術稱為“岐黃之術”。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和岐伯之間的問答完成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闡述。岐伯是博學多才的智者,黃帝作為整個族群的領袖,向他詳細咨詢了關于養生、防病、治病的知識,相當于現在的政府就某個專門問題征詢專家的意見。
那么為什么黃帝沒有咨詢其他問題,而單單抓住醫學問題來個打破砂鍋問到底呢?說明在那個時代,醫學太重要了,它不僅是一門關乎生命的技術,而且還能指導人們找到一種適合的生活方式,以這種方式生活,就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從而達到得享天年的理想結局。所以,中醫不同于現代醫學,它不是以研究疾病為主的學問,它的重點在于人,人怎樣做才能不得病,得了病怎樣調整自己才能重獲健康。對抗病邪的主力軍是我們每個人,而不是醫生。
這樣說來,《黃帝內經》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地地道道的科普著作。在古代,只要是讀書人,對中醫學的思想都是心領神會的,所以說“秀才學醫,籠中抓雞”。現在的人,由于語言的變遷和知識結構的變化,看《黃帝內經》就相當困難了,即使是學中醫的人也未必全能看懂,更不要說老百姓了。所以,要在今天普及《黃帝內經》,就需要另辟蹊徑。
看到漫畫版的《黃帝內經》,不禁眼前一亮,令人望而生畏的經典一下子活躍起來,讀經典變成了輕松的消遣。全書分為“養生卷”和“治療卷”兩部分,而“養生卷”在前,延續了《黃帝內經》注重預防的思想。每一卷又分門別類,條分縷析,把講述同一問題的經文從原書各篇中抽出來歸納到一起,讓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攻克一個命題。
以如此生活化的方式來演繹《黃帝內經》,是對經典閱讀的最好延展,這樣的寫法把科普的身份還給了《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就應該這樣寫、這樣讀。

中日友好醫院
中醫學博士 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