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物之光(讀中華 學科學叢書)
- 霍靜主編
- 793字
- 2025-04-21 19:13:32
1.1.1 “種一粒,收萬顆”——生物的生殖現象
自然界中的生物,無論結構簡單或復雜、進化程度高等或低等,都能夠正常地生存并繁衍后代,就說明其適應了生活的環境。那些不能保證后代存活率的生物,采用一次性生產足夠數量后代的繁殖方式,從而保持種群的數量、保證物種的延續。
生殖
生物產生幼小的個體以繁殖后代。生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日常生活中,能觀察到可以產生大量后代的生物。例如:
路邊隨處可見的植物——蒲公英(圖1-3)。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花序是頭狀花序,種子上有白色冠毛結成的絨球,能隨風飄散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

圖1-3 蒲公英
貌似不起眼的蒲公英,卻具有不容忽視的藥用價值。古人將其與金銀花等中草藥共同入藥,用于消炎、除腫。《本草綱目》中也談到蒲公英具有“烏須發,壯筋骨”的療效。
蘑菇是一種真菌,又稱為雙孢蘑菇,也叫白蘑菇、洋蘑菇。我們平時食用的是蘑菇的地上部分,稱作子實體(圖1-4)。子實體是通過有性和無性的孢子進行生殖,蘑菇的孢子就隱藏在菌褶結構中,數目眾多,如圖1-5~圖1-7所示。

圖1-4 蘑菇(子實體)

圖1-5 菌蓋腹面觀

圖1-6 隱藏有孢子的蘑菇菌褶

圖1-7 蘑菇孢子顯微圖
古人很早就發現蘑菇這類大型真菌是可以食用或藥用的。大型真菌在古代醫學中已具有眾多用途與療效。如《神農本草經》中將“白芝”的功效描述為:主咳逆上氣,益肺氣,通利口鼻,強志意,勇悍,安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錄了多種大型菌類,如靈芝、木耳等。在現代,菌類也作為有益的食物和常用的藥物被使用。
鯉魚在我國的江河湖沼中都能生存。一尾雌鯉魚的懷卵數有20萬~30萬粒,多的甚至有50萬~60萬粒。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鯉魚不僅是我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佳肴,更被我們的祖先賦予了許多象征意義。
在現存的150余萬種生物中,從細菌到高等動植物,不同的物種通過生殖得以延續,并且不斷地適應復雜變化的環境,在自然界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