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魚躍農門: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與社會支持作者名: 譚敏本章字數: 2174字更新時間: 2025-04-08 20:53:27
序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0%,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在校大學生數僅為11.7萬人,只占18~22歲大學適齡人口的0.26%。鄉村農民從事的仍是流傳千年的依靠人畜之力的落后農林牧漁生產。70多年來,黨中央和政府為了建設富強國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在著力發展教育,尤其是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至2021年,我國不僅實現了普及義務教育,而且高等教育發展迅猛,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430萬人,我國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這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跨過了“大眾教育階段”,邁進了“普及教育階段”。
當今,數字化、人工智能已經開始融入我國機械化工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時代在呼喚,為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未來必須將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或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素質提高至具有現代知識、技術和能力的工程師的水平。換言之,伴隨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進程,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將居重要地位。那么,新形勢下,農村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受哪些因素影響?這些內外部影響因素,諸如學生個體、家庭、學校、經濟、社會、文化等,它們相互交織所產生的不同方向的拉力是如何影響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的?作為政府和學校,又該如何根據農村家庭、社會的具體情況因勢利導、共同發力?這些問題亟須學界探討。
本書作者譚敏于2007年在廈門大學攻讀博士期間,就開始關心我國弱勢群體高等教育機會問題,她參與大一新生調查問卷的設計,深入有關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調查、訪談,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撰寫了《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研究——基于家庭背景的分析》,對我國不同社會階層,尤其是少數民族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差異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下觀點: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的數量大幅增加;從區域來看,民族自治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還較薄弱,但其發展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當時,她從關注少數民族總體高等教育機會,逐步深入關注老少邊遠貧困鄉村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機會。同時,她通過調查和訪談,致力于探討不同社會階層家庭資本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機會的質和量的影響,并向學校和政府提出了增加貧困地區少數民族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建設性方策。
這十幾年來,譚敏博士有幸在福建省社會科學院領導和前輩的帶領與指導下,不忘初心,孜孜不倦地行走在探尋我國弱勢群體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路上。如今她的新作《魚躍農門——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與社會支持》即將問世,該著作聚焦當今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從政治哲學、經濟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不同學科視角入手,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分配正義理論、人力資本與消費行為理論、需求理論、社會分層與理性選擇理論等,采用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等多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力圖為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問題的解析提供多學科的探討方式。
該著作第二章,通過大量的調查數據統計和訪談案例分析,為讀者展示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帶有“實用主義認知”“隨遇而安的意愿”“有心無力的行動”等特征的多元圖景。第三章運用認知心理學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再生產理論等,基于訪談素材,分析了影響農村家庭子女學業成就的五大主客觀因素:稟賦遺傳驅力、學習調節驅力、學習投入驅力、學校環境驅力和家庭引導驅力,揭示了“個體因素的影響大于環境因素”“先賦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學業”等特征。第四章運用資本理論對眾多訪談案例進行分析,發現: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教育資源互助是農村強關系支持的主要來源;家庭可用的客觀化文化資本呈現形式單一、內容單薄、目的功利、匹配隨意盲目等弊端;不同時代、不同家庭背景的社會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對農村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需求產生了各不相同的影響;經濟條件或受教育程度一般的普通農村家庭父母可以通過提高教育期望、增進親子關系、加強家校聯系、營造文化氛圍等諸多方式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資本。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村家庭父母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對子女秉持更高的教育期望,并善于激勵子女提升自身的教育追求。第五章和第六章,針對農村教育出現的生源流失、學業層差較大與學校分層等困境,從學校、文化、政策三個方面闡述了“農村學校夯實教育鄉土性的文化根基”“打造學校-鄉村協作共助的教育共同體”“構建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的社會支持系統”等思想和策略。
從高等教育需求的萌發到投資行為的產生,再到收益的最終獲取,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譚敏博士不畏艱難,勇于探索農村家庭的高等教育需求與社會支持系統,其精神十分可貴。該著作具有三大特色。第一,從多學科的視角出發,涉及政治哲學、經濟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眾多理論,其中不乏艱深晦澀的術語和表述,然而,這些源自萬里之外的舶來哲理條文,一經與我國本土多達八萬多名學生的問卷調查數據和一百多個鮮活的訪談案例相結合的分析,有理有據,立顯生機勃勃,可觸可摸。第二,訪談案例取自大江南北五省,問卷調查不僅覆蓋我國31個省份的六種類型高校,而且縱跨2007~2017年,縱橫時空感飽滿。第三,行文流暢,用詞前衛,訪談案例原汁原味,“土氣”濃濃,這高山流水與人間煙火,各美其美,相映生輝。期待此著作早日面世,以饗讀者。
謝作栩
于廈門大學海濱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