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經濟新發展
- 白重恩 蔡昉 樊綱 江小涓 隆國強 楊偉民 易綱主編
- 2946字
- 2025-03-26 17:23:21
一、宏觀經濟學的起源
任何理論都起源于現實生活,現實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并逐步形成理論。宏觀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尤為突出,它起源于經濟現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經濟周期、經濟危機、大蕭條等。
自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開始,人類社會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經濟危機,周而復始。市場經濟創造出大量的生產力,但是過一段時間,這個生產力就會受到破壞,出現產能過剩,引發供求失衡,造成失業和貧困,而失業和貧困背后是企業破產、倒閉。一切經濟危機最后都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既然出現過剩,就要消滅一些生產能力,例如我們從歷史書籍上和電影資料中看到的“砸機器、倒牛奶”的場景。
為什么個人的理性行為,會導致整個市場(即宏觀經濟)供求失衡?為什么會出現大量產能過剩?為什么那么好的生產力卻閑置不用,同時那么多人失業?如何解釋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早期的經濟學家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和分析,提出了一些理論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建議。
(一)馬克思的理論
在大蕭條之前,最重要的解釋經濟周期、經濟危機的理論,是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馬克思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根據他的“剩余價值論”,企業家、資本家為了追求剩余價值(利潤)而擴大再生產,在此過程中,由于技術的進步,投資不斷擴大,資本不斷積累,供給能力不斷擴大,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資本的比例越來越大,勞動的比例相對越來越小)。與此同時,工資的增長速度低于資本和利潤的增長速度,勞動者收入在總價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從而使需求的增長受到抑制,低于供給的增長速度。供給的迅速擴張和需求的有限增長導致供求不平衡,造成產能過剩,形成周而復始的經濟危機。很多經濟學家(包括凱恩斯)對馬克思的解釋并不否認。
馬克思設想的“終極解決方案”是消滅私有制的資本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既然危機是由資本家追求利潤的動機引起的,那么很自然形成的邏輯推理,就是消滅這個“萬惡之源”。這個設想被蘇聯和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付諸實踐。蘇聯實行了計劃經濟,70年內除了戰爭時期,沒有出現過大的經濟波動,在西方大蕭條時期,蘇聯保持基本穩定的發展,但其問題在于微觀效率低下。微觀效率有兩種。一是生產效率,即節約成本、精打細算,不斷創造新產品。如果缺乏激勵,就會浪費資源,導致勞動者出工不出力,沒有創新動力,缺乏生產效率。二是配置效率,即生產要素在不同商品上進行配置,產生人們最想要的產品組合。如果需要的東西沒人生產,生產的東西沒人要,配置效率就會不斷惡化。宏觀增長率看似平穩,但因缺乏微觀效率,最后平穩地下降到負增長。公有制計劃經濟的發展模式,在實踐中被證明是有問題的,最后各國進行了改革,中國也轉型到市場經濟。馬克思提出的治理經濟周期的方案,宏觀上可能有一定效率(平衡增長,減少危機所產生的資源浪費),但是微觀上缺乏效率,總的來講是不成功的。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理論也在發展。在1930年之前,最值得我們記住的還是馬克思的理論,其重要核心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分析。
(二)大蕭條的史實
20世紀20年代西方經濟高度繁榮,進入所謂“黃金時代”,導致大量投資,股市瘋狂,經濟過熱。1929年股市崩盤,引發大危機。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情形一樣,當時華爾街的精英也開始向政府求助。總統胡佛表示無法救市,有以下原因。第一,如果說市場萬能,那么為什么市場不能自我調節?第二,政府當時也沒有手段進行干預。那時沒有宏觀經濟理論,也沒有宏觀調控機制,美聯儲只有互相救濟機制,沒有被國會授權進行宏觀調控。于是,市場開始螺旋式下跌。更惡劣的是,由于經濟不景氣,東西賣不出去,各國開始限制進口,平均關稅從20%提高到超過50%,由此導致國際貿易總額從1929年的3 000億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900多億美元,萎縮接近2/3。美國的失業率達到40%,其他國家的失業率更高。在1929—1939年的10年里,世界GDP下降50%。由于失業、貧困、饑餓,各國極端思潮紛紛涌現,滋生納粹主義,這成為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二戰之后,時隔25年,直到1954年,全球經濟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我們談論日本“失去的30年”,實際上在大蕭條前后,西方也曾經“失去”25年。
正是在大蕭條的腥風血雨中,1936年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一書,這標志著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誕生,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和基本方法。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1934年,他開始推行“羅斯福新政”,實行宏觀調整政策,擴大內需。“羅斯福新政”的核心是三個“R”,也被稱為“3R新政”,即“Relief”(救濟)、“Recovery”(復興)和“Reform”(改革)。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建立了金融監管體制。這個監管體制于1999年在格林斯潘任美聯儲主席時被廢止,9年后的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
(三)凱恩斯的理論
在大蕭條的背景下,凱恩斯的理論想要解決的是千百萬人的生計問題。其基本邏輯是,企業家具有“動物精神”(非理性預期),供給能力的盲目擴大導致經濟過熱,進入一定時期的“繁榮期”;這種市場泡沫最終會“崩盤”,引發產能過剩危機;這時需要政府采取宏觀經濟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保持供求平衡,熨平波動。
這里的基本觀點是,原始狀態的市場是有缺陷的,但不需要消滅市場經濟的所有制結構和供求決定價格的市場定價機制,而是要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增加政府(或公共機構)職能,進行宏觀經濟調節,以應對市場機制本身可能產生的“失靈”。
(四)“原始市場經濟”與現代市場經濟
很多人批判凱恩斯,認為他提出消滅市場經濟,搞國家計劃經濟,其實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要素仍然被保留,也就是在法治基礎上界定私有產權與供求決定的價格體系。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問題(市場失靈,其實是“市場出錯”)。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人們對市場經濟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主要是在原始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加了一些“補丁”,讓政府在其中履行一些公共職能,克服市場經濟的缺陷。典型的做法包括:
第一,社會保障。19世紀末,德意志宰相俾斯麥創建了社會保障制度,因為發展市場經濟必須建立社會保障體制,否則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不但是不人道的,而且最終會導致整個社會體系崩潰。
第二,行業監管。行業監管的職能可以由政府履行,也可以由一個公共機構履行,總之要提供這樣一種公共品。多年前我國牛奶行業出現嚴重問題,大家提出牛奶生產過程缺乏監管,認為瑞士在這方面的監管很有效,可以定位到每一頭奶牛。其實瑞士也是因為曾經出現大量“毒”奶,才逐步建立監管體系,都是問題導向的。行業監管是公共品,具有外部性,需要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提供。
第三,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對一切涉及“負外部性”的場景(比如環境污染)制定規則,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度約束。
第四,宏觀調控。在大蕭條的腥風血雨中,政府開始采取各種措施,履行宏觀調控的職能。
這就是宏觀經濟學和宏觀政策的起源,它們是在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背景下產生的。宏觀經濟學之所以重要,就是解釋了經濟危機的成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宏觀經濟體系基本建立之后,一定會有各種爭論,但這些爭論都基于同一個理論體系,基本模式和變量一樣,大家通過不同的變量來論證不同的方法。中國的宏觀經濟學有一些獨特之處,需要進行一些獨特的研究,但也是在這個大的框架中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