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金融集聚、科技創新與城市經濟發展作者名: 沈沁本章字數: 3066字更新時間: 2025-04-22 12:57:08
1 緒論
1.1 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是城市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了更早更快地引入市場機制,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中央政府積極推行撤地設市和地市合并,設立了數量眾多的地級市。從1983年至2003年,全國地級市數量增加170座,年幾何平均增長率達到4.5%;從2004年至2020年,全國新增地級市11座。目前,全國總共有297座地級及以上城市[注]。地級市數量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推動了城市及城市體系建設,也使城市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65%,城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例超過80%,城市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貢獻者。在上述背景下,認識和了解城市的發展狀況和發展規律,尋求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方式對于我國未來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本書選題的宏觀背景。
城市是人口和產業的集聚地。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城市規模擴張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即產生外部經濟效應。通過集中于特定區域,生產者可以共享信息、中間投入品和基礎設施,更便捷地與其他生產者進行溝通協作。城市中的人口集聚意味著更大規模的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前者能夠推動企業擴大生產從而實現規模經濟,后者則為城市提供不同類型和具有不同專業技能的勞動者,從而使勞動力市場的匹配更高效,這將進一步吸引企業和人口進入城市。然而上述模式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從長期來看是不可持續的,這是因為資本與勞動力這兩種生產要素具有遞減的邊際收益,而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張會造成生活成本過高、基礎設施供給不足、擁堵、住房緊張、環境污染、身心健康受損和犯罪率上升等問題,從而使城市逐漸失去由集聚效應帶來的優勢。因此對于城市而言,需要探索能夠實現長期經濟發展的新方法,而這也將有助于整體經濟實現長期發展。
對于以何種方式實現城市長期經濟發展這一問題,可以通過回顧經濟理論、觀察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趨勢,借鑒他國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探尋可能存在的路徑?;谶@一思路,本書注意到與城市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四個現象。
現象一:經濟發展依靠創新驅動,創新主要發生在城市
在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多年間,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投入進行驅動。由于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具有遞減的邊際收益,最終會使人均產出水平趨于穩定[注],因此長期中的經濟產出增長需要依靠技術進步來推動(Solow,1956)。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以及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逐漸接近全球技術前沿(global technology frontier),繼續通過學習和采用他國先進技術所能夠帶來的技術進步空間將更加有限,因此在未來,我國的技術進步將更多依靠自主創新來實現。
眾多觀察和研究顯示,城市是最重要的創新發源地(Florida,2017)。城市對于推動創新具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①城市基礎設施使知識的傳播與獲取效率大大提高,從而促進人力資本積累(Glaeser and Resseger,2010),這為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堅實基礎。②人口在城市中的集聚使人際交流更為便利,為人們提供了進行思想碰撞從而創造新知識的契機。③城市是產業的集聚地,這為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研發、測試、制造和推廣提供了動機與條件。
從2008年至今,我國已有78座城市成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城市,這些城市希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創新促進經濟結構升級,實現城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現象二:金融產業表現出高度城市化和中心化的集聚傾向
金融行業的產生和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表明,金融發展能夠通過促進資本積累、優化資源配置和優化信貸等途徑推動經濟發展(Goldsmith,1969;King and Levine,1993;Levine,2004)。在金融發展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一個新的趨勢逐漸呈現,這就是金融集聚(financial agglomeration或financial clustering)。金融集聚是金融產業以及金融資源集中于特定區域或空間的現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深化,金融資本在國際的流動以及跨國金融活動更加頻繁,而金融業務的發展也進一步表現出專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特征。在這一背景下,倫敦、紐約、中國香港、東京和新加坡等城市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而中國的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加。
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有33座城市以地方政府文件形式明確地提出建設國際級、國家級或區域金融中心城市。這些城市希望以建設金融中心的方式提升城市金融資源體量、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并以此吸引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入。
現象三: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城市既是金融中心也是創新型城市
英國智囊機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簡稱GFCI)是全球金融中心的主要評價參考之一,該指數首次發布于2007年。2023年3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第33期發布,在這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位列第一的城市是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緊隨其后,排名進入前十五位的城市還有香港、舊金山、洛杉磯、上海、芝加哥、波士頓、首爾、華盛頓特區、深圳、北京、巴黎和悉尼。中國有七座城市進入前50位,分別為香港(4位)、上海(7位)、深圳(12位)、北京(13位)、廣州(34位)、青島(36位)和成都(44位)。
澳大利亞智囊機構2thinknow編制了創新型城市指數(Innovation CitiesTM Index),該指數從網絡化市場、人力基礎設施和文化資產三個方面對全球重要城市進行考察、評分和排名。該指數同樣首次發布于2007年。2022年度的指數排名顯示,全球最具有創新性的城市是東京,倫敦與紐約也位列前三。排進前十五位的城市還有巴黎、新加坡、洛杉磯、波士頓、首爾、舊金山-圣何塞、休斯敦、柏林、芝加哥、斯德哥爾摩、迪拜和多倫多。中國有兩座城市進入前50位,分別為北京(28位)和上海(46位)。
表1-1列舉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前50位的城市以及創新型城市指數排名前50位的城市;在兩項指數排名中都進入前50位的城市名稱以加粗字體標示。盡管排名的計算方式,尤其是指標選擇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觀性,但是依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真實情況。對比兩項城市排名可以觀察到:有34座城市同時進入兩組排名的前50位,這些城市既是領先的金融中心,也是領先的創新型城市,其中以紐約、倫敦、東京、新加坡、巴黎為代表。紐約和倫敦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其創新指數排名同樣位列前三,而在世界范圍內聞名遐邇的科技創新中心“硅谷”的所在地舊金山(舊金山-圣何塞地區)在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也位于前列。
表1-1 2022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和創新型城市指數排名

續表

現象四:中國特色的城市管理體系
我國的城市管理體系與其他國家相比獨具特色,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最為廣泛的社會語境下,我國的“城市”實際上是指作為行政區劃建制的市,而“行政建制”意味著在以城市為對象的研究中需要考慮行政權力和行政區劃等級制度可能造成的影響。第二,與西方工業化國家主要由生產力發展和資本所驅動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過程不同,我國的城市化是一個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所掌握的資源和行政權力驅動的自上而下的過程。自20世紀80年代城市管理體系實行“市管縣”體制起,我國新設立了眾多地級市,并一直實施較為頻繁的行政區劃調整。第三,在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地方政府績效考核制度下,城市發展表現出“行政區經濟”的現象,地方政府為了實現所轄行政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相互之間展開對行政區域面積、人口和經濟資源的競爭,這常常導致不同區域發展政策趨于同質化,我國眾多城市提出建設金融中心和創新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間政策競爭的結果。中國特色的城市管理體系意味著在分析中國經濟問題,尤其是區域經濟問題時,除了借鑒經濟理論與他國經驗,還應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