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躍農門: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與社會支持
- 譚敏
- 4268字
- 2025-04-08 20:53:27
導論
一 研究緣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等目標定位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特別是農村家庭等不利群體對(高等)教育公平的期盼,成為我國教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核心課題。本書立足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向普及化的新時代背景,通過進入農村教育場域,關注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認知、意愿、情感、行動及其結局,這對于厘清農村子女教育過程和家庭教育策略的完整鏡像、理解社會結構裹挾下農村父母及其子女高等教育選擇的內在動因具有重要意義。
本書對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關注源于農村高等教育兩種焦點性議題。一種來自人們對農村高等教育需求的困惑。傳統的結構主義觀點認為,人們的教育期望或者教育需求深受其所在階層的影響和限制,因此以較低社會階層為主體的農村家庭,其高等教育需求、教育決策和選擇行為就會呈現消極傾向。但一種文化性的觀點認為,文化和價值觀念深嵌于人們的教育認識和行動之中,使低階層的家庭亦可產生上大學的強烈期望和升學動機。比如,弗萊曾經運用“想象的未來”的概念對馬拉維貧困農村兒童為何秉持較高的教育期望進行解釋,即政府教育改革帶來的文化力量激發了他們對自我認同的肯定。[1]美國多項族裔比較研究亦發現,亞裔父母比白人父母對子女的高等教育獲得抱有更明顯的期待,進而推動子女擁有更好的學業表現。那么在中國當前的教育文化情境下,農村父母對子女的高等教育期待究竟幾何?他們對高等教育的認知、意愿和行動是否統一?如何提高農村高等教育需求的理性認知水平和調適張力,降低其教育行動的抑制性?這些都是十分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另一種來自人們對城鄉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困惑。近年來,“寒門難出貴子”的社會熱議不絕于耳,人們對農村子女進入重點高校的機會額外關注。各級政府著力提高農村大學生比例,提高重點大學農村子女招生比例。從政策回應來看,當前仍以教育系統內部改革作為滿足農村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手段,并輔以入學名額的分配調整,但收效分散且不夠持久。高等教育需求問題本質上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其產生與解決受社會環境與社會結構的強烈制約;高等教育獲得問題也不僅僅是招生入學環節的問題,其主要根源在于中小學教育乃至早期教育的累積過程。因此,對農村子女教育全過程進行環繞式的社會性剖析就顯得更加迫切。
從這個視角來看,本書對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關注可以被視為診斷我國農村子女教育認知不清、教育目標迷茫、學業成就落后、教育選擇能力不足等癥結的基點。圍繞農村學生的個體能動性,將家庭、學校、社會等要素與結構的影響性分析貫穿始終,希冀建構出一套以提高學業成就與學習動機為根本切入點解決城鄉子女高等教育機會與質量不平衡的社會支持體系。為此,本書力求在以下幾個問題上有所突破:(1)分析和歸納學術界對高等教育需求與實現的多學科理論范式,為深入理解這一研究課題提供更廣闊的空間;(2)高等教育的“需求—獲得—滿足”是一個連貫卻非一致的過程,分析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之間的主要瓶頸和關鍵環節,全面地刻畫這一過程,進而歸納城鄉分層影響下的教育代際傳遞與流動的規律;(3)揭示影響農村子女高等教育需求實現的內在機制,促進農村子女高等教育通道的暢通;(4)通過轉化應用研究,使當前集中于學校教育政策開展的教育均等化改革能探索出更具社會性與根本性的系統化策略。
二 研究框架
本書按照理論、實證與對策的思路,將主要內容分為六章。
第一章: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的理論探討。從多學科的視角探討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的理論問題。政治哲學、經濟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不同學科視角為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問題的解析提供了多彩的研究路徑和邏輯范式,使這一問題超越了單一的傳統框架,延伸為與整個社會經濟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同時也為促進城鄉教育機會均等提供了更為深刻而系統的解決思路。
第二章: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對當前我國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的多元現實圖景進行描繪刻畫:基于家庭背景和城鄉分化的視角,調查分析當前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及其特點;對照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調查分析農村子女高等教育獲得的機會、質量和滿意度。
第三章:學業的競爭——核心要件與累積效應。以學業成就為核心切入點,通過分析發現城鄉子女高等教育競爭的根本在于學業成就的累積性差距。通過對農村子女學業困境歸因及其特征的調查分析,映照理論界關于高等教育獲得的先賦性與自致性因素之爭,提出學業成就與高等教育獲得雖然與個體的自致性努力密切相關,但農村子女學業成就偏低的癥結遠非個體努力就能解決。另外,還兼論了易被忽視的農村子女早期教育問題。
第四章:家庭的承繼與突破——資本運作與教育決策。從社會結構和家庭資本兩個方面分析農村家庭教育過程的全圍圖景。一方面,農村家庭的教育目標和決策行為深受社會分層和城鄉分層結構的制約,顯現出內外部雙重分層的特征;另一方面,家庭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滲透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并為家庭教育階層的代際突破指明了道路。
第五章:教育系統的秘密——學校與文化。體制化教育系統無時無刻不在干預著城鄉孩子的教育結局。本章從農村學校生源、基礎教育資源、辦學導向、課程教學、師資狀況、師生互動、組織制度等多重視角審視當前農村學校教育秩序的運行困境及其對農村子女學習成長的影響;從文化的視角探討農村子女所處的教育場域和他們所面臨的鄉土性與現代性的價值迷茫;以高考招生改革為例,分析了教育政策對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影響以及對農村子女高等教育獲得的制約。
