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兩晉文藝精神的一次整體探究

——陳志剛著《世俗與超越——兩晉文藝精神新論》序

張國慶

展讀志剛書稿,感到既熟悉、親切而又陌生、高興。大約在志剛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二年,他就選定了兩晉文藝精神為題進行研究,并于2017年完成了與本書同題的博士學位論文。我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以來,注目點不在兩晉,只因數年間指導志剛論文,才對兩晉文藝及其精神有了一些了解。此番讀他基于博士學位論文撰成的這部書稿,自然有著故友重逢般的熟悉和親切。然而相伴而來的,還常常有一種陌生感,這是因為,他從前行文中不時會出現的一些小毛病已不多見,而書中內容明顯更豐富了,自家見解更多而得當了,諸多議論也更妥帖而自如了。正是這層陌生感,令我為他高興。人常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時隔二載,確乎要對志剛刮目相看了。

我以為,此書大約有如下一些特點。

首先,研究角度新。關于兩晉文藝,學術界過去多用力于兩晉文學、文藝諸多具體問題的研究,成績雖然不小,但少有以“文藝精神”為鵠的為統攝而對之作整體之研究者。而事實上,兩晉文藝與之前的建安文藝(學)、正始文藝(學)一樣,是有著自身意蘊深刻而特色鮮明的文藝精神的,只不過由于兩晉文藝在藝術形式方面過度用力的特點或者說偏頗被后世之人不恰當地放大,兩晉整體的文藝精神遂隱而不彰。有鑒于此,志剛此書聚焦“精神”層面而多方考察兩晉文藝,目的就是質疑唐代以后視兩晉文藝為“狹隘”的主流認識,重新揭示兩晉文藝創造的獨特精神。具體說,就是要從其時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綜合發展興盛的角度去研究和總結兩晉形成的獨特文藝精神,并由此反思學術界長期形成的以“純文學”的眼光看待和研究魏晉南北朝之文學而少涉及其文藝精神的局限。此一研究角度,頗具新意,而從中亦可見志剛之志,殊不小矣!

其次,此書所展開的,是一種全景式的、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此書表示,其所謂“兩晉文藝精神”是指兩晉“這一特定政治、思想和文化時期中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等文藝形式熔鑄成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些主要精神,它是兩晉士人生活觀、人生觀、自然觀等在文藝創作、鑒賞中的凝結,它一旦形成,既成為兩晉士人操守、人格、審美情趣、文藝創作觀念的寄寓之所,也繼續發揮對士人操守、人格、審美情趣、文藝創作或隱或顯的影響,進而顯現為具有鮮明士人特色、時代特色的文藝美學風格”。以此精神為研究目標,就決定了此書展開的必然首先是一種全景式的宏觀研究。舉凡兩晉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當時士人的生活觀、人生觀、自然觀,特別是當時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等,都被納入其研究視野。全景式宏觀研究的優點,在于能見對象之大體,能概見森林之全貌。即如通常將兩晉文學相較而觀,結論當然是西晉在整體上勝過東晉,而著眼“文藝精神”考察,所見就有可能明顯不同。此書就“文藝精神”考察后得出結論:“東晉文學不如西晉文學并不表明東晉文藝不如西晉文藝,其實,東晉書法、繪畫、音樂等文藝所取得的成就是遠超西晉文藝的,東晉文藝的超越精神可圈可點,在我國古代文藝史上應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接著指出:“劉勰、鐘嶸、蕭統囿于時代沒能看到這點,可今人應該指出這點。”這一看法,就是依憑“文藝精神”的更大視野對問題作全景式考察而得出的,與向之習見大為不同了。然而全景式宏觀研究必須有大量而扎實的微觀細部研究為其支撐,其研究中大大小小的觀點乃至全局性的結論才可能站得起立得穩。此書在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方面都做得不錯。從前一方面看,聚焦宏旨,拓廣視域,多方廣泛考察,調暢內在文思,合理安排篇章,完善總體結構,如此等等,讀者稍閱目錄即灼然可見。從后一方面看,此書于其宏觀研究所涉每一問題或觀點,均竭力加以細致的敘說或論證。例如其關于東晉大詩人陶淵明與整個東晉文藝之關系的研究,就非常典型。此書第六章提出“陶淵明對東晉文藝精神的平衡”問題,認為陶淵明及其詩文、音樂具有“真正的非功利文藝精神,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藝境界,此文藝精神、境界既受到東晉超越文藝精神的影響,又由于陶淵明之真誠而無形中純化了東晉文藝的超越精神,因此,我們實際可以視之為一種平衡”。這是一個嶄新的看法或提法,亟須詳加論證。于是此書先對陶淵明對東晉文藝精神“平衡”之可能性進行分析,接著對陶淵明之文藝精神進行仔細論列,最后對陶淵明對東晉文藝精神之四個方面的“平衡”(即觀看世界方式的平衡、心境的平衡、思想的平衡、審美趣味的平衡)逐一進行論證。雖然陶淵明“平衡”東晉文藝精神的新見最終能否成立尚有待學術界檢驗,但此書對其多方面的詳細論證,的確給了此一看法強有力的支撐。總之,以扎實的細部考察支撐起一個個具體看法乃至全局性的結論,是此書的鮮明特色。簡言之,目標在“觀林”,方法路徑則是細致地“究木”,或說是“緣木以觀林”,這就保證了此書“觀林”的基本質量。

