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研究作者名: 楊雅妮本章字數: 2222字更新時間: 2025-04-08 15:28:14
第一節 關于檢察機關訴訟地位的不同觀點
在我國,自司法實踐中出現第一例由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以來,學界就開始了對檢察機關訴訟地位的研究。但迄今為止,對于檢察機關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的訴訟地位,學界仍未形成統一認識。主要存在以下觀點。
一 “普通原告說”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檢察機關“公訴權的行使體現了司法程序中的權力制約、公共利益保護與個體權利的平衡,檢察機關的這種特殊公共利益代表人身份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權利訴求的增加,已經擴展為更廣泛的對一般公共利益的代表,由此檢察機關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原告”[1]。作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制度,檢察民事公益訴訟雖然具有特殊性,但這個特殊性不是體現在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方面,“把檢察機關稱為原告,既不會降低檢察機關的地位,更不會改變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的基本屬性,反而可以準確反映檢察機關在民事公益訴訟中實際的訴訟地位”[2]。
二 “民事公訴人說”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與其在刑事訴訟中的訴訟地位類似,屬于“民事公訴人”。這些學者主要從公訴權的視角論證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訴人”的合理性,如有學者指出,社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與刑法保護的法益遭到破壞如出一轍,在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時,由檢察機關向中立的裁判機構提出追究不法民事主體民事責任的訴求,這與刑事訴訟中的“公訴人”并無二致[3]。因此,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與傳統意義上的原告完全不同,屬于一種具有特殊身份的訴訟主體,不能將其稱為原告,甚至稱為“公益訴訟人”都不夠準確,只能稱之為“民事公訴人”。
除此之外,持此觀點的學者還認為,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為扮演好“民事公訴人”的角色,檢察機關還應該享有一些特殊的權力,如調查核實權,建議財產保全權,查封、扣押、凍結財產權以及對當事人和人民法院進行監督的權力等。
三 “公益代表人說”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應為“公益代表人”。理由在于:一方面,“在我國所有的國家機關中,檢察機關是最合適的代表國家和社會公益的訴訟主體”[4],由其作為“公益代表人”提起訴訟,與檢察機關的職能相符;另一方面,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檢察機關要實現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必須借助于其“公益代表人”的身份,通過強化其法律監督職能(包括公益訴訟職能和訴訟監督職能)才能實現。
四 “公益訴訟原告說”
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作為一種新類型的訴訟,應該從法律定位、整個訴訟制度安排、實踐需要等多個層面考慮,去規范整個檢察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在具體理解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時,不僅要充分考慮檢察機關的憲法定位,而且要遵循民事訴訟的基本規律,同時考慮檢察機關與對方當事人以及其他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之間的關系。以此為基礎,應將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規定為“特殊的公益訴訟原告,其享有憲法規定的法律監督職能,身份上有一定的特殊性”[5]。
五 “雙重身份說”
持該觀點的學者主要從檢察機關的憲法定位和其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所承擔的訴訟角色出發,認為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基于《憲法》第134條[6]、《民事訴訟法》第14條的規定,檢察機關“對公益訴訟的公正高效以及法院對公益訴訟中立客觀裁判有權實施法律監督”[7],是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的“訴訟監督者”。另一方面,《民事訴訟法》第55條第2款、《英雄烈士保護法》第25條等又賦予了其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檢察機關有權以當事人的身份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是訴訟中的一方當事人,應當“享有訴訟當事人所應有的訴訟權利,負有訴訟當事人所應負的訴訟義務”[8]。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具備‘原告人’或‘訴訟代理人’雙重身份”[9],“原告人”身份體現為檢察機關可以直接作為原告針對某些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訴訟代理人”身份則體現為檢察機關有權作為訴訟代理人參與訴訟,支持原告訴訟。值得注意的是,“雙重身份說”的主張者普遍認為,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的雙重身份必然會造成角色沖突及職能混同的風險,“其訴訟當事人的身份必然會與其審判監督者的身份發生一定的沖突”[10]。
以上觀點雖然認識不一,但多數都承認,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的訴訟地位與傳統私益訴訟中原告的訴訟地位存在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否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不同。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不是直接受害人,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沒有直接利害關系;而在傳統私益訴訟中,原告則為“與案件處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第二,提起訴訟的目的不同。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提起訴訟是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不應包括個人的私益;而在傳統私益訴訟中,原告提起訴訟則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或者“自己有權保護”的“私益”。第三,對處分權的限制不同。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雖然可以與對方當事人和解或者調解,但其處分行為應當受到相應的監督;而在傳統私益訴訟中,原告則完全享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實體權利的自由。第四,受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約束的程度不同。在檢察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屬于“形式當事人”,只受生效裁判的“程序性約束”,因而不存在實體權利義務的享有與承擔問題;而在傳統私益訴訟中,原告則既要受到生效裁判的“程序性約束”,也應根據生效裁判的內容享有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注解與配套(第三版)
- 刑事訴訟法通義(第二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對照應用版)(2018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案例注釋版(第四版)
- 證明責任的法理與技術
- 大律師教你打官司:常見法律糾紛處理錦囊
- 家事訴訟比較研究:以子女利益保護為主要視角
- 刑事檢察專論
- 民間借貸操作指引與糾紛解決
- 學生常用法規掌中寶:民事訴訟法(2017—2018)
-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新舊對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逐條解讀與適用指引
- 民事抗訴論
- 刑事辯護制度的實證考察
- 徘徊的困惑:R區行政訴訟率變遷研究(1987~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