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主編手記

單波 甘麗華 吳世文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中,這個時代正在產生海量的信息與人們對新信息的需求。變化與時間同在,人們對新信息的需求是變化的注腳,也是對時代的一種反應。在此意義上,媒體的改革實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味。當我們站在2019年回望2018年中國媒體發展的“現時態”與“未來式”時,作為“截面”的特定年份似乎并不具有特定的意義。但是,媒體作為社會記憶與歷史書寫的機制,它們本身記錄、承載、轉換與激發變化,是瞭望現代社會變遷與人類歷史進程的重要“窗口”。因此,研討中國媒體之發展情狀是我們認知與把握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必要努力。于是,第十八輯《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總第18輯)如期與各位見面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傳統電視報道之外開辟新媒體戰場。誕生一年余的《時政新聞眼》秉承“為受眾看懂中國政治、讓年輕人喜歡政治生活”的宗旨,跟隨報道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活動和思想理念,以圖文和短視頻為主要形態,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平臺,是一扇了解當代中國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實踐的獨特窗口,也是融媒體時代中國時政新聞報道創新探索的難得樣本。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貼身報道中國國家領導人的“高度”,更在于“見人、見事、見情懷”及“充分彰顯對人的尊重和關注”的“溫度”。

騰訊新聞谷雨工作室的非虛構作品生產及傳播實踐創新則可以用“拓展”二字概括。一是主題的拓展。突破中國非虛構作品陷于亞文化單一題材的局限,“盡力放棄對底層敘事的依賴”,超越當下流行的通過“賣慘”實現流量變現的原始追求,實現選題范圍“與社會同構”。二是功能的拓展。從重在追問事件的真相和原因、“金剛怒目”的傳統調查性報道向“進退有度”“溫而厲”的 “新非虛構”轉變,在事實、邏輯和情感的基礎上,尋求共情與理解,嘗試為侵害者與被侵害者、標簽者與被標簽者、二次元與三次元等各方搭建對話橋梁。三是疆域的拓展。谷雨工作室旗下的《谷雨影像》團隊已經成為全球多個重要紀錄片電影節的首個中國決策機構,助推中國非虛構作品走向國際競爭平臺和對話空間。

《省級媒體融合轉型現狀分析:以湖北為例》和《“輕資產、重功能”:中西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模式探索——以湖北省赤壁市融媒體中心建設為例》兩篇文章深入我國媒體融合實踐的“毛細血管”,通過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浸入 “田野”,發現媒體融合現實的“路”與“痛”。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通過建立融媒體中心,形成內部小型全媒體形態;“長江云”結合新聞、政務和服務,創新“直播+商務”模式,以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赤壁市舍“大屏幕、大平面、大機構、大技術”常規路徑,結合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目標——“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探索了一條“輕資產、重功能”的“節省路徑”,用較少的資金,實現了技術搭建、流程再造、模式改革、功能激活,最終走向“實質融合”。但同時,它們仍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的爭奪,體制機制上的過多束縛,傳播效果與市場規模的不匹配,自我造血能力明顯不足等發展瓶頸。媒體融合之路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過載的信息和過多的社交,使得分享的快樂體驗開始向過度曝光的煩惱轉變。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用戶由主動分享、轉發逐漸轉向被動瀏覽、只看不發、強制溝通、轉移平臺等消極使用。“三天可見”是微信平臺方為了避免用戶流失、鼓勵用戶繼續發朋友圈而開發的新功能,目的是維系和挽留朋友圈用戶。基于對27位微信朋友圈用戶的深度訪談作者發現,“三天可見”可以阻止不當窺探,保護隱私,讓個人在印象管理方面更有社交主動權,以及將數字記憶從共享收歸私有,但同時這一功能也可能引發“邊界糾紛”“邊界焦慮”乃至“情感隔離”。

《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傳播創新機制》分析了11家中央新聞媒體和全國性行業類媒體的42份《媒體社會責任報告》,指出一半以上的報告以“輿論引導”為側重點;在“提供服務”方面超過95%的報告重點敘述信息咨詢服務,以“輿論監督”為重點的報告則不到5%;在遵守職業規范方面,八成報告強調“遵守市場經濟法則及新聞職業道德”,不到兩成表明“接受社會監督”。該文進而提出媒體意識到了“做好自己的事”的社會責任,但在協調媒體社會責任和中國社會責任之間還有努力的空間。

