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概覽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

一 國土面積

索馬里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簡稱“索馬里”(Somali)。有關“索馬里”這一名稱,一說來自索馬里語中的索馬爾(Somal),其含義是奶牛或母羊的乳汁,因為索馬里人大多數是游牧民,常以牛乳、羊乳為主要食物;另一說它是東非一部落名稱,來源于古埃塞俄比亞語“Cushite”,含義是黑色的或黑人。

索馬里國土包括1960年7月獲得獨立的原英屬保護地索馬里和意屬托管地索馬里的領地,面積637657平方千米,比英國和意大利兩國本土面積之和還多20%。

二 地理位置

索馬里位于非洲大陸東部的索馬里半島上。國家領土呈狹窄的帶狀,沿印度洋和亞丁灣南岸伸展。其陸地部分的最東端哈豐角也是非洲大陸的最東端,位于東經51°31′;最南端,位于南緯1°36′;西南邊界,則沿著東經41°線;最北端,位于北緯11°30′。索馬里東面和東南面瀕臨印度洋,西南與肯尼亞為鄰,西面與埃塞俄比亞接壤,西北與吉布提毗連,北面瀕臨亞丁灣,與亞洲的阿拉伯半島隔水相望。索馬里的這種地理位置,在區域交通和地緣上都十分重要,對索馬里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深遠。從古代開始,索馬里就處在從地中海經蘇伊士地峽通往印度洋的世界貿易通道上,到索馬里沿海地區做買賣或旅行的有腓尼基人、波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中國人等。到中世紀,索馬里與阿拉伯半島諸國的聯系進一步加強,這對此后索馬里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后,索馬里的地緣價值進一步提高,成了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略要沖。

三 地形

從總體來看,索馬里的地形具有平原的特征。國土的大部分是被稱為索馬里高原的高平原,其高度從北向南和東南逐漸降低,然后通過不高的陡坡過渡到微緩起伏的沿海平原。只有高原的北部邊緣在亞丁灣沿海低地的內側隆起,并且被斷層分割成一些山塊,形成山鏈狀。海岸線少彎曲,全長3200千米,是非洲海岸線最長的國家。根據地貌特征,全境大體上可分為四個不同部分。

1.亞丁灣沿海低地

這是一條狹窄的沖積平原,被稱為古班[1]平原。平原沿亞丁灣自西向東逐漸變窄,西段起點處寬達100千米,東段末端處寬僅數米。在布勒哈爾、柏培拉和博薩索等海濱地帶有風積沙丘。

2.北部山地

由一系列平頂的山塊和山脈組成,與亞丁灣沿海低地平行。東部和西部山地海拔為1500~1800米,中部山地則在2000米以上。其中位于埃里加沃西北面的蘇魯德山海拔為2408米,該山地南、北兩面的結構很不對稱。北坡是一系列陡坎,它們像一堵高墻,屹立在狹窄的沿海低地內側,形成山鏈狀。但因受更新世水流沖蝕,在一些山塊之間也有地勢寬闊、坡度和緩的谷地,人們通過這些天然谷地可以較容易地從沿海進入內陸。南坡比較平緩,山地逐漸遞降到索馬里高原的一般高度。北部山地在索馬里水文地理上起重大作用,它是索馬里的一條主要分水嶺,許多季節性河流皆發源于此。這些河流順著地表的坡向,向北或東南方向流去。

3.內陸高原

在北部山地以南和東南沿海平原以西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波狀起伏、切割微弱、一望無垠的內陸高原——索馬里高原,其總的地面坡向是由北部和西部的1500米遞降到東南部和南部的500~600米。高原由中生界和新生界石膏層組成。由于這類巖石主要由可塑性沉積層組成,很少表現為裂縫和斷裂,這就決定了高原地表波狀起伏平緩的特點。努加爾谷地(寬130多千米)將整個高原分成兩大部分,谷地以北稱索爾高原,以南稱豪德高原。由于氣候干燥和巖石透水性強,地表十分缺水,妨礙了耕作業的發展和定居村莊的形成,所以自古以來索馬里內陸高原是一個以游牧業為主的地區。高原上一些寬闊不深的洼地和水塘,是游牧民和牲畜重要的飲用水源,高原地帶縱橫交錯著馱運商隊踩出的一條條小徑,說明高原上不大的地表坡度并不妨礙人們的交往。

