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虛無主義這一概念自誕生以來便含義混雜,古今中外不同的思想家和學者的使用也不盡相同。[1]盡管爭論甚多,但在虛無主義概念上,近年來國內學者日漸存異求同,以獲得討論的共同基礎。可以說,大部分學者是在價值倫理和存在論兩個層面上探討虛無主義的。本書所談論的虛無主義具體而言即指“現代虛無主義”,它有明確而嚴格的內涵與語境,也即,虛無主義之“無”是生命意義之無,是現代化、世俗化進程這一現代性歷史境域下的普遍生命意義根基的虛無。它主要涉及道德(或倫理)的和存在論(或價值論)的兩種形式的虛無主義,主要是從道德(或倫理)層面和存在論(或價值論)角度進行的追問。因此,虛無主義是一個批判性概念。虛無主義問題表達了人們對當下生存狀態的反思。關于克服虛無主義的討論反映了人們對人類應然生活狀態的追求。

近年來,國內學界關于虛無主義問題的關注持續升溫。這一方面反映了中國當代學者對時代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另一方面說明了虛無主義問題已日漸成為生存隱憂。從本質上來說,虛無主義是現代性問題的生存論變異。“現代性背景下,個人的無意義感,即那種覺得生活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的感受,成為根本性的心理問題。”[2]因此,當虛無成為現代人生存狀態的一種映象時,如何走出虛無主義的深淵便成為時代命題。

克服虛無主義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本書的研究主旨在于:第一,系統梳理克服虛無主義的代表性理論資源和批判資源,為我們反思和克服虛無主義提供思想借鑒;第二,澄清當代中國虛無主義的特征、影響程度和發生機制;第三,在各類思想資源的比較性視野中,立足當代中國特色的經濟、政治、制度、文化資源和實踐,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領域內探尋當代中國走出虛無主義的實踐資源。

一 研究基礎、視角和方法

在當代中國語境下思考虛無主義,仍然是一個起步性的工作。部分學者已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如劉森林在虛無主義與馬克思思想主義的關系上進行了持續、深入的研究。劉先生對物化、資本與虛無主義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了澄清,并對晚外發的現代化國家尤其中國應對虛無主義的情況做出了獨特的思考,嘗試建構中國特色的新形而上學。其《物與無:物化邏輯與虛無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一書率先立足中國語境展開的對虛無主義問題的深刻思考,展示了當代中國學者對虛無主義問題的系統回應。張有奎在對資本邏輯與虛無主義課題的研究基礎上對物、意義與虛無進行了馬克思主義視角的研究。張先生提出,破除虛無主義的根本出路在于歷史地超出資本邏輯。這兩位學者的研究為我們探討馬克思克服虛無主義的實踐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借鑒資源。

鄒詩鵬的《虛無主義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對虛無主義問題進行了專題性的梳理和批判。值得注意的是,鄒先生構建了一套虛無主義診療學,包括虛無主義的病因病理、癥候分型及其治療方法。立足當下中國的精神狀況,鄒先生提出,修復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乃是遏制虛無主義的根本方法。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尤其表現在對當代虛無主義的分析、批判與克服上。但值得注意的是,當代國人精神信仰的迷失,也包含共產主義價值信仰的迷失。鄒先生的觀點為我們克服虛無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佐證。

