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成功震懾西域小國,維護了大唐尊嚴,班師回朝后,受到了長安百姓的熱烈歡迎。然而,短暫的喜悅并未持續太久,大唐再次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
國內,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觸動了更多保守勢力的利益。這些勢力暗中聯合,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反對力量。他們不僅在朝堂上對李玄提出的政策百般阻撓,還在民間煽動百姓對改革的不滿情緒。
其中,以關中地區的世家大族為甚。他們世代在關中擁有龐大的產業和極高的威望,李玄推行的土地改革和商業新政,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利益。這些世家大族表面上配合朝廷的政策,暗地里卻利用家族勢力,抵制改革的實施。
他們故意抬高物價,造成市場混亂,讓百姓誤以為是改革導致了生活成本的增加。同時,他們還指使一些地痞流氓在長安街頭鬧事,擾亂社會治安,嫁禍給改革派。一時間,長安城內人心惶惶,百姓對改革的質疑聲越來越大。
李玄敏銳地察覺到了這股暗流涌動。他深知,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改革將無法繼續推進,大唐的復興也將成為泡影。于是,他決定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真實想法,同時收集世家大族抵制改革的證據。
李玄喬裝打扮成普通商人,穿梭于長安的大街小巷。他與百姓們交談,傾聽他們的訴求。許多百姓向他抱怨物價飛漲,生活艱難。李玄心中明白,這都是世家大族在背后搞鬼。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玄結識了一位名叫王二的小商販。王二為人正直,對長安城內的亂象深感不滿。他向李玄透露了一些世家大族操縱物價的線索,還提到了他們與一些地方官員勾結的事情。
李玄意識到,這是一個突破口。他暗中安排人手,順著王二提供的線索展開調查。經過一番艱苦的偵查,終于掌握了世家大族抵制改革、擾亂市場的大量證據。
與此同時,大唐的外部局勢也越發嚴峻。北方的契丹部落,看到大唐內部出現動蕩,認為有機可乘,便聯合了幾個周邊的游牧部落,在邊境地區頻繁侵擾。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邊境百姓苦不堪言。
邊境守將多次向朝廷求援,消息傳到長安,朝堂上頓時炸開了鍋。一些大臣主張求和,認為大唐此時不宜兩線作戰;而另一些大臣則堅決主戰,認為不能向契丹示弱。
李玄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深知,國內的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若此時分兵對抗契丹,可能會讓國內的保守勢力更加猖獗;但如果不予以反擊,契丹將會更加肆無忌憚,邊境百姓也將繼續遭受苦難。
經過深思熟慮,李玄決定采取兩手策略。一方面,他派郭子儀前往邊境,加強防御,穩定局勢,避免與契丹發生大規模沖突;另一方面,他在朝堂上力排眾議,堅決要求徹查世家大族抵制改革的行為。
“陛下,如今國內改革關乎大唐興衰,若不解決內部隱患,即便擊退契丹,也難以長治久安。我們必須先鏟除這些阻礙改革的勢力,穩定國內局勢。”李玄向唐玄宗進諫。
唐玄宗權衡利弊后,同意了李玄的建議。于是,李玄迅速展開行動。他在朝堂上公開了世家大族抵制改革、擾亂市場的證據,朝堂上下一片震驚。
“這些世家大族為了一己私利,不顧國家和百姓的利益,必須嚴懲!”李玄憤怒地說道。
唐玄宗大怒,下令將涉案的世家大族成員和與之勾結的官員全部逮捕。一場大規模的清查行動在長安展開,那些平日里囂張跋扈的世家大族,瞬間土崩瓦解。
隨著這些勢力的被鏟除,市場秩序逐漸恢復正常,物價也開始回落。百姓們得知真相后,對改革的疑慮煙消云散,轉而支持李玄的改革舉措。
然而,就在李玄準備集中精力應對契丹問題時,契丹部落卻突然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他們集結了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大唐邊境殺來。邊境告急的文書如雪片般飛向長安。
李玄得知消息后,決定親自前往邊境指揮作戰。他率領五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趕赴邊境。到達邊境后,他發現契丹軍隊來勢洶洶,且他們熟悉草原作戰,機動性極強。
李玄深知不能與契丹軍隊正面硬拼,必須智取。他仔細觀察地形,發現邊境有一處峽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于是,他決定在峽谷設下埋伏。
李玄命令士兵們在峽谷兩側的山上隱藏起來,準備好弓弩和巨石。同時,他派出一支小股部隊,佯裝敗退,引誘契丹軍隊進入峽谷。
契丹軍隊見唐軍敗退,以為有機可乘,便不顧一切地追擊。當他們全部進入峽谷后,李玄一聲令下:“放箭!”頓時,峽谷兩側萬箭齊發,巨石如雨點般滾落。契丹軍隊頓時大亂,死傷慘重。
“殺!”唐軍將士們如猛虎下山般從山上沖下,與契丹軍隊展開近身肉搏。契丹軍隊雖然勇猛,但在狹窄的峽谷中,他們的機動性無法發揮,被唐軍打得節節敗退。
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契丹軍隊損失慘重,狼狽逃竄。李玄乘勝追擊,一直將契丹軍隊趕回了草原深處。
經此一役,契丹部落元氣大傷,短期內不敢再進犯大唐邊境。李玄成功化解了內憂外患,大唐再次迎來了穩定發展的機會。
然而,李玄知道,大唐在經歷了一系列動蕩后,需要時間來恢復和發展。他決定繼續推行改革,加強國內建設,提升大唐的國力。
在經濟上,他進一步鼓勵商業發展,開辟新的貿易路線,促進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交流。在軍事上,他加強軍隊訓練,改進武器裝備,提高大唐軍隊的戰斗力。在文化上,他倡導文化繁榮,鼓勵文人創作,豐富百姓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