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作者名: 連俊華本章字數: 1282字更新時間: 2025-04-08 20:04:09
序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人,既是生產資料的創造者,也是生產資料的使用者,更是生產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圍繞“人”而展開的經濟話題有很多,人以勞動力的形式參與生產,成為生產資料的一部分,進而促成了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的結合,奠定了要素經濟學的基礎。隨著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不斷累積,我們創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快速推動了生產力的提升,人力資源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內生性不斷得到證明,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對人的教育和培養至關重要。而由于教育本身的公共屬性,政府組織教育投入的作用也就顯現出來。人類天然有著追求幸福生活的本能,這就促使了人始終是往生產效率更高的部門流動,從原始時代的部落遷徙,到如今社會的人口流動,莫不如此。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不僅看到了人力資源在三次產業之間的流動,同時也看到了人力資源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流動。正是很好地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下技術擴散和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我們通過有效的制度創新,使要素配置效率大大提升,創造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奇跡”,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貿易大國。
連俊華博士的這部著作緊緊圍繞人力資本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機制這一研究主題,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理論研究層面,在探討了人力資本的集聚效應,以及人力資本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互動協調作用基礎上,梳理了相關文獻,從理論角度分析了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理順了其內在規律,并以北京中關村為例,著重闡述了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定性研究的邏輯性較強,理論功底扎實,能夠將理論分析應用于實際問題中,清晰把握了人力資本的相關理論,摸清了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內在規律,為本書研究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從定量角度來看,本書的研究框架合理,從數量化模型的視角分析了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測算了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并以此歸納我國人力資本現存的問題。所選取的模型恰當,數據處理正確,實證結果可信,很好地闡述了二者之間的關聯。從全書來看,很好地兼顧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優勢,使得全書研究更加飽滿,富有邏輯性和思考性。
總體而言,提高人力資本效率,是加快科技創新的根本途徑。我國只有把經濟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才能夠更加有效地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破解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密鑰。其中,提升人力資本使用效率,最關鍵的是要強化教育投入。教育是科技人才再生產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手段,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和消費的統一,是科技勞動力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是知識傳播、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知識再生產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形式。面對當前建立人力資本比較優勢的迫切需要和實際壓力,為解此難,連俊華博士深入研究、細致解讀,終成此書,為我國人力資本建設和人才發展方向提供了科學的參考。希望連俊華博士能腳踏實地、自始而終,繼續發揚學者精神,不斷開闊視野,再結碩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2020年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