再次,頗具學術勇氣。其學術勇氣不僅表現在上文所提到的此書目標在于“質疑唐代以后……的主流認識,重新揭橥兩晉文藝創造的獨特精神”,而且表現在它迭出己見,又數度與前輩權威學者進行商榷等方面。此書提出的自家看法不少,其大者如:西晉文藝具有突出的世俗精神,具體體現為一種墮入卑俗與回歸凡俗同時存在的精神,它根源于西晉特有的政治、哲學與士人的人格與人生趣尚,它在美學上的顯現為華美風格;東晉文藝具有突出的超越精神,具體體現為超越形式、超越塵俗、超越功利的精神,它同樣根源于東晉特有的政治、哲學與士人的人格與人生趣尚,它在美學上凝聚為“清”“淡”“雅”之美學風格或說尚“清”、尚“淡”、尚“雅”的審美趣尚;兩晉的政治、哲學是獨特的,兩晉士人的情趣和人格是獨特的,從而鑄成大不同于前代的文藝精神,兩晉文藝精神又顯現為獨具兩晉特色的美學風格,兩晉文藝精神在我國古代文藝史上意義非凡;等等。伴隨其見解的,往往有不錯的分析。這里且試觀其對于東晉士人之人生與其“淡”美趣尚之關系的一段總括性分析。“東晉門閥士族亦郁結諸多憂慮、患累,尤其在面對生死、名利等人之常情的時候,因為他們的文化修養普遍較高,所以對人生反而有著異于常人的敏感及更加深沉的體悟,可以說,他們對現實人生困惑的體驗更加深廣,已經達到從哲學上感受、思索人生的高度。東晉士人從思想到實踐都渴慕一種恬淡閑適的人生,目的是要超越現實人生的種種憂慮、困擾,實現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追求‘逍遙游’式的自由恬淡的人生境界。他們的渴慕、超越、向往和追求生動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之中,如不知疲倦的清談;審美地觀看生活中的各種精美的器物;聚會時生發的無窮感慨;對親人友朋的思念;對自然山水的眷戀、迷戀;對垂釣的癡迷;對幽居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對佛教義理旨趣的探討……可以說,東晉士人的生活史、人生史、思想史就是極富藝術氣息的文藝史。文藝源于人生,人生的思索、追求和超越勢必或強或弱以文藝表現出來。因此,東晉士人的超越精神不期然而然地與文藝會通,恬淡閑適的人生境界遂逐漸轉換成一種崇尚‘淡’美的審美趣尚,東晉詩賦、文章大多充溢著比較明顯的‘淡’美。實際上,東晉士人創造了一種以‘淡’美為重要美學顯現的文藝超越精神。”總之,此書迭出之己見,多有新意,也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助于加深乃至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對兩晉文藝的認識,給學界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究提供新的啟示。在迭出己見的同時,此書又不時與前輩權威學者進行商榷。比如,在第七章討論“兩晉文藝的藝術精神”時,指出徐復觀先生“中朝名士出而生命情調之欣賞特隆;于是人倫鑒識,在無形中由政治的實用性,完成了向藝術的欣賞性的轉換”的判斷不太準確,認為中朝名士在文藝上顯現的世俗、實用精神并未因其表現出的“生命情調之欣賞”而改變,相對圓滿地“完成了向藝術的欣賞性的轉換”的恰恰是東晉過江名士而非西晉元康(291~299)名士。又如,在第七章討論“兩晉文藝精神之演變”時,指出李澤厚先生從“人的自覺”“文的自覺”角度出發推舉陶淵明作為魏晉風度的代表不太恰當,因為陶淵明是脫離于東晉文藝的主要潮流的,他是東晉文藝的歧出。再如,此書附錄《西晉文學三題》一文,就曹旭、王灃華二位先生《論西晉詩學》一文提出的多個觀點進行了商榷。總而言之,此書己見與商榷意見的提出,可說既是放膽的,又是有據而審慎的,無論其是否完全得當,其中都清晰可見作者可貴的學術勇氣。

