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空間的認知哲學研究
- 張繡蕊
- 10594字
- 2025-04-08 21:17:21
導論
一 研究緣起和意義
(一)研究緣起
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家喻戶曉,兔子麻痹自大,烏龜堅持不懈,大家普遍寧愿做烏龜也不做兔子。但是,反思現代社會很多人的生活現狀,被經濟利益牽制后不斷追求速度和效率,又何嘗不是在扮演追求時間和速度的兔子的角色?經不住誘惑一味向外界索取資源,來不及駐足又要匆匆趕路,來不及思索又要倉皇行動,來不及適應又要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正因如此,有人開始感慨“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了”。我們需要借助空間這一緩沖域,在此放慢腳步,喘口氣,讓靈魂與行為同步,適應時代節奏。
但是“空間”并非意味著慢和放松,而是意味著緊迫和焦慮。現實生活中“空間壓縮”隨處可見,人流和物流在狹窄的通道穿行,密密麻麻的高樓不斷向空中延伸……這一系列空間壓縮導致環境壓力增大,人們的生存受到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和網絡創造的虛擬空間甚至可以無限延伸人類的思維空間,擴大人類認知,提高工作效率,人們的生存思路轉向開發抽象空間和內在精神空間等無形資本領域,以實現低成本高產出。再回頭看看人們的內心世界,有時候因人我關系之復雜,社會問題之繁變,時刻處于備戰狀態,并且大量信息混亂堆積,凌亂不堪,卻無暇顧及,或無法顧及。這給個體造成極大壓力,緊張和焦慮成為生活常態反應。
無論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工作,面對心理障礙患者,心理干預工作者經常需要探尋他們內心世界發生何種變化,治療師又該如何進入其內心世界,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因此,在臨床心理學中研究者開始關注內在空間,筆者也是帶著這份疑惑和好奇著手探索的。當把日常談論較多“心靈空間”作為關鍵詞檢索資料時,發現對這一詞很多資料只是泛泛而談。當查閱“心理空間”相關資料時,發現福克尼爾(G.Fauconnier)語言學相關文獻,以及哲學領域的想象空間、現象空間、社會空間和精神空間系列相關理論。筆者之所以確定核心概念為“心理空間”有一個意圖是突出空間的主體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在空間,百人百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突出自我特性,才能更加接近生活現實,以第一人稱視角詮釋內在世界,而自我是心理學重要概念,尤其是臨床心理干預的核心,所以本書嘗試圍繞“心理空間”,將哲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論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意義,其中尤其強調心理空間的關系性特點——無論是我與我、我與人際,還是我與自然,嘗試厘清這些關系,在這些紛繁復雜的關系網絡中建構一定秩序,服務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目的
當確定核心概念為“心理空間”后發現,福克尼爾所言的“心理空間”其實是“概念空間”,因為他將多種概念在語言使用過程中進行分層,并進一步分析各層概念之間的關系,這與筆者用意不同。心理空間研究第一個目的是定義心理空間內涵,論證其存在性并詮釋其結構特點。心理空間從心理內容角度與精神空間、社會空間和概念空間相似,從功能結構來說又與想象空間、現象空間和心理場相近,這里意欲突出關系性,突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現實性,突出其服務于內外互動的功能性特征。心理空間研究第二個目的是增強心理空間秩序性。借助認知語境理論將其進一步細分為不同語境維度,嘗試厘清當個體進行認知加工時,各維度的心理運行機制是如何圍繞不同語境相互協調、相互融合和有序加工并與外界實現和諧互動的。心理空間研究第三個目的是探討其在實踐領域,尤其是在臨床心理學的應用價值。本書意圖探尋心理空間本質,倡導人們接納多元化心理現狀,為認識自我提供理論基礎。在臨床心理干預中,將心理空間作為咨詢師和患者共同關注的對象,建構臨時第三者心理空間,更好地服務于心理治療領域。