從“為什么要向新媒體轉型”“轉型后內容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到“什么樣的內容是市場需要的好內容”“商業模式有哪些改變”,《市場化紙媒向新內容轉型的嘗試與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問題,結合作者在多家媒體的從業經驗,試圖回答包括雜志在內的紙媒向新媒體的轉型之道。雜志的新內容轉型,應該在堅持精品的前提下,探索新渠道、新表達方式、新商業模式。目前博雅天下傳媒旗下的《人物》《每日人物》《市界》《AI財經》等從雜志出發創立的新媒體,營收已經遠超原有的雜志,成為核心競爭力。但作者也發出了“提醒”:缺失了價值觀的“爆款”,是沒有靈魂的。生產一篇“爆款”文章不難,但必須在價值觀的基準線之上。這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所需要的擔當。

《短視頻下半場:機遇與挑戰》一文提出短視頻發展進入“下半場”,呈現創作主體多元化、內容分發平臺化、內容生產優質化、資本投資理性化以及嚴監管常態化等特征。其發展機遇包括用戶規模大,技術創新扮演重要角色,在新聞資訊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微綜藝、微劇成為新賽道,主流媒體、主流輿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短視頻“下半場”發展也將面臨優質內容生產、版權保護、監管、盈利模式等方面的諸多挑戰。

《英美主流媒體涉鄂報道的內容分析》研究的是跨文化背景下區域形象的媒介呈現。通過對近五年四家英美主流媒體“涉鄂報道”的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該研究發現這些報道主要集中在社會、文化、經濟等議題,態度以中立為主,信源以中國媒體、親歷者和中國政府為主。英美主流媒體報道中的湖北形象呈現的是一種“他塑形象”,并不能反映全貌和真實。區域對外傳播應官方傳播與民間傳播并重,傳統渠道與新媒體并重,理性看待和科學處理負面信息。

《從世界書局到〈中美日報〉:朱生豪的交往生活對其職業認同的影響》鉤沉了“非典型新聞出版從業人員”朱生豪與陸高誼、詹文滸等少數幾位新聞出版界人士的交往,從贊助人視角研究朱生豪的職業認同變遷:由對圖書編輯工作(編校型)的厭倦到認同圖書編輯工作(創作型),再至將新聞編輯工作作為抗日宣傳的陣地。世界書局曾經是朱生豪表達建構自身意義的壓抑性場域,在朱生豪與世界書局簽訂了翻譯莎士比亞著作合同后,世界書局則從壓抑性場域轉為生產性場域;而《中美日報》則一直是朱生豪建構自身意義的生產性場域。

從歷史角度觀之,2018年不過是“時間年輪”之節點;從現實角度視之,中國媒體轉型發展不過是“流動的變化”之截面。本書文章的研究有其創新之處,亦有其特定的局限。但是,它們都是觀察、記錄、思考與促動中國媒體發展的積極嘗試。我們相信,這些靈動的思考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媒體發展的現狀及可能存在的問題,而且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的多種復雜面向,以及中國社會與媒介互動的節律,從而推動我們拷問中國媒體的傳播實踐,探索優化實踐的路徑,并積極思考建構與傳播實踐變化相適應的理論體系。這是本書的“眺望”,也是新聞傳播研究共同體的所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市| 赤峰市| 白银市| 隆安县| 恩施市| 当雄县| 天长市| 阿巴嘎旗| 宜良县| 井研县| 奉化市| 五大连池市| 海宁市| 靖西县| 张家口市| 连州市| 清徐县| 宜春市| 龙海市| 南和县| 基隆市| 钦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永修县| 江达县| 文水县| 穆棱市| 修水县| 亳州市| 镇安县| 渭南市| 介休市| 于都县| 九龙城区| 芦山县| 定陶县| 科技| 翁源县| 郁南县| 九江市|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