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分析:邏輯與科學演繹方法(第二版)
- 周建武
- 1871字
- 2025-04-16 17:18:35
叢書序言
宏偉壯麗的科學事業推動著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科學應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得人們在生活中的幾十年,甚至幾年的變化要超過現代科學出現之前的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變化。科學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作用,使得科學體系本身也不斷發展與壯大,從而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斷得到加強,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日趨顯著。
現代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并正日益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從微觀層面看,一個公民的科學素養程度影響到個人價值觀和對自然和社會問題的看法,從而影響到個人的生存發展與生活質量。從宏觀層面看,國民的科學素養已經關乎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科學素養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定問題和作出具有證據的結論,以便對自然世界和通過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的改變進行理解和作出決定的能力。科學素養大致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三個方面,現代公民應該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科學研究的方法,并具備好奇心、追求真理、嚴謹求實、質疑、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創新和合作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因素之一,經典的科學方法有兩大類:實驗方法(包括觀察方法、調查方法)和思維方法(即科學邏輯方法)。科學思維是從科學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及內在規律的認識方式,是基于經驗事實對事物間的相互關系的抽象概括和建構的反映,該反映以經驗事實和科學知識為中介,借助推理和論證等形式,對多變量因果系統進行信息加工。
科學邏輯形成并運用于科學認識活動,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在思維中再現客觀事物的本質,并真實反映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科學邏輯是在實驗基礎上經過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規律這樣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其本質就是科學思維,是歸納與演繹方法在科學領域的具體運用;是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檢驗和修正,進而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主要包括科學推理、科學分析、科學論證等核心思維能力。
科學是現代人世界觀的基礎,而邏輯是人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科學作為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極度依賴邏輯推理。科學知識固然重要,而科學的思維方法更具有重要意義。在思維技能培養中,演繹法與歸納法同等重要。相應地,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同等重要地培養公民的批判性推理(Critical Thinking,CT)、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AR)兩種能力。在北美及歐洲等發達國家,普遍把分析性推理和批判性推理能力的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這兩類能力的主要區別如下。

邏輯推理分為演繹推理和非演繹推理兩大類,其中,分析性推理(AR)的關注范圍是演繹推理,批判性推理(CT)的關注重點是非演繹推理(即廣義歸納推理)。在科學活動中,科學認識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又由一般到個別的反復過程,達到歸納和演繹的統一。因此,科學邏輯既包括歸納邏輯,也包括演繹邏輯。
科學邏輯作為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是處理科學問題的思維工具。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某一專業領域的所有知識全部掌握。但一個人只要掌握基礎理論,形成科學思維模式,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就能夠熟練獲取需要的知識并獲得創新能力。可見,科學的思維技能比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好的教育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好的思維技能在面對與日俱增的新鮮問題的時候,能夠調動自我的知識體系找到最優解決方案。理解和掌握科學邏輯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及公眾普遍的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而掌握科學的邏輯技能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導和針對性的訓練。
從科學問題和見解的提出到科學知識、科學原理的形成以及科學規律的應用,貫穿了邏輯方法與邏輯能力的綜合運用和發揮。為此,本人先后撰寫《科學推理——邏輯與科學思維方法》《科學分析——邏輯與科學演繹方法》《科學論證——邏輯與科學評價方法》三部著作,構成“科學邏輯”叢書。該套叢書自出版以來,被多家學術自媒體推薦,入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年度書單”“思維升級必讀書單”,被推薦為“值得閱讀一生的8本思維方法論書籍”,受到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本套叢書以科學研究中的思維方法為核心論述科學的邏輯,書中有針對性地選用了科學史上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具有科學背景的邏輯推理與論證問題,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此論述科學邏輯的原理與方法,從而啟發思維并提升讀者的科學邏輯技能。
由于時間和水平所限,疏漏和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朋友批評指正。若有信息反饋請直接發至本人郵箱:zjwgct@sina.com。
著者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