(三)學術價值
1.提出心理空間的語境模型理念
前人大量的研究集中關注物理空間,而目前從空間認知化轉向認知空間化的研究已初現端倪,少數研究者嘗試提出認知和心理的空間化思想。語言學家福克尼爾立足于語言學,詳述心理空間中概念與概念的空間關系;拓撲心理學家勒溫立足于心理學,通過心理生活空間詮釋人類心理活動的動態變化。這些研究缺乏對認知、語境和心理之間動態關系的闡述,缺乏系統理論的支撐,而且第三人稱視角的研究范式無形中構筑了一道屏障,與常識心理空間現狀脫節。筆者嘗試立足于認知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學科交叉的視角,結合認知語境論、現象學和建構主義思想,從動態拓撲心理視角構建心理空間的認知語境模型理論體系,分析認知的多樣性和變化性的原因,解釋常識心理學理念中心理空間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現狀,從而補充認知哲學領域中心理空間研究的不足。
2.對認知哲學領域中4E+S理論的整合
目前認知科學領域中的延展認知、嵌入認知、生成認知、具身認知和情境認知(4E+S)理論已將認知研究延伸至身體、心理、行為和環境研究之中。五種相關理論有各自的擁躉者、感興趣的問題和研究方法,當前既各自獨立也彼此交混,這種狀態反映了當代認知科學研究重心的變遷。這五種理論像五朵鮮花頓時開放,認知領域界異常芬芳。如何整合?對研究者而言無疑是挑戰。正是在此基礎上,筆者嘗試提出一種心理空間的認知語境模型,整合目前認知哲學領域4E+S研究。在后現代的語境中,人們的真實生活多元化并存,兼容性和容錯性極強,這是一種整合的功能性認知模式,認知研究的方法也是再現“事物的整體”思維過程。建立在本體論和認識論基礎之上的心理空間研究,正是順應這一語境要求,提出一個整合性思路。
3.嘗試整合“物理域”、“生理域”與“心理域”三域關系
無論哲學還是心理學都在嘗試解決物理域、心理域和生理域之間的關系問題,部分研究者借助心理表征解釋表征對象是什么、如何表征,在解答這系列疑惑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由具體和抽象等組成的多元化信息是無法一一窮盡的,盡管已借助豐富的語言符號,還是無法言明,總有無法逾越的鴻溝。三者關系已經不是第一代認知科學理論下客觀主義所認為的一對一鏡像映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和相互協作。第二代認知科學理論提出具身認知概念,認為身體是銜接三者關系的紐帶,軀體和大腦將物理域和生理域連接,具身寬或窄的空間體驗又將生理域和心理域融合,因此,可以彌合表征理論的裂隙,但是融合在什么情況下發生?主體何在?這些疑惑還是未得到解答。本研究所述心理空間,不僅同時具有物理、生理和心理三種成分,而且其在運行中隨時組織和協調三者關系,加之認知語境也貫穿在三者之間,在自我的作用下隨時呈現語境疊加和語境同一。這些元素攜帶物理、心理和生理三種成分,以拓撲動態結構形式不斷建構、解構再建構,推動著心理空間從一個情境向另一個情境發展,新的心理空間不斷生成。
(四)應用價值
1.人們的生活、思維與空間息息相關
當今世界,從政治經濟環境到日常生活,從區域到全球,從實用技術到話語表達,從客觀環境到主觀世界,從外界感官感知到內心體驗,從身體到思維,從思維的意識到思維的無意識等所面對的諸多難題及危機,都與空間這一因素密切相關。空間危機會以地震海嘯災難、邊境武裝沖突、道路擁堵以及外空間競爭日趨激烈等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危機不應該理解為只是局部危機,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空間哲學或者空間理論試圖探討應對現實危機的策略。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空間作為隱喻,表達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心理活動,表達自己內心世界各種狀況,這時空間不僅體現一種屬性、一種關系,而且代表一種感覺、一種思維和一種精神境界,這是一種新空間論的呼聲。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從一個新視角來審視和反思空間隱喻研究,對于認知哲學發展而言,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2.為臨床心理干預提供理論基礎