賀來在價值信念的真實承擔者和載體問題上,對價值虛無主義及其克服進行了前提性探討。劉貴祥對歷史唯物主義超越虛無主義的理論資源進行了探索。羅綱考察了馬克思對虛無的四種用法,展示了馬克思對待虛無的兩種態度:一方面,馬克思既反對迷戀主體性的形而上學,又反對喪失主體性的形而上學物質觀,斥之為虛無;另一方面,馬克思將虛無視為辯證發展的中間環節,以積極的虛無來克服消極的虛無。此外,劉尚明對國內近十年來“馬克思哲學與價值虛無主義”研究做了回顧。近年來,除筆者的博士學位論文《批判理論克服虛無主義的契機:以阿多諾為中心的分析》(《虛無主義的審美救贖:阿多諾的啟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外,還出現了數部以虛無主義為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如中共中央黨校唐忠寶的《虛無主義及其克服:馬克思的啟示》、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閆世東的《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虛無現象研究》。唐忠寶對共產主義如何超越虛無主義做了一定的分析。閆世東對當代中國虛無現象及其危害的歸納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總之,國內學界關于克服虛無主義的研究不斷深化,其特點有三:一是單一路徑的探討多,多種路徑的系統比較少;二是對其西方性和全球性強調得多,對其中國特征挖掘得少;三是理論層面探討得多,實踐層面或將二者結合起來探討得少。其問題也有三。一是僅從單一的理論資源入手思考虛無主義,視角和路徑有所限制。二是對虛無主義的中國癥狀和特征沒有厘清和歸納。對虛無主義根源的挖掘方面,過于重視其原初問題域而強調西方形而上學的影響。對虛無主義呈現為中國問題之后,其產生機制的變異、演化的研究還有待深入。三是在虛無主義的出路方面,受制于根源和癥狀的分析,對中國實踐資源的總結有待加強。

對此,本書既堅持多維視角的理論分析,也主張在理論的指引下汲取實踐資源。基本視角和方法如下。

第一,梳理克服虛無主義的各種代表性理論資源和批判資源,在多維視角的審視比較中,依托著名思想家的洞見,吸取前人的教訓,為當代中國克服虛無主義提供前瞻性資源和路徑引導。

第二,基于學界的爭論、實證的調查、個案的分析和理論的剖析,澄清虛無主義的中國特征、影響程度和發生機制,以此說明當代中國克服虛無主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而探索當代中國克服虛無主義的實踐資源。

二 研究思路和主要觀點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判斷某位思想家克服虛無主義思想的標準有二:一是其思想中有明確的關于克服虛無主義的論述,尼采、克爾凱郭爾[3]、海德格爾、施特勞斯、漢斯·約納斯、卡爾·洛維特等人是代表;二是其思想中有涉及克服虛無主義的理論資源,馬克思、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如盧卡奇、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等皆屬此類。雖然他們并未直接運用虛無主義這一術語探討問題,但他們對虛無主義的根源、實質和克服方式等做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這對克服虛無主義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總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書的首要任務就是梳理各種克服虛無主義的代表性路徑,汲取當代中國克服虛無主義的理論資源。

第一章闡述尼采對虛無主義的理解與反抗,同時通過將他的審美救贖路徑與克爾凱郭爾返回個體的內在信仰路徑對比,展示克服虛無主義的兩種傳統路徑各自的優劣之處。盡管尼采最終并未取得成功,但超人式的審美救贖無疑是虛無主義問題史上最具開創性和代表性的路徑。海德格爾及其諸多弟子,甚至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皆以不同的方式承襲、拓展了這一路徑。這足以令我們認真審視審美救贖所獨具的魅力和局限。總之,尼采的意義在于:第一,他使后人從哲學層面上嚴肅地對待虛無主義問題,意識到虛無主義對現代人精神和意義世界的嚴重沖擊;第二,他使后人認真審視審美的現代性意義,對近代理性主義保留反思與批判的空間;第三,他生動演繹了一個虛無主義的克服者墜入虛無主義深淵的歷史場景。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這是尼采留給后人最大的教訓和思考。

海德格爾充分吸取了尼采的教訓,不再僅止于在價值-倫理層面上理解和克服虛無主義,而是深入本體論層面理解虛無主義,拓展審美救贖的生存論路徑。海德格爾使無家可歸的恐懼直擊現代人的靈魂深處,也使人們更深刻地意識到審美認知方式相較于理性認知方式的優越性。遺憾的是,當海德格爾把虛無主義提升為現代人的宿命時,他自身也落入了尼采式的宿命。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克服悲劇般地成為虛無主義的表達。

