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三大能力”武裝寫作感知力

規律解碼

巴爾扎克說,寫作的人應該具有蝸牛般眼觀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覺,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聽到、感到周圍的一切。每個寫作者都應嘗試去發現感知的核心競爭力,去發掘潛在的感知力。有的人善于觀察,有的人善于傾聽,有的人觸覺非常靈敏……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感知技能和感知潛力。

那么,如何發掘和訓練寫作感知力呢?

寫作感知力的訓練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觀察力、體驗力和直覺力。本節重點從觀察力、體驗力兩個方面進行講解。其中,觀察力包括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力;體驗力主要指內心感受能力,包括敏感力和通感力。此外,直覺力(第一印象或第六感)對感知力訓練也有一定影響,這里不作闡述。思維導圖2為感知力訓練。

思維導圖2 感知力訓練

一學就會

一、觀察力,發現世界的精彩

魯迅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觀察力是一種有目的地、主動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正確發現事物各典型特征的知覺能力。它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感官能力。觀察力不僅是智力結構的基礎,還是思維能力的起點,是獲取寫作材料的最直接能力。每個寫作者都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

(一)發揮基礎感知力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研究表明,人們從外界得到的信息83%來自視覺。因此,視覺觀察也被稱為人的基礎感知力。它可以幫助人們捕捉生動的形象、反映客觀世界,有助于記憶、想象和思考。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視覺觀察和善于發現呢?

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并積極主動地去發現。比如,要進行人物描寫訓練,觀察就要側重于人物的外貌、動作和神態;要進行環境描寫訓練,觀察就要側重于包括景物、氣象在內的自然環境和包括生活習慣、風俗習慣等在內的社會環境;要進行說明性文體訓練,觀察就要側重于事物的形態、質地、功能、習性等。此外,觀察和發現要力求主動、積極,以提高觀察效率。

觀察要有角度、順序,要客觀、全面、準確。觀察必然會選擇角度,角度、立足點不同,觀察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比如,觀察人物,是從外貌,還是從動作、神態觀察;是從正面,還是從側面觀察。觀察景物,要選擇有利于全面、形象描摹景物的位置作為立足點,要考慮到立足點是否需要變化,角度是否需要多元。觀察還要注意順序,比如,觀察人物是從上到下,還是從整體到局部。觀察景物有時間順序,從早到晚,從古至今;有空間順序,從內到外,從遠到近;有類別順序,按照不同類別、不同方面進行觀察;等等。

對于任何對象,都要用客觀的態度冷靜地去審視,避免因主觀性太強而產生錯誤。觀察要避免盲人摸象,片面地認識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去審視。當然,觀察一定要博觀約取,取其精華。此外,觀察還應警惕因受光、心理等干擾而產生的錯覺現象,以免視覺誤差對事物觀察產生歪曲、錯誤的感知。

觀察要有重點、特點和細節。“重點”在于對觀察對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側重。比如,觀察人物要注意其眼睛,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可以更好地洞察人物內心世界;觀察人物動作,要特別留意符合人物身份、體現人物個性、反映人物內心的行為;觀察人物神態,要留心人物的瞬間表情,以及其刻意掩飾的神情。

“特點”在于要抓住觀察對象的特別之處,以便與其他相似事物進行有效區分。觀察只有抓住人、景、物的特征,才能突出并活化其形象。如觀察植物,桃花紅,梨花白,油菜花黃,這是花的嬌艷;松葉似針,柳葉如眉,楊葉如扇,這是葉的形態;青松挺拔,牡丹華貴,菊花傲岸,小草謙卑,這是植物的氣質;等等。

“細節”在于要有對觀察對象的具體描摹。因為,細節體現事物區別,可讓事物形象突出,讓讀者印象深刻。細節要有,但務必要正確、精練和詳細。錯誤的細節會損害形象,濫而多的細節會主次不清,粗略的細節會詳略不當。可以說,細節決定文章成敗。

觀察力的培養需要“爛筆頭”。要經常寫觀察筆記、讀書筆記、生活隨筆,不求有多好,只要是需要記的、用心記的即可。堅持下去,它們最終將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并以細節的形式成就文章的價值。