4.東南沿海平原

該平原從同肯尼亞接壤處沿印度洋海岸一直延伸到半島的東北端。寬度從西南向東北逐漸變窄,平原的西南部寬度為200~300千米,幾乎包括整個西南部國土,而平原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漸次變窄,最后沒于海洋。地表較平坦,海岸多沙丘。東南沿海平原雨量較其他地區充沛,是索馬里主要的農業區和半農牧區。這里的貝納迪爾沿海地區被稱為“索馬里的美索不達米亞”,是索馬里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全國的一些重要城市,如摩加迪沙、基斯馬尤等也位于此。同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接壤的西南邊境地區,海拔為100~200米,植物茂盛,野生動物繁多,是天然的放牧場所。

四 氣候

索馬里整個國土處在鄰近赤道的緯度內,以干熱的大陸性氣候為主。全年太陽輻射總量很大,西南部為每平方厘米670~750千焦耳(KJ),北部為每平方厘米750~840千焦耳。終年高溫,年均溫度為26℃~27℃。各季節溫差不大,冬季與夏季溫度相差僅2℃~3℃。

索馬里雖處在鄰近赤道的緯度內,但雨量不多,全境平均年降水量為200~300毫米。降雨的季節分配很不均衡,大部分降雨集中在春季(占全年總雨量45%左右)和秋季(占30%左右),多為陣發性降雨。雨量地區分布也不均衡,總的來看是南多北少、東南沿海多內陸高原少。南部地區平均年降水量為500~600毫米,其中兩河流域有的年份可達1000毫米左右。北部山區年均降水量為500毫米左右。內陸高原平均年降水量為200毫米左右。而亞丁灣沿海低地平均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其中柏培拉是51毫米,博薩索是19毫米。造成上述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索馬里地處埃塞俄比亞高原的背風面,西南赤道季風所攜帶的水分大部分降落在埃塞俄比亞高原的西坡,帶到索馬里上空的主要是干燥熾熱的空氣。其次,索馬里半島外形緊湊,海岸少彎曲,東南赤道季風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其風向平行于海岸線,所攜帶的水分只降落在西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帶。最后,每年冬季和夏季索馬里都處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之下。東北季風將亞洲大陸上空的干燥氣團吹到索馬里上空時,其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均很低,很難給索馬里帶來降雨。至于全境每年春、秋兩季多雨,并大多為陣發性降雨,則同赤道輻合帶先后兩次從索馬里上空通過密切相關。

根據降雨的特點和多寡,索馬里人將全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農業耕作和放牧隨季節而變化。

春季,索馬里人稱為“古”(Gu)。此季節在每年的3~5月。其特點是溫度從西南向東北迅速升高,東北季風逐漸被攜帶赤道氣團的西南季風取代,出現短暫的靜風期。于是,在濕潤的空氣中產生了強大的對流氣流,并降下強暴雨。這是索馬里每年降雨最集中的季節,降雨量往往超過全年雨量的一半。在此季節,常年河流河水猛漲,季節性河流不再干涸。人們充分利用這一季節從事農耕,種植玉米、高粱、芝麻、甘蔗和棉花等作物。在遼闊的綠色牧場上,隨處可見放牧的山羊、綿羊和駱駝。在東北部,人們割開含膠的樹皮,采取芳香樹脂等。

夏季,索馬里人稱為“哈加伊”(Hagai),6~8月。此時東南季風將赤道氣團輸往北半球,但因主要風向平行于海岸線,潮濕空氣基本上只影響索馬里西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帶。隨著潮濕空氣而來的陣雨,緩解了這一帶夏季的炎熱。至于內陸高原和亞丁灣沿海低地,則處于全年的高溫期。尤其是亞丁灣沿海低地,7月平均溫度為32℃~34℃,最高溫可達50℃,成為世界上最炎熱的地方之一。這個季末,人們收獲第一熟玉米、高粱和甘蔗等,并采摘上年秋季播種的棉花。