第二章通過回顧海德格爾與尼采的爭辯、海德格爾的技術虛無主義思想、后人的爭辯和反思呈現海德格爾對虛無主義的應對及其困境。總之,海德格爾的意義在于以下兩點。第一,他使克服虛無主義成為諸多思想家極力探索的時代使命。在反思海德格爾的基礎上,后繼者發展出更多的克服虛無主義的路線。例如,海德格爾的弟子約納斯指出存在主義是更絕望的虛無主義,他通過對古代諾斯替主義與現代虛無主義的對照研究,提出恢復自然的倫理原則,以此修復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進而克服虛無主義;古典主義者施特勞斯洞察到虛無主義的歷史主義根基,試圖通過返回前現代的德國傳統來克服虛無主義。通過比較分析這些多樣性的路徑可以發現克服虛無主義的豐富資源。第二,海德格爾及后繼者的爭辯促使我們反思:對虛無主義的克服反而經常成了虛無主義的表達,這是虛無主義問題本身的悖謬還是思想家自身的方法論限制?這是否意味著虛無主義無法一次性根除?換言之,我們能否在現代性境域內真正地超越虛無主義?倘若可以的話,這需要哪些歷史性的條件以及怎樣的具體方案?倘若不行的話,那我們是否還有必要尋找遏制虛無主義的路徑?

對以上問題的探究決定了馬克思的出場。一則,無論是海德格爾、馬歇爾·伯曼還是施特勞斯、卡爾·洛維特都從不同角度批評馬克思思想,認為其是虛無主義。嚴肅回應這些批評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分內職責。二則,無論是尼采、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還是約納斯、施特勞斯等都僅僅是從精神文化和哲學的層面理解虛無主義并試圖給出一勞永逸的答案,但結果大多陷入浪漫主義或形而上學困境,尋獲不到虛無主義的現實出路。對此,馬克思提供了獨特的借鑒資源。馬克思的思想立場和理論特性決定了他必然是一位虛無主義的批判者甚至克服者。第三章的內容是本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章,筆者首先回顧關于馬克思與虛無主義的論爭,系統回應思想界關于馬克思的誤解和批評;其次,立足思想史的整體性視域,考察虛無主義與馬克思的歷史性遭遇;最后,立足馬克思的思想發生軌跡,考察虛無主義問題如何寄寓于馬克思的思想演變邏輯中并獲得怎樣的回應與解決。總之,馬克思為克服虛無主義提供了一種富有特色的歷史性實踐方案。馬克思的意義在于以下兩點。第一,他從經濟制度層面揭示了虛無主義的深層根源。虛無主義的真正秘密不在精神史中,而在現實的物質生產關系中。資本邏輯是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是虛無主義的制度屏障。因此,對虛無主義問題的反思和克服,不僅是理論問題,而且是實踐問題。第二,無論是尼采還是海德格爾等人關于虛無主義的思考,皆遵循一種非歷史性邏輯理路,唯有馬克思基于總體性的歷史視角,將虛無主義理解為歷史性的產物。由此,克服虛無主義也就擁有了歷史性的實踐空間。馬克思將自我及其價值建構奠定于社會歷史性的勞動實踐基礎之上,這使得虛無主義的克服不再僅限于精神層面上的審美救贖,而成為切切實實的歷史性實踐活動。

對虛無主義這一時代命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也做出了自己的批判和回應,展示了克服虛無主義的別樣路徑,但這一重要的批判資源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本書第四章系統地呈現這些重要的批判資源。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克服虛無主義的特點在于,他們既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視角,也呈現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海德格爾關系圖景。從馬克思那里繼承而來的歷史性視角使他們避免了海德格爾的極端,從而對虛無主義問題保持著辯證的態度。他們沒有像海德格爾那樣把虛無主義問題等同于西方歷史的“內在邏輯”,沒有把虛無主義的歷史理解為現代性本身的歷史和“命運”,而是將之診斷為現代性的“病癥”。這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虛無主義批判同時呈現超越虛無主義的維度。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皆批判海德格爾,但有意思的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審美救贖的方式。盧卡奇、阿多諾和馬爾庫塞等都把藝術作為生命本真狀態的顯現方式,重視審美獨特的認識論優勢。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特殊立場使他們有別于尼采和海德格爾,力圖發展出一條具有歷史維度和實踐特色的審美救贖路徑。本書擇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三大代表性人物即盧卡奇、阿多諾和馬爾庫塞作為典型,呈現他們對虛無主義的批判和應對。