(二)嘗試聆聽“三籟”之音

研究表明,人們獲取的知識有11%來自聽覺。可見,聽覺是僅次于視覺的第二大感覺。聆聽則名副其實成為第二大感知力。寫作者必須嘗試叫醒耳朵,學會聆聽和傾聽。讀過《春》《雨的四季》《社戲》,或《木蘭詩》《琵琶行》,就會發現,優秀的作家都善于運用聽覺來感知事物。同樣,善于通過聲音來刻畫人物。如《故鄉》中寫楊二嫂、《紅樓夢》中寫王熙鳳、《琵琶行》中寫琵琶女等,都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突出再現了聲音的魅力。

世間聲音包括天籟、地籟、人籟三種。天籟就是自然界之物發出的聲音;地籟就是大地、山谷發出的聲音;人籟就是人為產生的聲音或音樂,也可進一步理解為“心聲”。那究竟該如何有效傾聽呢?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從語氣、聲調、語速等感知立體之聲。人籟可以 是自言自語,也可以是對話,還可以是發言、演講等。“言為心聲”,語言不僅能體現人物職業習慣、身份地位,表現思想感情,反映性格特點,還能起到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通過對語言內容、語氣、聲調的感知,可以洞悉人物內心,了解人物性格。因此,寫作者一定是善聽者。不僅善于用耳朵捕捉信息,更善于用心靈對話,從聲音、語調上,領會說話人的話外音、言外意。

聆聽靜思,撥開嘈雜,尋覓獨特之聲。嘈雜的會場、喧鬧的街市、書聲瑯瑯的教室、機器轟鳴的工廠……身處社會,很多地方被喧囂充斥。其實,不妨打開耳朵,去聆聽這些紛雜的聲音,分辨和發現其中的獨特與美妙。比如,有的人行在鬧市,耳際充斥著各種攤販的叫賣聲、店鋪播放的音樂聲、汽車的喇叭聲,而他卻能很容易捕捉到迷路孩子的哭泣,步行道上鴿子咕咕的叫聲,這是一種能力,撥開嘈雜的發現力。據說,被稱為“中國諜戰小說之父”的麥家,能精準地聽到常人難以聽到的15聲電波聲,能在星巴克咖啡館接受采訪時,清晰地聽到不遠處有個小伙子,用咖啡水對同桌的一個女孩寫了一串英文字母。可以說,訓練專注力對聆聽發現和寫作感知大有益處。

于無聲處感知無言之妙。有人怕嘈雜,有人怕靜寂。其實,作為聲音存在的兩種極端狀態,也是最能洞見一個人聽覺和發現力的時候。如果能打開耳朵,敞開心扉,自然有很多美妙的聲音,如草叢里的蛐蛐聲,枝頭小鳥的扇翅聲,嘀嘀嗒嗒的鐘表聲,家人熟睡的鼾聲,等等。詩人沃爾特·惠特曼在《草葉集》中寫道:“當昨夜萬籟俱寂,我聽見你的脈搏在我耳邊敲響小小的鬧鐘。”有時,無聲勝過有聲,無言更勝有言,沉默也是一種無言的表達,能傳遞更多的信息。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大路。作為寫作者,無論是樂其聲,聞其言,還是聽其心,傾聽都是一種技術和藝術,也只有會聽、善聽,才能得其奧妙,也才能付諸筆端,打造文字的聽覺盛宴。

除視覺、聽覺外,感知還包括觸覺、嗅覺、味覺以及視知覺、聽知覺等。它們同樣對感知起著重要作用。一般感知力提高了,以寫作為目的的寫作感知力自然會得到強化。因此,請開放所有感官,盡可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發揮優勢感官,補償感知缺陷。

二、體驗力,洞悉心靈的世界

觀察和體驗是寫作感知的兩大基本能力。所謂體驗,就是個體在觀察或閱讀的基礎上,通過情感主動參與,產生的一種心靈感受和領悟。觀察側重外在客觀的物,體驗側重內在主觀的情。或者說,觀察靠的主要是視覺、聽覺,體驗(狹義)靠的是心靈。這里的體驗包括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

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一個內心感受的心靈世界。這個世界極其豐富,且具有獨特的體驗性和個體性,它不是別人的,而是屬于自己的。觀察可以讓你有東西可寫,寫出真實,但只有體驗才能讓你寫出新意、深度和溫度。文章源于觀察,好文章孕于體驗。

(一)提升寫作敏感力

體驗不僅是獲取信息、積累材料、認識世界、激發寫作沖動的重要途徑,還能奠定情感基調、催生作品形象、豐富作品內涵。體驗如此重要,該如何獲得體驗力呢?