人們的生活被意識壟斷,看書是在思維,對話是在思維,討論是在思維。人們慣于用有限經驗去推斷客觀事實,慣于用自身經驗推測他人的心理現狀,忽視個體化特點,忽視具身認知的價值,常常導致以偏概全的錯誤觀念和沖突,陷于多種思維困境之中。筆者作為一名心理咨詢與治療教師,與有心理問題的來訪者交談時,經常感覺到對方內在思維之偏執、心理內容之貧乏、心理邊界之混亂,這些狀況經常讓來訪者難以自我調適。在臨床心理學領域中目前有一些認知治療的技術,但是這些技術由于受學科領域的影響,只局限于心理層面的干預,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問題避而不談,如果交流這些內容,將被稱為越心理學之界,可是恰恰許多心理困惑的根源正在于此。因此,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僅可以發現思維盲區,調整思維模式,還可以有助于觀念澄清、價值定位、人生觀調整,成為一件急迫的事情,成為心理治療工作者一個重要的任務。本書正是在此基礎上嘗試提供一種與認知哲學理論相結合的治療方案,從心理健康的理念出發讓心理障礙患者能更好地理解身體的感受和體驗,借助心理空間全面認識自己,清晰認識內心世界復雜關系特點,進一步接納自己的心理現狀,增強自我心理調整能力。
二 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動態
1.福克尼爾的心理空間
語言學家福克尼爾于1985年最早提出“心理空間”這一專業術語,[1]目的是更加清晰地分析人們在執行思維和交流任務時大腦是如何對語言進行加工的。因此,他將心理空間概念界定為存儲在大腦中的各種語言或非語言的概念集合(概念群)或信息聚焦點。但是這些概念群并非凌亂堆積,而是依據一定的規則和模式存儲,如類比、類聚和遞歸等,他依據心理空間中這些概念的功能不同,將其分為輸入類、合成類和類屬類等空間,輸入類空間是最基本的空間,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時間、空間、域、假設等空間類型,也可以分為時態、語態等,這些最基本的輸入類空間存在最基本的語言映射關系,如時空關系、因果關系等,它們也是心理空間的核心關系。如果這些核心關系有共同的抽象概念就會形成類屬空間,類屬空間的共性結構組成合成空間,當然,合成空間也包括整合和拓寬后形成新的結構。所以概念從基本空間轉為類屬空間,最后合成一個統一的概念結構空間的過程也是概念不斷完善和不斷整合的過程。人們在運用語言時,這三個過程可以隨時調整,相互補充。福克尼爾結合現實人際溝通中心理空間的多維性或復雜性,總結出語言認知處理過程所遵循的六項原則:將各成分整合為一個意義單位的整體優化原則(integration principle);各成分之間有拓撲性質,所以有保持拓撲不變化的拓撲結構原則(topology principle);各關系空間存在相互映射關系的網絡聯系原則(web principle);使用者可以通過心理空間中特定知識的概念結構進行意義推斷的意義解構原則(unpacking principle);所有空間必須遵守一定目的和功能的充足理由原則(good reason principle);可以借助轉喻等方法結合心理空間一起產生意義的轉喻壓縮原則(metonymic tightening principle)。國內語言學家運用心理空間研究解釋各種語言現象,如可能世界的語義、會話中的歧義、翻譯現象、語用預設、反諷意義等。劉宇紅運用心理空間理論解釋了語用解歧和可能世界[2],張輝等把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聯系起來,進一步研究認知語言學的發展與應用[3]。心理空間理論為語言學概念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為語詞、語篇和語境研究創造了條件。
2.心理模型相關研究
