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消費理論的回顧

(一)消費理論發展的簡單回顧

自20世紀30年代西方興起消費理論研究,到目前為止出現了絕對收入假說、相對收入假說、永久收入假說、隨機游走假說和預防性儲蓄理論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理論學說。

凱恩斯(Keynes,1936)的消費理論通常被稱為絕對收入假說(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AIH),認為居民的消費由其可支配收入決定,兩者之間呈現穩定的函數關系:

C=α+βYα>0,0<β<1

此外,凱恩斯還給出了著名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即隨著收入由低到高,居民對應的消費傾向會逐漸降低。但該分析是建立在先驗經驗基礎上的,缺乏微觀基礎。

二戰后西方各國的經濟迅速復蘇,凱恩斯的理論對當時消費的解釋受到很多質疑,Duesenberry(1949)首先對該理論做出了一定的補充與修正,通過把社會心理學的成果引入消費研究,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RIH),認為消費依賴于居民過去的消費習慣(棘輪效應)及其周圍的消費水準(示范效應),但其并未完全擺脫凱恩斯理論的分析框架。

而后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以及Friedman(1957)相繼在消費者理性選擇基礎上分別給出了生命周期假說(Life Cycle Hypothesis,LCH)和永久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Modigliani強調人們會在更長的時間里優化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消費支出,人的一生可以分為收入大于支出和收入小于支出兩個階段,居民年輕時有養老儲蓄的動機,其消費函數為:

C=αW+βY

其中,W為實際財富,α為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β為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Friedman提出了永久收入的概念,把收入分為持久收入與暫時收入(Y=YP+YT),認為短期的收入波動不會使人們調整消費,只有收入的變動被認為是永久性的才會對消費產生影響,其消費函數可記為:

C=αYP

式中α用于衡量持久收入中消費的比例。

永久收入假說和生命周期假說互為補充,都是在費舍爾的理論上證明消費不應該取決于現期收入,但與生命周期假說強調人一生當中收入循環的模式不同,永久收入假說強調一生當中經歷的隨機和暫時性的收入變動。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LC-PIH)雖然具有了相對成熟的微觀理論解釋,但很長一段時間在計量上缺乏相應的檢驗,直至Hall(1978)從作為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基礎的跨時最優化消費模型上引入理性預期和隨機過程,驗證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意味著消費者服從隨機游走過程,于是這一結果被稱為隨機游走假說(Random Walk Hypothesis,RWH)。但RWH只是PIH在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RE)下的擴展,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

后續對RWH的一系列計量結果卻令人失望,Flavin(1981)的實證研究與Campbell和Deaton(1989)的計量結果都發現消費行為呈現消費支出變化小于收入變化的“過度平滑性”,從而均否認了隨機游走假說的正確性。為了尋求對上述兩個結果的解釋,Caballero(1990)在消費模型中加入了風險因素,要求消費者必須進行預防性儲蓄以規避未來的不確定性,進而對消費變化小于收入變化的過度平滑性給出了合理解釋,而在跨期預算約束下過度敏感性還是成立的。

上述消費理論盡管逐步得到完善,但其理論性太強,過多嚴格的假設使得理論與現實的差異很大。若放棄這些假設,又會使得微觀機制變得模糊。鑒于此,Campbell和Mankiw(1991)給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假設一個經濟中存在兩類不同的消費者,進而總消費可表示為:

C=λYLt+(1-λYPt

其中λ為一個權數,且0<λ<1,YLt表示當期可支配收入,YPt表示永久收入的預期。這一模型被稱為“λ假說”。Flavin(1993)的研究證明“λ假說”較好地解釋了消費的過度敏感性和過度平滑性。

總之,可以說消費理論是一種始終處于發展中的理論,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消費理論是經過沿襲和提煉的精華,雖有其所處時代的局限性,但為后來學者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收入分布變遷視角下的進一步分析

從根源上講,收入分布變遷影響消費的觀點源于凱恩斯(1936)提出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但該觀點的建立并未經過效用函數和效用最大化等嚴密的數理推導證明,更多的是依據先驗性經驗判斷,即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本身就缺乏充分的微觀主體行為邏輯基礎(袁志剛、朱國林,2002)。國內學者李軍(2003)和陳建寶等(2009)的實證結果表明,我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的確有變化,但遞減規律并不一定嚴格成立。凱恩斯之后的相對收入假說、生命周期假說、永久收入假說等經典消費理論,包括Hall(1978)理性預期下的永久收入理論,雖在更加貼近現實的消費行為假設下,通過實現效用最大化得到了各自的消費函數,但也均未給出收入分布變遷與社會總需求間的關系。

明確指出收入分布變遷會對總消費產生影響的消費理論首次出現在Blinder(1973)的遺贈儲蓄模型中。其結果表明,只要消費的邊際效用彈性不等于遺贈的邊際效用彈性,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便會隨著收入的不同而不同,收入分布變遷便會對總消費產生影響。而預防性儲蓄理論作為消費理論的最新進展,進一步在儲蓄中加入了預防性儲蓄,較有代表性的有Zeldes(1989)、Dynan(1993)等。袁志剛、朱國林(2002)則指出,風險的存在只是會影響遺贈的邊際效用彈性,但在遺贈動機下的收入分布變遷與總消費的關系不受影響??紤]儲蓄的消費模型雖能證明收入分布變遷對消費存在影響,但實證中很難抉擇,因為人們的儲蓄動機多種多樣,各種模型又難分優劣。

其實,這一問題本質上是如何實現微觀個體消費向宏觀整體消費的加總問題。Stoker(1986)在討論微觀變量加總到宏觀變量時指出,討論“分配效應”問題應與微觀主體行為的非線性相聯系,Stoker所說的非線性也可理解為個體異質性偏好的差異。段先盛(2009)也指出現有宏觀消費理論在面對這一難題時,均采用了一種“代表性消費者”的模型簡化方式,而該種假設其實暗示社會上所有家庭或居民具有“同質性”,收入分布變遷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微觀個體的異質性特征。因此,要研究收入分布變遷對總消費的影響必須以消費者偏好的異質性和非線性為前提。Campbell和Mankiw(1991)提出“λ假說”的處理方式值得借鑒,即假設經濟中存在兩類消費者,一類消費者按照生命周期假說的方式安排消費,另一類消費者由當期收入決定消費。同時國內學者林文芳(2009)、陳建寶和李坤明(2013)等的研究也印證了我國的居民消費確實存在異質的非線性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三都| 太原市| 玉田县| 鹤峰县| 澄迈县| 齐河县| 全椒县| 北辰区| 前郭尔| 凉山| 海晏县| 保德县| 柳江县| 闽清县| 民乐县| 金昌市| 彭山县| 阜宁县| 巍山| 阜城县| 五寨县| 广饶县| 蓬安县| 都安| 正阳县| 洛扎县| 虞城县| 光山县| 斗六市| 玉树县| 阿尔山市| 刚察县| 汉源县| 定兴县| 吴川市| 巴南区| 义乌市| 木兰县| 墨竹工卡县| 府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