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研究內容

除緒論外,本書共分八個部分。

(一)訴訟地位

本部分首先對學界關于檢察機關訴訟地位的不同觀點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我國不同時期法律文本的分析和域外做法的借鑒,結合民事訴訟基本理論,對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在一審、二審、再審和執行程序中,檢察機關所履行的法律監督職能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在對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進行認定時,應區分不同的訴訟階段,并以檢察機關所履行的法律監督職能為基礎進行具體分析。

(二)受案范圍

本部分基于對“公共利益”的界定,以我國現行規范為依據,對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受案范圍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當前規范對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受案范圍的規定存在沖突,應在解決現有規范沖突的前提下,適當擴大檢察民事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明確不同類型案件中社會公共利益的判斷標準,并合理界定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受案范圍。

(三)起訴主體

本部分以現行規范為基礎,對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檢察機關的“地域”和“級別”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不論是上級檢察機關“指定轄區內其他人民檢察院或者跨行政區劃人民檢察院管轄”,還是“將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交由侵權行為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檢察院管轄”,都缺乏明確、具體、規范的操作標準,應通過賦予基層人民檢察院起訴權、修正和完善指定管轄制度、在起訴主體上實現“兩訴”銜接等方式,解決檢察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主體方面存在的問題。

(四)訴前程序

本部分首先對訴前程序的目的、價值、性質等基礎理論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以現行規范為依據對訴前程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以類型化為基本思路對訴前程序的完善路徑進行了探索。研究發現,檢察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設立時間較短,相關規范也比較簡單與模糊,其基本程序功能尚未充分發揮。要真正激活訴前程序,一是要總結試點經驗,根據適用對象的不同對訴前程序進行類型化重構;二是要對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的訴前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五)起訴條件

本部分首先對我國不同時期檢察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條件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對當前檢察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條件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路徑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當前立法對于起訴條件的規定不僅為檢察機關行使民事公益訴權設置了障礙,而且不利于發揮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功能,應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的,在科學區分起訴條件與訴訟要件的基礎上,適當降低檢察民事公益訴訟的起訴條件。

(六)審判組織

本部分以檢察民事公益訴訟的審判組織為研究對象,對于普通檢察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以及行政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合議庭組成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當前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審判組織尚存在部分改革措施合法性不足、人民陪審員專業性不強、審判組織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應依法審慎設立環保法庭、提高人民陪審員專業化水平、建立各類審判專家委員會以及在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審判組織中吸收民事法官。

(七)調查核實權

本部分通過對現行規范的分析,對訴前程序、一審程序、二審程序以及審判監督程序中檢察機關調查核實權的行使原則和具體規則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要科學規范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權,必須以檢察機關所履行的法律監督職能為基礎,對檢察機關在不同訴訟階段的調查核實權進行分別規范。

(八)結案方式

本部分主要對撤訴、調解以及判決等檢察民事公益訴訟的結案方式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第一,在撤訴方面,現有規范不僅對檢察機關能否在法庭辯論終結后申請撤訴的規定存在沖突,而且對檢察機關行使撤訴權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缺乏規定,應以訴的利益理論為基礎,對不同訴訟階段檢察機關撤訴權的行使進行具體規范;第二,在調解方面,現有規范籠統而抽象,既未充分考慮到檢察民事公益訴訟的特殊性,也未對調解時間、調解人員以及對調解協議的監督等問題作出詳細規定,應采取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在明確檢察機關處分權行使限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檢察民事公益訴訟調解制度;第三,在判決方面,主要基于檢察民事公益訴訟的特殊性,針對責任承擔方式、判決的既判力和執行力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具體內容涉及懲罰性賠償和創新性責任承擔方式、既判力的擴張及其限度以及移送執行、替代執行措施的采取等方面。


[1]段明學:《檢察改革論略》,中國檢察出版社,2016,第55頁。

[2]1979年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人民法院審判民事案件程序制度的規定(試行)》就對由人民檢察院提起的民事案件的審理程序作了規定。

[3]《民事訴訟法》第55條第2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

[4]該解釋共分四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為關于檢察公益訴訟的一般規定,內容涉及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任務、應該遵循的原則、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管轄、證據調查、審判組織、檢察人員職責、上訴及執行等。第二部分則專門規定了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內容涉及受案范圍、起訴條件、立案登記、訴訟請求確定、撤訴及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等。

[5]彭真:《彭真同志在討論民事訴訟法草案(修正稿)聯組會議上的講話》,西南政法學院訴訟法教研室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資料選編》(第一輯),1984,第66頁。

[6]張友漁:《論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特點》,《法學研究》1982年第3期。

[7]劉華英:《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制度設計》,《當代法學》2016年第5期。

[8]蔡守秋:《從環境權到國家環境保護義務和環境公益訴訟》,《現代法學》2013年第6期。

[9]李艷芳、吳凱杰:《論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角色與定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10]江國華、張彬:《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現實困境與完善路徑》,《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11]楊雅妮:《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研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12]湯維建:《完善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程序機制》,《檢察日報》2017年6月22日,第3版。

[13]孫洪坤、陶伯進:《檢察機關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雙重觀察——兼論〈民事訴訟法〉第55條之完善》,《東方法學》2013年第5期。

[14]張衛平:《民事公益訴訟原則的制度化及實施研究》,《清華法學》2013年第7期。

[15]對于行政機關民事公益訴訟實施權優先于檢察機關的具體論述,參見宋宗宇、郭金虎《擴展與限制: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之確立》,《法學評論》2013年第6期;白彥:《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問題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牛穎秀:《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之“法定機關”解讀》,《黑龍江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16]肖建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國為中心的比較法考察》,《中國法學》2007年第5期。

[17]參見黃忠順、李琛《公益性訴訟實施權配置論》,《探求》2013年第4期。

[18]牛穎秀:《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之“法定機關”解讀》,《黑龍江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19]參見宋宗宇、郭金虎《擴展與限制: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之確立》,《法學評論》2013年第6期;白彥:《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問題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20]馮凱、張鋒:《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新探——以新民訴法司法解釋為視角》,《理論導刊》2015年第8期。

[21]王杏飛:《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民法保護》,《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5月3日,第5版。

[22]白彥:《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問題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县| 施甸县| 新乡市| 阿克| 康保县| 巴彦县| 灵川县| 水城县| 南郑县| 贵溪市| 肃宁县| 若尔盖县| 临猗县| 昆明市| 宁化县| 尼勒克县| 西华县| 哈密市| 肇州县| 沁水县| 合江县| 甘谷县| 秀山| 门头沟区| 新乐市| 西藏| 行唐县| 衡南县| 浏阳市| 团风县| 房产| 贞丰县| 老河口市| 阜南县| 高雄县| 河源市| 榆社县| 尉氏县| 宁陕县| 台山市|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