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講 《大學》文本釋讀

一 《大學》的性質及作者

所謂“大學”,有三層含義。其一,大為年齡之大,大學指成人之學,與孩童之學相對。朱熹《大學章句序》所謂古代“人生八歲”“皆入小學”,“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學”,即此意。小學即小子之學,如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教等;大學即大人之學,如所謂“三綱領”“八條目”等內容。小學是大學的基礎,大學則是在小學基礎上窮深極廣的研習。其二,大為人格之大,大學指君子之學,與功利技巧之學相對。學有道術之分,君子愛道,小人慕術。愛道者求仁得仁,立身處世以道義為歸;慕術者迷于奇技淫巧,凡事由功利計算以定取舍。《大學章句序》列舉了大人君子之學的幾個對立面:“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于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于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其中記誦詞章為術之小者,異端之學為道之非者,而權謀術數、百家眾技,則為小人追名逐利之術,與大人君子之學直接相對。其三,大為事業之大,天下事莫大于立君治國,故大學指帝王之學,特指儒家的帝王之道,與法家的帝王之術相對。帝王之術是一種特殊的功利之學,以權術為重;帝王之道則是一種特殊的君子之學,以治道為貴。這方面的含義,在古代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但在現代語境下卻常常被忽視了。張載有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謂“為往圣繼絕學”,所繼的往圣絕學就兼有君子之學與帝王之學的含義。功利技巧之術為世俗所愛慕,一般不會失傳;唯圣賢之學深奧難通,常被世俗視為迂闊無用之說,且其只問道義不問功利的取向,更與世俗追求格格不入,因而很容易被遺棄而失傳。大學所指的,就是這種容易失傳的圣賢之學。從朱熹的《大學章句序》來看,大學是圣人受天命為民之君師以治而教之之大法,據此法而設小學與大學之序,使人皆知圣人修己治人之意,而不迷于俗學、異端、功利、眾技之流。由此可見,大學之大,以上三種含義都在其中。現代學者往往獨重其道德君子之學的含義,不甚注重其帝王治國之學的含義,故對其性質的理解難免出現偏差。

《大學》是儒家的一部內圣外王之書,這一點并無爭議。但是,它偏重內圣還是偏重外王?卻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人們常常通過對“四書”的整體把握來理解理學的宗旨,而對理學宗旨的不同理解又反過來影響他們對《大學》作出不同判斷。這類問題總是與對文本本身的不同解讀糾纏在一起,與文本是否有錯簡、漏簡、誤字等問題糾纏在一起,有時還夾雜對文本作者真偽問題的猜測,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在“四書”中,《大學》的文本最簡短,但引起的爭論卻最多也最激烈,并且這種爭論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對《大學》性質的理解上,即:其主旨是重在內圣,還是重在外王?就《大學》文本本身來說,內圣與外王兩面都講到了。如“八條目”里,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五條是內圣之事,齊家、治國、平天下三條是外王之事;其中心是修身,落在內圣與外王的結合部,所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一派,根據修身處在內外結合部,認為《大學》是內外兼修之學;而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一派,則強調修身仍屬于內圣之事,故《大學》的主旨依然在內圣,乃至家國天下之事也可理解為于事上磨練的內修之法。

對《大學》性質的不同判斷,必然牽動對文本的直接解讀。因而,對文本考證的爭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訓詁之爭,它關乎對《大學》主旨乃至整個儒學宗旨的把握,關乎這種總體把握的學理根據。朱熹一派認為,《大學》全文分“經”“傳”兩個部分:開頭部分是“經”,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后面部分是“傳”,乃“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1]把經、傳分開,可以使經文中表達的全篇主旨更加凸顯,但同時也要求經文與傳文之間必須保持一一對應的關系。于是,傳文就需要按照經文的次序重新編排,其理由是傳文部分有錯簡;當有些傳文找不到對應的經文時,就需要改動經文的原字以求合,其理由是原文在傳抄過程中弄錯了;當有些經文找不到對應的傳文時,就需要補足相應的傳文,其理由是原文在流傳過程中丟失了。因而,朱熹花了很大力氣,對文本的錯漏進行了校正和補足。而王陽明一派則認為,朱熹的做法根據不足,《大學》原文一氣呵成,無須區分“經”“傳”,也沒有什么錯簡、漏簡、誤字,只要按原文而讀,心領其意即可。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今天,都與其各自對《大學》主旨和理學宗旨的把握直接相關。