傳統理論認為人們與外界互動獲得的知識或信息是大腦存儲和加工的結果,但是大腦是黑洞,如何存儲加工?哲學家或心理學家的回答迥異,克瑞克(K.Craik)提出心理模型理論,[4]假設大腦是一個不斷建構模型的系統,可以將各種經驗、語言對話和非語言思維等信息建構成知識(small scale models),即心理模型或稱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當心理模型建構后,可以作為經驗模型,進而對視覺經驗等信息進行加工和預測,所以它是言語和非言語加工的心理基礎。詹姆斯-蘭格(Johnson-Laird)也提到心理模型理論,[5]認為該模型與外界相似,因此對外界事物或各種關系進行推理時,心理模型扮演核心角色。霍蘭德(J.Holland)認為心理模型是歷時和共時規則的集合,[6]也是層級和范疇集合。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借助心理模型可以對復雜現象進行簡單化解釋,從而可以認識外界世界。但是一對一映射的心理模型理論能否全面解釋或認識外界世界,而且經驗或信息的復雜程度不同,大腦又是如何處理這些復雜信息的呢?相關研究者只能用低層次的心理模型解釋較高層次的心理模型。那么較高層次心理模型是怎樣建構的?心理模型理論無法清晰解答。
國內學者徐盛桓借助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7]嘗試為語言理解過程所涉及的復雜的語用推理提供解釋框架。心理模型語用推理機制與他多年來探索的“常規關系”相似,他認為首先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結構形式和功能,也有其發生和發展過程特點,再就是與事物相互作用時,會與周圍事物共同建立條件、空間、時間、因果等規約性關系,這就是常規關系,可以借助該關系推斷其他事物之間深層的隱意關系,實現高層次推理。由于顯性表述通常有不完備性,要對語言全面理解,就必須通過其隱意加以補足或闡釋,常規關系是補足和闡釋的有效途徑。所以語言的隱意不僅是修辭,而且在表達中具有本體地位。由此可見,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就是常規關系語用推理機制和心理模型相結合產物,尤其強調關系的重要性,此關系中不僅有內容層次性,也有形式相異的范疇特性,其中涉及的錯綜復雜關系給了本研究啟示。
3.勒溫的心理生活空間或生活空間
人們與外界互動時,個體內在并不只是一些事物或關系等心理內容參與加工,而是存在一種整體的情景,以此為基礎理解外界。正是基于這種理念,勒溫(K.Lewin)提出心理生活空間概念,[8]假設個體內心存在心理環境,由人和環境共同組成心理事實,個體以心理環境為基礎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他進一步借用拓撲學和向量學詮釋心理環境的結構特性,進而表明其動態性特點。他所描述的心理生活空間存在區域,個體心理活動是在不同區域發生。因有區域則就有邊界,由此區域限制活動的范圍,也保護該范疇內的活動不受影響。有的心理活動在區域內加工,有的心理活動跨區域進行,所以區域之間的關系并非靜態,各種心理活動經常跨越邊界,從一個區域進入另一區域,這時就會產生位移。主體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即心理生活中經常產生不同位移。因心理生活空間是在區域、位移等概念影響下的空間,所以是幾何學意義上的空間,而非人們理解的物理空間,也正是因為區域和位移,心理生活空間可以闡釋心理事實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關系。勒溫借用拓撲學語言對心理事實的空間屬性描述不僅解釋了靜態的心理表征現狀,而且生動形象描繪了一幅心理活動的目的性、動力性藍圖,對當今認知哲學理論的建構具有積極的意義。
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借用行為環境的概念說明心理活動狀態,認為人們的行為不是由物理環境決定,而是由個體當時所意識到的心理環境決定,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不被個體意識卻產生影響的無意識事實,行為環境無法解釋這一點。[9]勒溫所說的心理環境并不限于意識環境,還包括無意識產生作用的事實。所以心理環境比行為環境內涵更廣。同時,勒溫以動力性為基礎,將知覺和身體等因素包容在內,又將客觀環境、意識中的環境和心理環境區分開,避免了意識局限性所造成的困擾。但是他關注焦點只是行為或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非事物本身,也不是空間本體論意義,有一定局限性。
4.巴爾斯意識劇院——心靈的工作空間