最后,是學風踏實。此書學風之踏實,從以上敘說中已可概見,這里引其前言中數語,再看一看其在文獻征引方面的情況。其云:“本書力求主要運用第一手材料,斟酌使用較有價值的第二手材料。第一手材料主要是與兩晉政治、歷史、哲學、文藝密切相關的一些古代典籍,如《文選》《文心雕龍》《詩品》《世說新語》《晉書》《全晉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等。第二手材料主要是近代以來極富思想性、學術性的代表性著作,如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徐公持《魏晉文學史》、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等。”此書征引具體材料相當豐富,但都嚴格堅持了上述原則,實可見其踏實學風之一斑。這在學風日顯浮躁的當下,是尤為可貴的。

我以為,此書之特點大致即如上述,而正是這些特點使得此書具有了不錯的學術質量和明顯的學術價值。

當然,此書也有不足之處。比如作者對音樂、書法、繪畫、雕塑等不如對文學那樣熟悉,于是書中對于文學的敘論就顯得更充實豐富一些,而對于其他的敘論就稍顯單薄一點。又比如細致的具體論證固然很好,但有時細致太過、舉例太多而至于繁冗就反為不美了。此外,個別地方的文辭運用和語句表達尚可推敲。

茲順便就目前所見與此書相關的一個一般性問題再聊發一點議論。如前所說,此書是基于同題博士學位論文而撰成,而在博士數量“大躍進”式發展的當下,這種情況極其普遍。就目前情況看,全國各高校對于博士學位論文都有著大同小異非常嚴格的形式要求,這些形式要求對于博士學位論文的撰寫無疑是十分必要、十分有益的。問題是,當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撰寫學術專著時,這些形式就并非完全必要、完全適宜的了,而當這些大同小異的嚴格形式大量出現在學術專著中時,就會呆板一律到令專著和讀者幾乎要同時窒息的地步。遺憾的是,這樣的情況眼下相當常見。志剛的這部著作沒有如此處理,讀起來就直截了當、順暢自如得多。后來的博士保留學術專著的自然常態和個性特色,避免將博士學位論文的嚴整形式完全照搬進其學術專著,是我的一點希望和建議。是耶非耶,唯后來諸君裁之。

志剛1996年入云南大學中文系本科學習,我即為之授課,后又指導他撰寫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論文,相知甚深。志剛為人,質樸誠厚,不善言辭,無一觸即悟的天資,有堅韌執著之追求。其為學亦大抵如是,不尚空談,唯務實際,沉潛往復,緩緩以進。經二十余年學習歷練,他如今已具備了較好的學術基礎和素養,已形成了能夠融會貫通的學術思維,而其步履,依舊穩沉堅實。相信今后,他仍將一如既往穩步前行,日積而月累,更上層樓,終至到達他學術的遠方!

序成掩卷,欣悅之感,油然生焉。

2020年1月7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汉源县| 宜君县| 长沙县| 岚皋县| 密云县| 大悟县| 陆丰市| 图木舒克市| 禹州市| 华蓥市| 贵南县| 阿克苏市| 洛南县| 沙湾县| 丹棱县| 仙居县| 讷河市| 舒城县| 阳高县| 磴口县| 博湖县| 尉犁县| 惠安县| 武强县| 东兰县| 嘉善县| 巴里| 灵丘县| 翁牛特旗| 略阳县| 如东县| 旬邑县| 崇礼县| 舞钢市| 东兰县| 永胜县| 海淀区| 万山特区| 桦甸市|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