秋季,索馬里人稱為“德爾”(Dayr),9~11月。此時東北季風挺進,西南季風衰退;北部氣溫下降,西南部氣溫上升,氣壓處于平靜,是又一個多雨季節。但與春季相比,秋季降雨的量和次數均少,降雨強度也小。在這個季節里,牧場再次披上綠色,又為牲畜提供了良好飼料;農民又進行新的耕作,種植玉米、高粱、花生和棉花等作物。

冬季,索馬里人稱為“吉拉爾”(Jilal),12月至次年2月。這個季節氣候的特點是盛行東北季風,天氣晴朗,空氣干燥,蒸發量大,稀少而短暫的降雨難以增加土壤水分。在這個季節里,小河干涸,牧草枯萎,大多數樹木開始落葉。對廣大游牧民來說,這是一年中最困難的時期。由于缺乏食物和飲水,人和牲畜都容易患病,尤其是腸胃病。患黏膜病、呼吸道疾病和肺病的人也不少,這是因為在干燥熾熱的土地上即使微弱的空氣流動也會吹起一股股灰塵,侵入人的呼吸系統。但在兩河流域和西南部等農耕區,則是又一個收獲期,人們收獲春季播種的棉花和秋季播種的花生,收割第二熟高粱和甘蔗等。不過,由于這個季節雨量稀少,妨礙農業增產的干旱現象也屢見不鮮。

根據氣溫和降雨的差異,索馬里全境大體上可分為四個不同的氣候區。(1)濕潤的印度洋氣候區,包括西南部和東南沿海平原。因受印度洋的影響,該地區常年氣溫適中。夏季比較涼爽,平均氣溫為25℃~26℃;冬季較熱,平均溫度為29℃~30℃。年降水量為500~600毫米,有的年份可達1000毫米。空氣濕度大,春季和秋季濕度為76%~90%,夏季和冬季一般也不低于70%,相對濕度年差不超過20%。這是索馬里主要農業區,約占國土面積的10%。(2)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區,主要是內陸高原。全年有春、秋兩個多雨期和夏、冬兩個干旱期,降水量不大,年均200毫米左右。終年高溫,1月和7月平均溫度都在26℃~28℃,農作物大多一年兩熟。(3)山地氣候區,主要是北部高原山地。其特點是氣候涼爽,年平均氣溫為18℃~24℃。最低氣溫出現在每年的12月和1月,有低于0℃的紀錄。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4)熱帶大陸性氣候區,主要是亞丁灣沿海地區。其特點是高溫、干燥和少雨。夏季特別炎熱干旱,7月平均溫度為32℃~34℃,最高可達50℃,植物大多干枯。年降水量大多少于100毫米。降雨多在每年的秋末和冬初。但全年相對濕度較高,一般為37%~45%,柏培拉則為45%~79%。

五 河流與湖泊

由于氣候干燥炎熱,降雨稀少且分配不均,索馬里的河網很不發達。全境常年有水的河流只有兩條,即謝貝利河和朱巴河,其余皆為季節性河流。季節性河流,又稱間歇河。這類河的特點是,只在雨季有水流,其余時間無地表徑流,只有為數不多的小片水洼表明河流的存在。

