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中國文化政治學的建構
文化政治研究主要是圍繞文化與權力的關系展開的,主要探討“文化治理”的議題。國內關于文化政治的研究,嚴格而言,才剛剛開始。為了開始這項研究,編者認為必須首先梳理文化政治研究的主要關鍵詞,并嘗試運用這些關鍵詞來理解、闡釋當代中國文化政治現象和問題,從而逐步建構本土的文化政治學,服務于當代中國文化政治發展的現實需要。[39]
文化政治學是對文化的政治學研究,探討文化的政治邏輯。文化政治學的建構,是在文化政治研究的基礎上,將文化政治研究學科化。
本書從文化政治關系、文化政治形態、文化政治機制、文化政策話語、文化政治發展等方面對文化政治學進行建構。全書由17章組成。第一章是文化政治學引論,對文化政治學的興起、研究內容、西方文化政治研究進行述評。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論述文化權力、文化權利和文化治理,討論文化政治關系。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別論述意識形態、政治話語、文化空間和政治儀式,討論文化政治形態。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分別論述文化認同、身份政治、文化規訓和文化表征,討論文化政治機制。第十三章論述文化政策話語。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分別論述當代中國大眾娛樂習慣變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構、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發展、國家文化治理現代化,討論文化政治發展。本書是我們對中國文化政治學建構的初步嘗試,姑且稱之為“文化政治學概論”。
[1] James W.Carey,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Boston:Unwin Hyman,1992,p.97.
[2] 〔澳〕馬克·吉布森:《文化與權力:文化研究史》,王加為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2頁。
[3] Tony Bennett,“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 in L.Grossberg,C.Neslon and P. Treichler(eds.),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89,p.23.
[4] 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righton,Sussex:Harvester,1980,pp.187,93.
[5] 〔英〕戴維·錢尼:《文化轉向:當代文化史概覽》,戴從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第212頁。
[6] 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p.ix.
[7] 〔英〕克里斯·巴克:《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孔敏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第460頁。
[8] 〔英〕特里·伊格爾頓:《理論之后》,商正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47頁。
[9] 〔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第381頁。
[10] 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第3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57頁。
[11] 李艷豐:《重建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政治學——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與文化政治詩學的批判性反思》,《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
[12] 〔美〕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陳清僑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第432頁。
[13] 陳金山:《文化政治省思:運思邏輯、概念界定與理解語境》,《學術論壇》2015年第12期。
[14] 王逢振主編《詹姆遜文集》第3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第17頁。
[15] 〔英〕尚塔爾·墨菲:《政治的回歸》,王恒、臧佩洪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第8頁。
[16] 〔美〕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第150頁。
[17] 陶水平:《后馬克思主義文化政治學及其文論價值》,《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1期。
[18] 〔英〕特里·伊格爾頓:《理論之后》,商正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46頁。
[19] bell hooks,Yearning:Race,Gender,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MA:South End Press,1991,p.9.
[20] 〔美〕貝爾·胡克斯:《反抗的文化:拒絕表征》,朱剛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第5~6頁。
[21] Glenn Jordan & Chris Weedon,Cultural Politics:Class,Gender,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d. Oxford:Blackwell,1995,p.4.
[22] Glenn Jordan & Chris Weedon,Cultural Politics:Class,Gender,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d. Oxford:Blackwell,1995,pp.5-6.
[23] Fredric Jameson,“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as an Unfinished Project,” Rethingking Marxism,1988(1):71.轉引自〔美〕道格拉斯·凱爾納、斯蒂文·貝斯特《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張志斌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第220頁。
[24] 〔英〕阿雷恩·鮑爾德溫、布萊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麥克拉肯、邁爾斯·奧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文化研究導論》,陶東風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9頁。
[25] 姚文放:《關于文化政治》,載《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卷)》,2011年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會暨“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與中國當代文論建構”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2021年6月20日。
[26] 李艷豐:《“文化政治”:話語內涵及理論生成的歷時性考察》,《云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27] Michel Foucault,Power/Knowledge: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Brighton,Sussex:Harvester,1980,p.187.
[28] David J.Elkins & Richard E.B.Simeon,“A Cause in Search of an Effect,or What Does Political Culture Explain?” in Lane Crothers & Charles Lockhart(ed.),Culture and Politics:A Reader. New York:St. Martin’s,2000,p.33.
[29] 〔美〕勞倫斯·格羅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未來》,莊鵬濤、王林生、劉林德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第239頁。
[30] 〔英〕阿雷恩·鮑爾德溫、布萊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麥克拉肯、邁爾斯·奧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文化研究導論》,陶東風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35頁。
[31] 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第20~21頁。
[32] 〔英〕尼古拉斯·加恩海姆、賀玉高、陶東風:《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33] 〔美〕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陳剛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第372頁。
[34] Glenn Jordan & Chris Weedon,Cultural Politics:Class,Gender,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d. Oxford:Blackwell,1995,p.564.
[35] 范永康:《超越后現代文化政治——伊格爾頓“政治批評”的后期走向及其啟示》,《東方叢刊》2010年第2期。
[36] 〔英〕特里·伊格爾頓:《后現代主義的幻象》,華明譯,商務印書館,2002,第29頁。
[37] 〔英〕特里·伊格爾頓:《沃爾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評》,郭國良等譯,譯林出版社,2005。
[38] 〔英〕特里·伊格爾頓:《理論之后》,商正譯,商務印書館,2009,第16~17頁。
[39] 吳理財:《主持人語:漫談對文化的政治學研究》,《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