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的數學之光(讀中華 學科學叢書)
- 張廷艷主編
- 1312字
- 2025-04-21 19:17:49
前言
屹立于歷史長河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富而又珍貴的精神財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重要舉措,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伴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課程育德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的共識。
當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新編數學教科書也新增了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但限于教科書篇幅所限,所呈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廣度、深度以及與課程內容聯系的密切性都相對局限,這便給教師對教科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整體把握與深入了解,對教學中深度挖掘與深度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數學元素等方面帶來了挑戰。基于此,我們嘗試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之間尋找連接點,精心編寫了本書,引導青少年在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領悟古人的數學智慧,在數學學習中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也為教師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本書的編寫特色如下。
第一,體現時代性。編寫理念體現新時代的育人要求和數學課程改革導向,在內容選擇上注重跨學科融合,在學習任務布置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本書以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數學元素為素材,涉及科學典籍、數學成就、建筑文物、民間藝術、舞蹈、民俗等方面,縱橫兼顧,讓讀者在了解我國古代數學成就的同時,也知曉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以及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拓寬視野。
第二,突出實用性。本書內容分別從數、數的運算、方程、函數、圖形、概率、數學思想八個部分介紹傳統文化中的數學,以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數學問題、數學知識為載體,介紹數學方法、數學思想和數學應用。全書共八章,通過設立“數盡其用”“躬行實踐”等欄目,具有讀、教、學兼備的功能,方便教師和學生選擇與使用。
第三,凸顯趣味性。
本書以科普閱讀為主,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易懂,涉及的知識內容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特點,以能講清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數學知識為宜,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編寫形式圖文并茂,能讓讀者在輕松愉悅的閱讀中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理解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
本書由張廷艷擔任主編,楊新榮擔任副主編。張廷艷負責全書的整體架構設計、樣章撰寫、統稿和校稿,楊新榮參與全書整體架構的設計并負責校稿。各章撰寫人員分工如下:第1章由張廷艷、李丹洋編寫;第2章由葉子涵、張詩雨編寫;第3章由楊文、張天涯、鄭偉太編寫;第4章由楊新榮、陳瀾編寫;第5章由駱丹、李毅、劉明靜編寫;第6章由陳朝東、林小波、何泳采編寫;第7章由鄧伍丹、代秀男編寫;第8章由李丹洋、劉小慧編寫。上海市長寧區教育學院栗小妮博士和山東師范大學孫丹丹博士通讀了全稿并給出了詳盡的修改意見。肖紅、李丹洋、張詩雨、代秀男參與了全書的校稿工作。在此,特對在編寫過程中給予支持和幫助的學校領導、老師及所有編者表示感謝!
在編寫過程中參閱國內多篇學術文獻和著作,在此表示感謝!書中若有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張廷艷
2024年3月于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