1.常年有水的河流

謝貝利河和朱巴河之所以常年有水,皆因為其源頭在埃塞俄比亞中南部山地,那里的年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謝貝利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格朗巴山,全長約2000千米,其中索馬里境內河段長約700千米。該河在巴累特溫附近流入索馬里境內后,就朝東南方向流到巴拉德,因附近沙丘阻擋折向西南,并同印度洋岸相隔20~25千米的距離平行流下,然后在離朱巴河口不遠處的杰利布鎮附近的一大片沼澤洼地中消失。不過,遇有大暴雨,河水流量增大時,這條河也流入朱巴河,從而注入印度洋。朱巴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的松卡魯山南麓,全長1600多千米,其中索馬里境內河段長500多千米。該河在多洛附近流入索馬里境內后,就朝東南方向流下,在基斯馬尤港以北5千米處注入印度洋。謝貝利河和朱巴河的上游及其支流都流經又深又窄的峽谷,落差大、水流湍急并攜帶大量泥沙和碎屑物。流入索馬里境內后,地面起伏平緩,河面展寬,落差變小。其中謝貝利河從維拉布魯齊到阿瓦伊之間河段的落差為每千米21厘米,朱巴河從杜朱馬到出海口之間河段的落差為每千米28厘米。河水原來攜帶的懸移物質不斷沉淀,以至于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為自流灌溉提供便利條件。從古代起,兩河之水就被用來灌溉農田。索馬里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在謝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修建了一系列灌溉系統,使其成為索馬里的主要糧食產地。這兩條河流水力資源不多,總計約800萬千瓦;航運價值也不高,只有朱巴河在巴爾德拉以下可以航行淺水船。

謝貝利河和朱巴河流經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地質構造對兩河特征起著重要作用。埃塞俄比亞中南部山區充沛的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因此河流上游地區最大流量出現在夏季。流至索馬里境內后,因降水量減少,并有春、秋兩個多雨季和夏、冬兩個旱季,所以河水也出現兩個汛期,河水最大流量出現在春季和秋季,最小流量出現在冬季。冬季降雨稀少,河水很淺,但是兩河從來沒有干涸過。河水含鹽量相當高,謝貝利河水年平均含鹽量為每100升水4克以上,朱巴河水含鹽量稍低。主要原因是謝貝利河在埃塞俄比亞境內,流經易溶性巖石組成的地區的巖石可溶性濃度比朱巴河在索馬里境內流經易溶性巖石的地區的巖石可溶性濃度要高。

2.季節性河流

按徑流分配的特征,季節性河流又可分為春季徑流最大的河流和秋季徑流最大的河流。除亞丁灣沿岸地區之外,其他地區的季節性河流皆屬春季徑流最大的河流。春季徑流最大的季節性河流主要有努加爾河、達羅爾河和賈埃爾河。努加爾河是一條自西向東的河流,它流經布爾科、加羅韋,至埃爾注入印度洋,全長300多千米。沿途兩岸許多支流注入其中,為索馬里北部地區最大的河流。干流河道流經高原地區,在距布爾科30千米附近,修建攔河壩和引洪淤灌工程。由于上游來水大部分沿途流失,淤灌草原,或滲入地下,所以努加爾河一年中只有雨季才有地表水,其余時間是干涸的,只有在埃爾居民點附近以東才形成常有水的河道。流域有較好的牧場和一些農耕地。北部沿海地區河網密度大,在長達1000多千米的亞丁灣海岸,有百余條季節性河流。這些河流的發源地一般都在海拔1000~2000米的北部山地或高原,從源頭至海邊,距離短的100多千米,長的200多千米。流域地形較陡,上游坡陡流急,沙土流失嚴重,進入沿海平原后則水流散亂,多數河流無固定河道,漫流入海,有的在亞丁灣岸邊形成海濱潟湖,有的潟湖與亞丁灣之間有水道相連,可以通航。這類河流主要有達甘河、巴拉德河和多格維恩河等。旱季時,這些河流就成為地下徑流,只有少數地方以小水塘或泉水的形式露出地表,是當地牧民和牲畜良好的飲用水源。

湖泊,當地人稱之為“巴列赫”(Baiehe),是一些不大的淺底天然洼地,多數是山巖石在降雨時充水坍塌形成的。這類湖泊與當地水塘一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雨季來臨后能存水1~2個月,也是人們飲用水的一個重要水源。湖泊面積一般為1公頃左右,有的達數公頃。