第六章:從碎裂到重構——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社會支持系統。在系統論證社會支持理論對于本書的適用性之后,考察了我國農村教育社會支持現狀呈現的碎片化特點。運用社會支持理論從支持的意義、目標、主體、方法、要點等多維度建構起滿足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社會支持系統。以理性引導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提高農村子女學業成就和綜合素質、推動高等教育機會均等化、擴大高等教育選擇權、提高高等教育選擇能力五大目標為基準,重點構建支持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社會、家庭、學校和政策子系統,探索增加農村子女高等教育機會的解決路徑。研究框架如圖0-1所示。

圖0-1 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
為了了解我國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的全景過程和背后機理,本書綜合采用了多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比如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等,希冀通過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的結合,深入地展示農村教育困境的事實存在和價值存在。以下著重介紹本書中調查統計和訪談分析方法的運用。
有關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的概況性分析主要基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除了利用已有的全國綜合性調查數據庫(如“中國家庭追蹤調查”)以外,主要數據來源于課題組成員對全國2007級和2017級大學生實施的大規模問卷調查。2007級大學生的研究數據來自“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數據庫”(由廈門大學謝作栩教授牽頭創建)之“大一新生問卷調查數據庫”,課題組主要成員負責并全程參與了該數據庫的建設。2017級大學生的研究數據來自“2017大一新生問卷調查數據庫”(由課題組成員劉自團牽頭實施)。兩次調查使用的均是廈門大學謝作栩教授研究團隊編制的《大一新生調查問卷》,該問卷向大一新生收集了家庭背景、學習和生活等相關情況的信息,適合用來回答本書的研究問題。對2007級大一新生的調查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175所普通高校(包括獨立學院)實施,共回收47170份有效問卷;對2017級大一新生的問卷調查分布在全國12個省區市的91所普通高校(包括獨立學院),共回收有效問卷37171份。樣本的基本特征描述如表0-1所示。基于隨機整群抽樣和方便抽樣的原則,上述兩次調查在高校的選取方面綜合考慮了地域分布、學校類型和可代表性。
表0-1 樣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量化研究的部分主要用于掌握當前我國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總體樣貌,以及近10年間我國農村子女高等教育獲得的總體變化、高校類型變化和就讀滿意度變化情況,為深入了解影響農村子女高等教育實現的內在機制奠定基礎。
本書的主體部分則主要運用實地觀察、深度訪談、個案追蹤等質性研究方法對農村子女、農村家庭、農村社區、農村學校和教師等進行探查。具體形式以一對一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訪談時間為30分鐘至90分鐘不等),輔以入戶觀察、小型座談和一對多訪談。研究選取了福建、江西、吉林、山東、遼寧等地與農村教育密切相關的受訪者共106人,具體身份包括農村中學生、農村大學生、農村家長(或監護人)、村干部、以農村生源為主的中小學校長和班主任等,兼顧受訪者的性別、家庭結構、家庭背景、學業成就、學科分布和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形成了20余萬字的訪談資料(訪談對象明細見附錄)。選取其中71名受訪者記錄,利用NVivo 11軟件進行三級編碼,其余受訪者資料進行模型飽和度驗證。此外,第四章第二節對留守兒童教育選擇問題的分析采用了個案生命歷程的追蹤訪談法。這些質性研究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深入地探索當前我國農村子女高等教育追逐過程中個體、家庭、學校和社會實踐的特征、機制及其互動過程,能夠更好地反映這一過程的“真實性、復雜性和動態演進性”。[2]
四 一點說明
本書嘗試跳出“以高等教育論高等教育”的常見研究思路,以探討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為起訖點,力求通過展示農村子女從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到中小學學校教育的過程面貌,書寫當前我國普通農村子女的教育境遇。在社會結構制約和內在能動性發揮的雙重力量推動下,他們如何或順從、或放棄、或掙扎、或沖破自己的教育命運成為本書的重要主線。從研究的目標來看,本書無意于城鄉高等教育入學比例的“平均主義”,而將著重點放在如何幫助農村家庭樹立更加科學理性的教育觀和如何為農村學子提供更加專業適切的教育支持。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研究始終秉持著“應當懷疑并逐步揭露以天資差異為外衣的受社會條件制約的文化方面的不平等”[3],探索如何保障農村子女不因家庭或所在地區的先賦性不足而拉大與其他社會成員的教育差距。與以往零散的教育性措施相比,建立綜合性的農村教育社會支持系統無疑更具整合性、有效性、長遠性與根本性。如能沿此方向有些許突破,便是本書的微薄貢獻了。
[1] M.Frye,“Bright Futures in Malawi’s New Dawn: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s Assertions of Ident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2,117(6):1565-1624.
[2] 朱德全、曹渡帆:《教育研究中扎根理論的價值本真與方法祛魅》,《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3] P.布爾迪約、J.-C.帕斯隆:《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刑克超譯,商務印書館,2002,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