盧卡奇通過物化批判找到了虛無主義的經濟根源和制度根源,試圖通過重建總體性的辯證法尋求克服虛無主義的實踐路徑。盧卡奇的意義在于以下三點。第一,他天才般地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模式運用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問題反思上,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政治統治方式中生成了虛無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模式。第二,他創造性地提出,虛無主義現象是一個歷史范疇,虛無主義的產生具有明確的社會歷史條件,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的資本主義社會。由此,克服虛無主義便有了具體的歷史實踐方案:揚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制度。第三,他尤為重視克服虛無主義的群體性主體的建構問題。馬克思雖然提出了克服虛無主義的現實的歷史性主體——無產階級,但對這一群體性主體的建構問題尤其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如何生發主體性意識和實踐自覺問題,馬克思并沒有具體闡釋。盧卡奇填補了這一空白。同時,盧卡奇也為我們克服虛無主義時建構主體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阿多諾在批判海德格爾的基礎本體論時展示了自己對虛無主義的理解和應對。在對同一性哲學(包括海德格爾哲學)的批判和工具理性批判中,阿多諾展示了虛無主義的認識論根源。與尼采、海德格爾一樣,阿多諾試圖通過審美救贖克服虛無主義;但不同的是,阿多諾并沒有走向與尼采、海德格爾類似的非理性主義,而是力圖返回“未經損害的理性”之路。阿多諾此舉的意義有三。第一,他希望尋求一種重建主客體和解的方法來解決主客體關系的失衡所造成的虛無主義,而不是像尼采和海德格爾那樣將嬰兒和洗澡水一同倒掉,徹底放棄理性。阿多諾試圖“挽救”主體性,強調“客體的優先性”,通過重建“主體-客體”相互中介的和諧的星叢之光來驅逐現代性的虛無之痛。第二,阿多諾的審美救贖寄寓于現實的具體的社會歷史境域內,對審美的歷史性、審美得以發揮救贖的前提及其在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形態做了深刻而細致的考察。這是阿多諾從馬克思那里承繼的寶貴遺產,也是阿多諾的審美救贖得以超越海德格爾的關鍵之處。它提醒我們在克服虛無主義時,始終要考慮現實的社會歷史維度,對當下的現實的個體生存狀況保持高度的關懷。第三,阿多諾的失敗再次展示了審美救贖的內在限度以及克服虛無主義的艱難。僅靠一種方案恐怕很難一次性根除虛無主義。虛無主義的克服,不僅需要理論層面的建構,而且需要具體的歷史性的實踐探索。

馬爾庫塞是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之間最有代表性的橋梁,這種關聯同樣體現在虛無主義問題中。馬爾庫塞的單向度批判以富有西方馬克思主義色彩的模式全面具體地描述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里人的虛無化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狀態。馬爾庫塞對技術理性的意識形態批判揭露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下的虛無主義根源,而他關于重建審美解放的烏托邦思想則展示了一條虛無主義的超越路徑。馬爾庫塞的意義主要在于以下三點。第一,他以自身的理論實踐展示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資源與西方當代主流思想的對話和融合,并將這種對話和融合注入對時代問題——虛無主義的具體解決中。這為我們當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為基礎,吸納其他克服虛無主義的思想資源提供了理論榜樣。第二,他對技術的意識形態和統治功能的洞見使他超越了海德格爾,形成了富有西方馬克思主義特色的社會批判維度。第三,他對藝術自律性的極端強調充分展示了審美救贖的烏托邦色彩。這進一步說明了克服虛無主義時,對具體的社會歷史維度的考察以及實踐方案的探索非常具有必要性。