六 行政區劃

索馬里聯邦共和國是由原英屬保護地索馬里和意屬托管地索馬里合并成立的。1960年合并時,前者稱索馬里北區,后者稱南區。隨后,索馬里政府將全國劃分為8個州,其中南區劃分為6個州,分別是貝納迪爾、上朱巴(Upper Juba)、下朱巴(Lower Juba)、希蘭(Hiran)、米朱提尼亞(Migiurtinia)和穆杜格(Mudugh);北區有兩個州,分別是哈爾格薩(Hargeisa,又名西北州)和托格代爾(Togdheer,又名東北州)。州下分48個區(District),州由州長管理,區由政府任命的教導員管理。區下轄鎮和村(Village)。

1973年,政府先后于1月、3月、5月、8月和9月對全國行政區劃做了5次調整,將全國劃分為14個州和1個直轄市,下轄78個區。分別為:中謝貝利(Middle Shabelle)、下謝貝利(Lower Shabelle)、拜多阿(Baidoa)、下朱巴、蓋多(Gedo)、巴科勒(Bakol)、穆希蘭、加勒古杜德(Galgadud)、穆杜格(Mudug)、努加爾(Nugal)、哈爾格薩、薩納格(Sanag)、巴里(Bari)和托格代爾。直轄市是摩加迪沙(Mogadishu)。每一個州由3~6個區組成,摩加迪沙市下轄15個區,區下轄村。州和區均設地方政府和經選舉產生的州、區委員會。委員會候選人需經中央政府同意。村委會由村民選舉產生。中央設地方政府和農村發展部負責管理地方政府。

1980年,中央政府對行政區劃又做了一次調整,將全國劃分為18個州,即下朱巴、中朱巴、蓋多、巴科勒、拜(Bay)、下謝貝利、中謝貝利、巴納迪爾(Banaadir)、希蘭、加勒古杜德、穆杜格、努加爾、薩納格、巴里、托格代爾、西北、奧達勒和索勒(Sool)。各州下轄若干區,全國共分為87個區。州和區均設地方政府和經選舉產生的州、區委員會,區下轄鎮和村。摩加迪沙市作為首都由中央政府直轄。

2012年索馬里制定臨時憲法,規定兩個或多個州可在自愿基礎上合并組成聯邦成員。2016年,全國聯邦成員組建工作結束,共形成6個聯邦成員州,分別為:索馬里蘭(由奧達勒、西北、托格代爾、薩納格、索勒5個州組成)、邦特蘭(主要由巴里州、努加爾州以及穆杜格州北部組成)、加爾穆杜格(由穆杜格州南部和加勒古杜德州組成)、希爾謝貝利(由希蘭州和中謝貝利州組成)、西南(由巴科勒州、拜州和下謝貝利州組成)、朱巴蘭(由蓋多州、中朱巴州和下朱巴州組成)。[2]

七 人口、民族與語言

(一)人口

1.人口規模

根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索馬里的人口1947年為161.1萬人,1953年為190萬人,1958年為199萬人,1962年為220萬人,[3]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約0.5%。人口自然增長率低的原因顯然不是出生率低,而是醫療衛生條件差,兒童死亡率和成人死亡率都高。獨立后,由于醫療條件的改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明顯上升,1971年全國人口達450萬人,人口年均增長率城鎮為3.5%,農牧區為2.2%。[4]1990年,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估計,索馬里人口約750萬人,年均增長率為3.1%。2002年,倫敦經濟研究所估計索馬里人口為1040萬人,年均增長率降為2.2%。2017年,聯合國估計索馬里人口為1470萬人,自然增長率為3.2%。[5]2018年,索馬里人口為1518萬。[6]

2.人口年齡結構

從人口年齡看,2015年索馬里15歲以下(不包括15歲)人口為503.8萬人,占總人口的46.7%;15~64歲人口為544.3萬人,占總人口的50.5%;65歲及以上人口為30.5萬人,僅占2.8%。這體現了索馬里人口結構年輕化的特點(見圖1-1)。

圖1-1 2015年索馬里人口年齡結構

資料來源:AfDB,Afric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8,2018,p.325。