與勒溫的心理生活空間相比,心理學家巴爾斯(B.J.Baars)的意識劇院更加形象生動。[10]他認為意識像一個大劇院。既然是劇院就應該有基本的成分,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舞臺,屬于個體內心領域,包括內心言語(inner voice)和視覺想象(visual image)等,在那里可以存儲記憶內容,也可以演繹人生一段段精彩故事。意識體驗的內容是前臺演員,即將進入意識的內容是后臺演員。意識的內容就像聚光燈(focus),聚焦在工作記憶某個演員身上時,意識的內容則產生。作為代理者和觀察者的自我(self as agent and observer)是后臺操作員(operator)或導演,執行主管任務,隨意調控工作記憶的內容,隨時控制即將上場劇情或者臨時改變當下劇情。臺下的觀眾是無意識的內容。巴爾斯的意識劇院生動地說明意識的空間特性,意識演繹過程,尤其將自我融入其中,體現心理現狀的主動性。但他只關注意識部分,無意識現狀在現實生活如何體現并未涉及,這也是筆者在心理空間中要補充的部分。再就是生活中當下狀態不只有一個主角,有時幾個主角同時表演,這也是本書將探討的內容。
(二)國內研究動態
1.認知的集合
羅志野在著作《我是誰——對人的心理哲學思考》中對心理空間進行了解釋,認為人類運用豐富的語言描述外界世界時,多種多樣的認知就形成了復雜的心理空間,心理活動在心理空間進行。[11]通過與宇宙空間比較,他提出了心理空間特點。第一,心理空間有力的作用,是符號與符號之間力的作用。符號是一種具有形體和意義并能夠引起個體的感覺、情緒和身體需要的非實體東西,包括圖像、語言和情感。此外還有壓力、緩解力、腐蝕力、誘惑力等,其中主要的作用力是思維語言力,并且可能運用其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第二,心理空間的構成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從零開始在無限增大和擴張,直到個體消亡。第三,心理空間包括意識與無意識內容,包括使人類心理健康與不健康的內容。羅志野把影響人類不健康的內容稱為“黑洞”。第四,心理空間有氣流或波動,這就是情緒波。人的思想是意識流,這些意識流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情緒波,個體的心理素質不同,情緒波的影響程度不同。羅志野的心理空間不僅提到心理內容,而且涉及心理空間的動力來源及意義,在動力推動下,心理空間才能體現真正意義。動力來自情緒還是認知?兩者只是心理過程的產物,可以引發心理空間中認知機制運行,并非動力源。動力源到底為何?有可能與身體和自我有關,本書將進一步論證。
2.內在空間
張沛超在探討內在空間(inner space)時提到,內在空間也是心理空間,是語言維持下的意象塑造結構,與其他心理空間相互作用,有很強的個體性特點。[12]它與機體關系緊密,是機體接收到刺激后的內在表征。心理空間又是在語言作用塑造下形成的,它所具有的豐富性和精致性與主體語言的復雜程度相關,甚至可以說語言就是內在空間的支柱。反之,語言的深層結構深受心理空間的影響。心理空間無法像現實空間那樣被測量,是第一人稱自我適應性功能結果,以經驗式容納內心現實并給予其秩序和意義。通常個體為了區分自身和他人,會使心理空間維持一定邊界,通過邊界與外界互動。張沛超借助邊界提出了心理空間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即良好的邊界是確保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總之,他給心理空間繪制了一個輪廓圖,其中有身體和語言作用,也有邊界和第一人稱個體性,而且他所強調的心理健康,也有積極意義,但是心理空間中各元素之間的具體關系如何,他沒有進一步闡述,更沒有論證其存在性,即其本體論意義上的心理空間研究是缺失的。
3.心理學的意義空間
趙宗金在《心理學的意義空間——一種隱喻視角的考察》一文中提出心理學的意義空間,他認為當從隱喻的角度來考察心理學的建構過程時,心理學所表達的意義構成的意義空間。意義空間的構成是在理解種種隱喻過程中實現的。[13]同時他認為隱喻分析隸屬于話語分析的范疇,強調“隱喻分析關鍵就在于如何理清話語的‘表達層’、‘意義層’和‘行為層’之間特定關系,這種關系也就是話語的字面含義、隱含義和言語行為的關系”[14],即使對話語進行分析,也需要分析語境,只有在語境中才能把握表達和意義的關系。可見他的觀點是立足于語境學的基礎之上的。
4.心理表象和表征研究