總之,克服虛無主義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要想真正走出虛無主義的深淵,我們需要充分參照現有的多種理論和批判資源,依托著名思想家的洞見,避免重蹈覆轍。而對于當下中國來說,我們不能簡單地參照西方的方案,而是要立足中國的特殊境域來尋找突破點。這是本書所堅持的基本立場。

2.我們為什么要克服虛無主義

在當下中國思考虛無主義,無論我們持何種態度,最根本的還是要明確虛無主義與當代中國的關系。虛無主義之于國人,為何虛無,如何虛無;國人之于虛無主義,是否切身,如何切身。這是我們碰觸虛無主義的現實基點,也是中國式表達的話語根基。本書的另一個重要任務便是考察虛無主義的中國特征、影響程度和發生機制,以此說明當代中國克服虛無主義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我們將在最后一章闡釋以下觀點。

第一,當下國人還沒有虛無主義的生存論體驗,但已經普遍感受到了虛無主義的核心癥狀即信仰缺失、精神空虛、道德失范;物欲和利益沖擊是產生當代中國虛無主義現象的最直接原因;個體的具象的世俗價值(尤其財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信仰的缺位,使虛無主義問題隱蔽在物的豐裕表象下;迷茫與反抗同在,批判與建構并存。以上四個方面構成了虛無主義問題的中國特征。

第二,虛無主義是當代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必然遭遇的意義危機,但虛無主義不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必然命運。當代中國的“反現代”特征使其處于既遭遇虛無主義又反抗虛無主義的雙重境遇。資本邏輯的運行引發了中國式虛無主義的具體癥狀,但當前中國式的現代化實踐及對資本邏輯的自覺限定展示了對虛無主義的個性反抗。

總之,虛無主義之于中國是一種現代性癥結,這也預示著克服虛無主義之可能。考察中國的虛無主義問題,目的不在于如尼采、海德格爾般投入虛無的深淵中,而是引起我們對當下生存狀態和意義的反思。考察中國的虛無主義問題,絕不能站在虛無的角度詆毀當代中國的各種信念或因問題域的產生而陷入盲目的悲觀,而是要在同樣的語境下為人類共同的問題找到一個中國式的答案。從這個角度來說,虛無主義之于中國,不僅是問題危機的倒逼,還是責任擔當的體現。克服虛無主義,需要理論邏輯的建構,更需要實踐資源的探索。當下中國新時代的思想探索和現代化實踐中,就蘊含著抵御虛無主義的現實資源。這體現在我們對資本原則與公正原則辯證關系的建構、精神家園與心靈秩序的重建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構建上,它們分別從經濟制度層面、精神價值層面與文化心理層面對虛無主義進行系統的遏制。這些實踐資源的匯集和不斷發展,預示著一條走出虛無主義的中國道路正在開啟。


[1] 筆者在《“虛無主義”及其爭辯:一種思想性的梳理》(《現代哲學》2012年第3期)一文中已對虛無主義的內涵、形式、爭論、共識、歷史和語境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2] 〔英〕吉登斯:《法律與宗教》,趙旭東譯,三聯書店,1991,第35頁。

[3] Kierkegaard,譯為克爾凱郭爾、基爾克果、齊克果等,本書中的引文依所引文獻而定,行文統一采用“克爾凱郭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岛县| 祁门县| 北宁市| 弥渡县| 吉木萨尔县| 昌平区| 天全县| 扶绥县| 青海省| 桑日县| 沾益县| 仙游县| 宿迁市| 武山县| 会宁县| 昌乐县| 新疆| 车险| 昌乐县| 灵丘县| 沅江市| 巴楚县| 浦江县| 班戈县| 吉安市| 雷州市| 吉水县| 玉树县| 太康县| 鄂州市| 集安市| 故城县| 汉中市| 洛隆县| 娱乐| 汕头市| 云南省| 台南市| 奉贤区| 东方市| 平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