3.人口分布

索馬里人口分布很不均衡。按1000萬人口計算,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6人,而占國土面積36%的西南部地區為每平方千米21人,謝貝利河和朱巴河谷地、貝納迪爾州一帶逾200人。這主要是西南部地區的土壤、氣候條件與其他地區相比,更有利于農牧業的發展。至于其他地區,人口大多又集中在供水較方便的沿海港口城市(如柏培拉、奧比亞)、漁業中心(如阿盧拉)和農業區(如哈爾格薩、布勞),每平方千米20~80人。2013年,索馬里主要城市摩加迪沙、哈爾格薩、布勞人口分別為160萬人、49.3萬人和15.9萬人。[7]這些人口較密集的地方其周圍一般是用于放牧的曠野,每平方千米僅1~5人。內陸高原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有的地方往往步行數日見不到一個人。

4.人口從業

長期以來,索馬里的大多數居民以游牧為生。他們主要飼養山羊、綿羊和駱駝,而在一些氣候比較濕潤的地區人們還飼養牛。據一般統計,獨立前夕,游牧民占當地總人口的71%,定居人口包括農民、漁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等,僅占29%。1萬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比例更低,不足全國人口的10%。獨立以后,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開展,到城市就業的人越來越多。到20世紀80年代末,城市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已占25%。其中33%的人口從事工業生產,其余的從事商業、手工業和服務行業等。20世紀80年代末內戰爆發后,為躲避戰亂,不少城市居民又回到農村。目前,在全國總人口中,游牧民約占60%,農民占20%左右,城市居民約占20%。

(二)民族

索馬里是非洲民族成分比較單一的國家,主體民族索馬里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97%,故有的社會學家將索馬里這個國家稱為“索馬里人之國”。少數民族有希德萊族、謝貝利族和瓦加沙族等。

從人種學上說,索馬里族人屬于埃塞俄比亞人種,是歐羅巴人種和尼格羅人種的過渡類型。其特點是頭顱狹長,身材較高,膚色介于古銅色與暗褐色之間,頭發卷曲,嘴唇稍厚,臉型酷似歐羅巴人。

索馬里人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是庫希特人的一支。考古資料表明,距今3500多年前,索馬里人已分布于整個非洲之角。公元9世紀開始接受伊斯蘭教。10~13世紀,一批又一批阿拉伯人和一些伊斯蘭教徒移居索馬里,出現了阿拉伯移民與當地索馬里人的大混合。結果,索馬里人雖保留了自身的許多特點,但基本上改信伊斯蘭教。

依照文化、地理和歷史的差異,索馬里人可分為兩大族系,即主要從事游牧的薩馬萊和主要從事農耕的薩布。而由于相同的社會和歷史原因,這兩大族系至今仍保持著部落時代按父系追溯血統的習俗,仍保留著部落時代的名稱和實體。每一族系的索馬里人都有自己的始祖,并從始祖那里傳下姓氏。按照父系血統追溯,薩馬萊人分為迪爾、伊薩克、哈維耶和達魯德四個部落,薩布人分為迪基爾和拉漢文兩個部落。各個部落的人數不等,多的達數百萬人,少的也有數十萬人。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方言、標志和生活習慣。每一個部落又有若干支系,即氏族。在每個氏族里,其男性成員同自己的妻子、兒女組成一個家庭,然后若干家庭一起組成一個家族村落,從事放牧和相關勞作。在農業區,情況稍有不同,由于人們同土地關系日益密切,同一村落的成員來自不同的氏族,血緣關系有近的也有遠的,但大多屬于同一部落。沒有明顯的等級制度和階級分化,所以促使索馬里人結合在一起的不是對首領的依附關系,而是有約束力的父系血統關系,決定索馬里人在政治上效忠的也是父系血統。索馬里人在政治上同誰聯合或同誰分裂,是以父系血緣為根據的。有時,同一部落的不同氏族,甚至同一氏族內部的不同家族集團也可能相互對立,但當這一部落或氏族受到外來敵人攻擊時,它的各個氏族或家族就會聯合起來保護其共同的利益。十分明顯,這種按父系追溯血統的習俗是一種部落制殘余,它對索馬里社會和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