在心理表象和心理表征相關研究中,也會發現心理空間相關屬性的痕跡。心理學研究者在探討表象或心象表現形式時,對于是借助語言還是非語言進行了討論,其中非語言包括圖像或空間表征等,他們通過心理操作、心理掃描和心理旋轉等實驗,說明了心象不僅包括視覺空間推理,而且具有內在的空間屬性。部分研究者認為心象表征不是圖像,而是人們對場景進行詳細心靈語言的“描述”,如菲利什在解釋心象本質時認為心象是借助語言形成的,是一種特殊的心靈語言,所有與心象相關的現象,必須借助心靈語言的表征來解釋。然而部分認知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心象是非語言形式的表征。科斯林通過計算機圖形的類推處理模式,提出了視覺心象類似繪畫的計算加工理論。計算機加工圖形文件時,是以非繪畫的形式壓縮并儲存,輸出時就轉換為視屏上的圖形。同樣,個體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時,視覺信息以簡潔文字描述形式存儲于大腦中,信息只有在視覺緩沖區產生視覺空間二維圖畫時才能被體驗為一個圖像,心象經驗以及對心象的認知過程就是視覺緩沖中的功能性圖片。這些理論為心理空間的視覺經驗提供實驗基礎。
總之,對于“心理空間”,語言學和心理學研究的較多,以福克尼爾為代表的認知語言學家立足于概念研究,提出了系統的心理空間相關理論,詳細闡述了心理空間的結構、原則和多個空間的關系,許多研究者借用這一理論探究認知語用、認知語義、語法化、概念合成、翻譯、教學等,對國內外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心理學界心理表征、心理模型和內在世界相關理論影響下,筆者思考意欲闡述的心理空間是突出心理內容,還是強調心理內容之間的關系。如果強調內容,則本研究的核心是論證其存在。如果強調關系(關系意味著關系物和關系體,是功能結構),則預設心理空間是功能空間。這個疑問引發另一個疑問,本研究意欲突出本體論還是價值化?結合上述理論和心理現實性,筆者將本研究定位于關系空間。勒溫的心理生活空間是關系空間,但理論較散,沒有成為一個體系,沒有論證關系本質含義,而且應用面較窄。認知科學視角相關關系空間研究缺乏認知、情景、環境和自我之間的整合性,缺乏認知、心理與情緒之間的動態關系研究。本研究嘗試彌補以上不足,以語境為背景,進一步提出心理空間本體論及結構特性,運用拓撲幾何研究方法,進一步論證其動態關系,為認知科學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書立足于認知哲學、心理學和語言學,首先厘析空間哲學相關研究,探討心理空間的本體論、認識論和現象學基礎,提出心理空間概念,詮釋其淵源、核心、結構、邊界等特性。其次,論證心理空間存在三重認知語境維度,建構拓撲性心理空間認知語境模型,探討每個維度認知機制和認知語境模型的特性。最后,將心理空間的認知語境模型應用于臨床心理學評估及治療中,補充空間隱喻理論和知覺符號理論的不足,體現其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1.概念分析法
現有研究中,與心理空間相似的概念有“精神空間”“社會空間”“概念空間”“邏輯空間”“網絡思維”“認知圖式”“認知模型”“元空間”“心理場”等,本研究在對這些概念的內涵、結構和語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心理空間概念,運用各種理論論證其存在的可能性。
2.語境分析法
筆者認為一個心理空間,一方面包括語言、語用和語義這些顯性語境,也包括社會語境、主觀語境等隱性語境。心理空間不僅由身體覺知、語言空間和邏輯空間等顯性因素構成,而且包括第一人稱語境隱性關聯語境,并隨著主觀語境的變化而變化,也包括社會語境等客觀語境。這些語境承載著認知心理、思維表達和無意識現象等。某種意義可以說一個語境對應一種心理空間,用語境解釋空間是非常恰當的。
3.拓撲幾何研究法
本研究運用拓撲幾何的定義來闡釋心理空間的拓撲幾何特點,論證心理空間存在拓撲不變性,存在區域性、位移性和邊界性特點,論證心理空間中諸元素具有拓撲結構特性。結合拓撲心理學的理論詮釋心理空間各元素間的動態關系,一個區域表示一個空間,拓撲邊界分別表示心理空間邊界,運用向量學和位移理論說明心理活動的多種意向性,進而體現心理空間的變化性。這種將靜態和動態結合的研究方法,給予核心理念視角感、豐富感和生動感,使得概念和模型更加清晰。
四 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立足認知哲學視角探討心理空間概念
