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里的中國歷史故事:從宋元到清朝
- 朱萬章 周雪芹主編
- 1836字
- 2025-04-22 14:06:28
01 契丹鞍具甲天下
鎏金銀鞍橋飾
鞍具是契丹人游牧生活中的重要用具,素有“契丹鞍具甲天下”的美譽。遼代陳國公主墓中出土了兩套共18件精美華貴的完整馬具,詮釋出一千多年前“馬背上的民族”契丹人所特有的文化。
契丹族的四時捺缽制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出使遼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兒童能走馬,婦女亦腰弓。”這是對當時契丹人生活場景的真實寫照。“好馬配好鞍”,契丹人心疼戰馬,不斷改進馬鞍的制作工藝,以最大限度發揮戰馬的奔跑能力。宋朝太平老人撰寫的《袖中錦》記載,契丹鞍與西夏劍,宋朝端硯、蜀錦、定瓷等并列為天下第一。
隨著實力不斷強大,契丹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日益增多,契丹人逐漸從游牧生活方式走向農耕定居生活方式,但契丹社會早期的游牧和漁獵習俗被保留下來,“四時捺缽”制在遼代一直傳承著。
捺缽是契丹語的音譯,是遼國皇帝出行時的臨時行宮。皇帝在捺缽中可與大臣商量國家大事,漁獵也是四時捺缽的主要活動。四時,即春夏秋冬四季。契丹人在春天鑿冰取魚,捕捉天鵝、大雁;夏天避暑納涼,商議國家大事;秋季進行射鹿、獵虎活動;冬季進行釣魚、圍獵、比武活動。

鎏金銀鞍橋飾
最大者高35厘米
寬22厘米
厚0.1厘米

以春捺缽為例,皇帝在一月份外出漁獵。這時,因為獵物天鵝還沒有到來,契丹人會把帳篷支在冰上,鑿冰取魚。等天氣變暖,就開始讓經過馴化的、被叫作海東青的老鷹來捕捉天鵝。狩獵之前,皇帝的侍從一般會穿上墨綠色衣服,圍著湖泊站立,他們手里備著一柄錘子、一個喂食老鷹的器具、一柄刺鵝錐;皇帝穿上方便打獵的緊身服裝。如果侍從發現了天鵝,就會舉起旗子,負責打鼓的士兵看到旗子就會敲鼓,天鵝聽到鼓聲,嚇得從水面飛起。負責放哨的士兵看到天鵝飛起后,就高高地舉起旗幟作為信號。皇帝看到信號就下令放飛海東青。這時,老鷹一飛沖天,直擊云霄,從高空如箭般地沖向飛到半空中的天鵝,將天鵝捕獲。
契丹皇帝一般將“頭鵝”供奉到宗廟中祭祀祖先,皇帝和大臣們會在頭上插一根鵝毛,舉行“頭鵝宴”,在捺缽中喝酒慶祝。契丹皇帝和大臣舉行漁獵活動的目的是以身示范,讓老百姓不要忘記本民族騎馬射箭的傳統,練就能征善戰的本領。
白馬青牛的傳說
契丹族的游牧傳統和騎射文化使得契丹人對馬和馬具都有特殊的感情。契丹人的祖先起源傳說與馬相關。
相傳,有神人乘白馬,過土河向東而行。與此同時,有一個天女駕著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渡潢河而下。到了木葉山,二水合流,神人和天女相遇,結為夫妻,生了八個兒子。之后,他們的后代越來越繁盛,分成八部,成為契丹族的八個部落。后來,每當行軍及春秋祭祀時,契丹人必用白馬青牛,以示不忘本。
在遼朝早期的墓葬中經常會發現用馬或馬頭來陪葬的現象。但到了后期,遼國皇帝出于戰爭和農業生產的需要,明令禁止用馬匹殉葬,人們開始用馬具來代替活馬殉葬。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大營子遼駙馬墓出土了兩套共18件精美完整的馬具,它們由馬絡頭、馬鞍、障泥、馬鐙、蹀躞帶等組成。這些馬具上有的綴有雕刻精美的玉石,有的繪有華美的鳳鳥紋飾,有的鏨有鎏金花飾,有的鑲有純銀包邊,每一件都精美華麗。
障泥,是垂在兩側馬鞍下的用來遮擋泥土用的馬具。墓葬中出土的彩繪銀障泥一副兩件,由薄銀片打制而成,銀片上飾有華麗的鳳鳥、朱雀、變形云紋,左右對稱,形制規整,紋飾精巧,顯示了當時遼國宮廷工匠高超的技藝水平。
馬鐙,是供騎馬人在上馬和騎乘時踏腳的馬具。其實,早在1600年前,古人就發明了馬鐙。它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合為一體。因此,馬鐙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尤其是軍事史上都發揮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遼駙馬墓出土了一銅一鐵兩副馬鐙,高19.5厘米,寬15厘米,與攀胸相連,鐙鼻和鐙體連接后可活動,左右旋轉自如,避免了之前馬鐙因通體固定而令人不舒服的缺點,體現出遼代馬具在制作方面注重舒適與實用相結合的原則。
馬絡頭、馬鞍、障泥、馬鐙等馬具組合到一起,證明契丹人的狩獵技術由之前“胡服騎射”的粗放式上升到“人馬合一”的精細化高度,由此也提高了騎兵作戰的效率。
國寶小檔案
我的名字:鎏金銀鞍橋飾。
我的特征:鞍飾是馬鞍外包鑲的飾品,一組6件,鞍橋前、后部飾件各一件,半月形飾件各兩件。這組鎏金銀鞍橋飾制作精細、造型美觀,工藝水平非常高。
我在哪里:中國國家博物館。
我能告訴你:遼駙馬墓出土的鎏金銀鞍橋飾代表了遼代鞍飾的最高水平,顯示了契丹民族高超的鞍具裝飾技術。中間的座板適合人體結構,坐上去較為舒適。用金、銀裝飾鞍具,鞍飾上滿底鏨刻精密的花鳥紋,紋飾上有精細的鎏金。這些華麗的紋飾顯示出契丹鞍高貴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