希德萊、謝貝利和瓦加沙等少數民族屬尼格羅人種,有30萬多人。他們散居在謝貝利河和朱巴河流域地區,從事農耕。他們至今雖保留著原有體貌的不少特征,但作為社會團體來說,正越來越多地接受索馬里族的文化。

此外,尚有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波斯人、英國人和意大利人等外來民族,總人數不多,不過數萬人。他們大部分經商,一部分經營農場或企業。

(三)語言

索馬里的官方語言為索馬里語和阿拉伯語,并通用英語和意大利語。索馬里語和阿拉伯語之所以都被作為官方語言,主要是由于在同阿拉伯人的長期交往中,許多索馬里人學會了阿拉伯語,甚至把阿拉伯語看成第二種民族語言。

索馬里語有多種方言,其中主要的有北部方言、南部方言和沿海方言。北部方言主要是廣大從事畜牧業的居民的語言,南部方言主要是從事農耕的居民的語言,沿海方言通用于東部沿海及介于南、北方言之間的地帶。不過,這三種方言的差別都不大,幾個地方的人在一起,彼此都能溝通。

索馬里語長期沒有文字。在英、意殖民統治時期,索馬里民族知識分子多次提出文字方案,但均遭殖民當局禁止。索馬里獨立不久,民族政府就設立了索馬里語言委員會,負責研究和制訂索馬里語的最佳書寫方案。該語委先后考慮了包括阿拉伯文、拉丁文等九種文字的字母拼寫方案。但在1962年提出的報告中,該語委傾向于使用拉丁文字母,認為該字母最適合索馬里語的結構和發音,有利于索馬里青年到國外接受高等教育,便于索馬里采用現代印刷設備等。但是,由于一些宗教界人士和泛阿拉伯主義者的強烈反對,政府未能宣布實行,該語委的工作也因此停滯。1969年索馬里最高革命委員會成立后,索馬里語言的文字化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1971年1月,索馬里語言委員會恢復運行,并開始編寫用拉丁文字母拼寫的索馬里文語法、字典和學校教材。1972年10月21日,最高革命委員會做出決議,規定用拉丁文字母拼寫的索馬里文為國家的官方文字,從1973年1月1日開始使用。決議還要求政府官員用3個月(后延長為6個月)學會使用索馬里文字。1973年10月21日,首張官方索馬里文報紙——《十月之星報》問世。

八 國旗、國徽、國家

1.國旗

根據1961年6月20日通過的共和國憲法,索馬里國旗的旗面為淺藍色,中間是一個五角星。淺藍色是聯合國旗幟的顏色。索馬里國旗之所以要采用與聯合國旗幟相同的顏色,乃是因為聯合國是索馬里托管和獨立的創議者。五角星象征非洲自由和獨立,它的五個角還分別象征當時的意屬索馬里(現稱索馬里南區)、英屬索馬里(現稱索馬里北區)、法屬索馬里(獨立后改稱吉布提),以及在西方列強瓜分非洲時被分割到現在的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的一部分索馬里人居住區。

2.國徽

由兩只左右相對站立的非洲黑斑金豹托著一張盾牌。盾面為索馬里國旗。盾牌上端為一頂王冠,象征獨立;下端是兩把矛和兩片棕櫚葉,象征自由。非洲豹象征威嚴、勇敢、堅強和力量。

3.國歌

《索馬里萬歲》,歌頌索馬里的光榮與偉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陆县| 陆河县| 沙田区| 三原县| 汪清县| 垦利县| 碌曲县| 开鲁县| 桓台县| 保康县| 柳州市| 石屏县| 体育| 江阴市| 大新县| 昭觉县| 定西市| 若尔盖县| 久治县| 青铜峡市| 思茅市| 平遥县| 灵武市| 营山县| 渑池县| 肥西县| 灌南县| 阿图什市| 墨江| 元谋县| 孙吴县| 台湾省| 太仓市| 宁远县| 吐鲁番市| 政和县| 静安区| 遵义县| 家居| 阿拉善左旗| 青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