在中國知網CNKI輸入關鍵詞“心理空間”查閱,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共有1277條相關文獻信息,其中屬中國語言文學領域的有382條,屬外國語言文學領域的有196條,列第三位的是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領域,共113條,列第九位的是心理學領域,共31條,哲學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極少。目前收集到的認知語言視角的心理空間相關資料,多是集中于語言概念之間的關系解釋,少部分研究從美術或文學角度對心理空間的內涵、運用、形成過程、功能進行探討。本書試圖契合認知哲學學科發展需要,探究心理空間的本質,推進認知哲學學科發展。
(二)拓撲幾何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拓撲幾何主要受拓撲學、向量學和操作主義的影響。借助拓撲幾何這些概念,心理空間也有了心理區域、心理邊界和心理位移等概念。拓撲心理學首先強調規律性,其強調任何事件都有規律可循,不管是顯性還是隱性,總之行為是個體和環境的函數。其次強調整體性,強調一個有邊界的整體區域。再次強調變化性和方向性,拓撲心理學的向量學就提到了區域之間的位移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描述心理空間內部各元素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是線性關系,還包括非線性關系,并不是單一的意向性,是多重意向性的交叉。最后增添了視覺感。當我們進行交流時不僅有思維邏輯推理,而且也有視覺感參與,可以說“線”“面”“體”均有,而拓撲心理學可以給我們這樣一種視野。總之,用拓撲心理學來研究心理空間的語境模型有重要意義,但是認知哲學領域的文獻中談論得極少。
(三)建構心理空間的認知語境模型
本書基于認知語境視角嘗試建構心理空間。看似復雜混亂的心理空間,總會因不同的事件或情感,隱性或顯性體現不同認知層次的認知語境,因此可以借此厘清這一關系空間,服務于認知科學研究。
[1] 王文斌、毛智慧主編《心理空間理論和概念合成理論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第55頁。
[2] 劉宇紅:《心理空間與語用解歧策略》,《當代語言學》2003年第2期。
[3] 張輝、楊渡:《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展及其應用》,《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4] K.Graik,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43).
[5] 胡竹箐:《Johnson-Laird的“心理模型”理論述評》,《心理學探新》2009年第4期。
[6]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語用推理》,《外國語》2007年第3期。
[7] 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語用推理》,《外國語》2007年第3期。
[8] 郭子儀:《勒溫“心理的生活空間”述評》,《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
[9] 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黎煒譯,商務印書館,1936,第8頁。
[10] 巴爾斯:《在意識的劇院中——心靈的工作空間》,陳玉翠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25頁。
[11] 羅志野:《我是誰——對人的心理哲學思考》,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第28頁。
[12] 張沛超:《心理治療的哲學研究——心理治療的基本范疇及其應用》,博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2012,第42頁。
[13] 趙宗金:《心理學的意義空間——一種隱喻視角的考察》,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8,第4頁。
[14] 趙宗金:《心理學的意義空間——一種隱喻視角的考察》,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8,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