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改居:城鎮化與居民需求
- 趙定東
- 1192字
- 2025-04-08 18:58:42
第二章 村改居居民生活方式變革的狀況與問題
生活方式是一個含義廣泛的社會經濟范疇,它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動的形式和條件。物質生活通常指人們的吃穿住用等方面的生活,而精神生活一般指文教娛樂方面的生活。總的來說,生活方式是一種重要的利益形態。
在村改居之前,由于農村實行了30多年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獨立性、自主性大大增強,個體從集體主義掩蓋下逐漸被解放出來,個人利益得到充分展示。但同時這種變化促使農民在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關系認識上出現了偏頗,具體表現為:只管自己,不管集體;只要自己,不要他人;只講索取,不講奉獻;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傾向十分明顯。特別是在生活方式上,這引發了個體主義的蔓延,甚至引發了抵觸集體公共生活的問題,農民對“共同富裕”的政策也產生懷疑。從這個背景上說,21世紀初,國家在頂層政策設計層面開始實施農村社區建設,在基礎設施、村民聯系、村落文化、村落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精細化改革,力圖通過夯實農民的交往基礎來重塑農民的生活方式,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由于鄉村的空心化日益嚴重,這種努力的效果大打折扣。不僅農民的個體化和原子化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且農民對開放后實施的村民自治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呈弱化趨勢。農村城鎮化是改變農村現有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地根據自身條件開展的村改居建設在一定意義上是滿足農民生活方式變革需求,是實現農民生活城鎮化、經濟收入方式產業化的重要舉措,研究農民從村變為居的生活方式變革過程邏輯,有利于揭示農民的利益訴求,特別是交往需求利益的實景。
城鎮化是指我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邁進的過程,中央倡導“以人為本,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和諧發展”的發展模式并在2014年3月16日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統籌城鄉發展、建設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政策指導。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的生活方式首先發生重大變化。可是,談及城鎮化建設時,不論就實踐工作還是理論探討來說,認知上都存在忽視農民生活方式變遷本質的問題。我們對長三角區域50余個村的調查,特別是對浙江省嘉興市、溫州市、安吉市,杭州市余杭區、富陽區、蕭山區,江蘇省常州市、太倉市、鹽城市建湖縣近湖鎮和張家港市永聯鎮,以及上海的寶山區和嘉定區等地的調查,發現農民的生活方式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如浙江省嘉興市是全國城鎮化特別是就地城鎮化[1]的典范,通過當地政府推動的以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兩分兩換”[2]這一平臺建設,2008~2014年,其城鎮化率從41%提升到75%,收入狀況也接近浙江城市收入水平,那么,農民的生活方式變革為什么不明顯,甚至有些農民排斥城鎮生活呢?這種不變何以影響“人的城鎮化”目標的實現?是政策推力、鄉愁抑或城市性缺場?本章主要通過上述調查分析揭示就地城鎮化中農民生活方式變革的利益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