敏感力和移情力是獲得豐富體驗的心理基礎。敏感力就是個體對體驗對象的敏感性、敏銳性。不同年齡的人敏感力不同,甚至同年齡段的人,敏感力也大有不同。作家、詩人能將平凡之物寫得不平凡,正是出于獨特的敏感性。敏感力除先天因素外,還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培養。

夯實觀察能力。觀察是訓練敏感力的基礎方法,只有主動、有目的、有方法地觀察,才能持續激發敏感力,提升和強化寫作感知的敏感性。尤其是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對情感事件的關注,會讓寫作者變得更加敏感。

豐富閱讀體驗。面對同樣的事物,有的人感慨萬千,有的人卻無動于衷,究其原因在于大腦存儲空空如也,沒有可被激活的信息。閱讀體驗是豐富知識、情感和思想的捷徑,也是激發敏感力的重要方法。閱讀可以帶來各領域的知識,可以讓人生體驗、情感閱歷更加豐富,還可以帶來更多思考。很多寫出經典作品的作者,并沒有親身經歷過,卻一樣可以寫得精彩,就是靠閱讀支撐起來的。

合理聯想、想象和思考。無論觀察還是體驗,之所以能產生敏感,是因為眼前之物觸發情思,引發某種聯想、想象或思考。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由白楊樹聯想到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北方農民;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由紫藤蘿聯想到瀑布;高爾基的《海燕》,由海燕聯想到革命者。作者之所以能由現實敏感地觸發記憶中的有關事物,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關聯。而且,作者可以憑借相關聯想、相似聯想、因果聯想、對比聯想的聯想力,再造想象、創造想象的想象力,以及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的思考力,合理地建立起關聯。

保持興趣、情感和好奇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賴于興趣。”寫作感知的敏感力同樣需要興趣的參與。心理學實驗證明,濃厚的興趣可以調動人80%以上的潛能,可以彌補智力的不足。當對某領域擁有濃厚興趣時,感知就會無形之中變得敏感,變得積極主動,更有計劃和目的性。因此,若想對感知對象保持敏感性,提高寫作敏感力,不妨從興趣入手。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既然能動人,自然也能讓人敏感。寫作尤其是記敘性文體寫作,基本上是在運思情感、凝聚情感和表達情感,寫作的過程就是情感的啟動、發展和表達過程。因此,要注重培養包括生活情感(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藝術情感(包括寫作情感、鑒賞情感、評價感情等)、理性情感(包括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在內的情感,多些生活觀察和體驗,多些閱讀鑒賞,多些思考評價。借助它們觸動、發展和強化寫作感知的敏感性。此外,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對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渴望探求之心,也能讓感知的敏感性活躍起來。

(二)通感力讓體驗更深入

修辭上的通感就是指移情能力。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助聯想引起感覺的轉移,以感覺寫感覺的手法。通感的運用,是感知體驗更加深入的體現。

關于通感,錢鐘書曾舉例說:“花紅得發‘熱’,山綠得發‘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體積——‘瘦’,顏色和香氣忽然有了聲息——‘鬧’;鳥聲竟熏了‘香’,風聲竟染了‘綠’;白云‘學’流水聲,綠蔭‘生’寂靜感;日色與風共‘香’,月光有簌可‘聽’;燕語和‘剪’一樣‘明利’,鳥語如‘丸’可以拋落。五官的感覺簡直是有無相通,彼此相生。”通感的使用既可突破知覺感官及語言的局限,方便表情達意,又可增強文采和藝術表現力。比如,經典作品中有不少對通感修辭的運用。

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視覺、觸覺相通)

——《荔枝蜜》(楊朔)

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輕輕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聽覺、觸覺、嗅覺、視覺相通)

——《聽潮》(魯彥)

又是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觸覺、聽覺相通)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施耐庵)

可見,通感的發生實際上是感知和形象思維共同參與的結果。通感的運用可以讓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兴业县| 长武县| 玛沁县| 通河县| 广州市| 杭锦旗| 民权县| 平果县| 灵川县| 古丈县| 宜阳县| 桂东县| 周口市| 霍山县| 丰城市| 临海市| 玉龙| 汪清县| 闵行区| 云梦县| 旌德县| 高邑县| 叶城县| 双峰县| 寻甸| 安义县| 正镶白旗| 洛南县| 镇平县| 霍州市| 来宾市| 河津市| 攀枝花市| 黄梅县| 勃利县| 黔东| 临朐县| 星座| 云梦县| 平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