相傳《大學》由曾參所著,《中庸》由孔汲(子思)所著,且曾子受教于孔子,子思受教于曾子,孟子受教于子思,則“四書”正好為孔門師徒授受之脈絡主干。曾子上承孔子,下啟思孟,成了孔子之道傳播于后世的一個關鍵環節。那么,曾子有沒有能力把孔子之道完整準確地接過來并傳下去呢?這就牽涉《大學》所闡發的思想能不能完整準確地表達孔子之道這個大問題了。正是在這個大問題上,很早就出現了爭議。所以,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曾子。《論語》中所載曾子之言,顯得非常質樸、勤勉,甚至有點木訥,雖格局宏大,但嚴謹有余而文采不足,與其父曾晳大異其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論語·泰伯》)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同上)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同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同上)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就其格局宏大、質樸少文而言,《大學》確有曾參的風格。由曾子來闡發孔子的基本格局,應當比較可信,不至有太多的個人發揮。然而,如果曾參的天分不高,悟性不夠,則其對孔子的傳述就可能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韻。如南宋葉適就說:“曾子之學,以身為本,容色辭氣之外不暇問,于大道多所遺略,未可謂至。”(《習學記言序目》卷四十九)“余嘗疑孔子既以一貫語曾子,直唯而止,無所問質,若素知之者;以其告孟敬子者考之,乃有粗細之異,貴賤之別,未知于一貫之指果合否?曾子又自轉為忠恕。忠以盡己,恕以及人,雖曰內外合一,而自古圣人經緯天地之妙用固不止于是,疑此語未經孔子是正,恐亦不可便以為準也。”“若動容貌而遠暴慢,正顏色而近信,出辭氣而遠鄙倍,則專以己為是,以人為非,……但以己形物而已。”“夫托孤寄命,雖曰必全其節;任重道遠,可惜止于其身。然則繼周之損益為難知,六藝之統紀為難識,故曰非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所以一者受而傳之也。”總之,“世以曾子為能傳,而余以為不能”。(同上,卷十三)葉適原非道學中人,不認同堯舜相傳之道可以僅依托于心中那點靈明,他特別強調此道具有“經緯天地之妙用”,不滿曾子所傳之道“止于其身”,所以斷其不足以承擔儒家之大統。姑且不論葉適對《論語》中曾子言論的曲解,僅就其懷疑曾子的傳道能力而言,的確讓人不無擔心。《禮記·檀弓上》載:

有子問于曾子曰:“問喪于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這個記載未必十分準確,但也不會是憑空捏造。曾子記住了夫子的原話,卻不明其中的曲折,若如此傳道,則后果堪憂。然曾子據實以告,遭有子懷疑后,謹慎地向子游求證,證明了有子的判斷是對的;更難能可貴的是,曾子不忘返告有子,并細心詢問有子何以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數番往返下來,曾子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所得恐非旁人可比。《論語·先進》曰:“參也魯”,這應是孔子的評語。魯,遲鈍之意。朱熹注:“魯,魯鈍也。程子曰:‘參也竟以魯得之。’又曰:‘曾子之學,誠篤而已。圣門學者,聰明才辯,不為不多,而卒傳其道,乃質魯之人爾。故學以誠實為貴也。’尹氏曰:‘曾子之才魯,故其學也確,所以能深造乎道也。’”魯鈍之人,若勤奮好學,且窮究不舍,往往真能有不俗的成就。

當然,傳聞畢竟不等于史實。有關曾子著《大學》、子思著《中庸》之說,歷來有人懷疑。特別是五四以后,疑古之風大興,一大批古代經典均被定為漢人偽造,《大學》《中庸》也被認為是漢代編纂的“偽書”,甚至連“思孟學派”也被認為是子虛烏有之事。然而,后來的出土文物(如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等)有力地證明,“思孟學派”的確存在,大量古代傳聞的確有相當的可信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头县| 芷江| 株洲县| 修文县| 北辰区| 通河县| 新宁县| 綦江县| 南投县| 武隆县| 远安县| 项城市| 兴仁县| 鹿泉市| 河曲县| 澳门| 杭锦后旗| 五华县| 昌吉市| 喀喇沁旗| 章丘市| 阿克陶县| 乌拉特后旗| 湛江市| 荥阳市| 吉首市| 蓬溪县| 东安县| 大庆市| 基隆市| 探索| 尉氏县| 白银市| 宜都市| 盐池县| 新余市| 洛宁县| 中宁县| 闻喜县| 襄垣县| 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