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馬里(列國志·新版)
- 安春英 顧章義編著
- 2372字
- 2025-04-08 15:13:23
導言
在非洲大陸的東部,印度洋和亞丁灣之間有一個突出的半島,其形狀如同犀牛角,被稱為“非洲之角”,這就是索馬里半島。索馬里共和國就坐落在這個半島上。該半島處在印度洋通向紅海的要沖地帶,是溝通亞、非、歐三大洲的橋梁,也是聯結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紐帶,在地理交通和戰略上都十分重要,這就使索馬里成為世人關注的一個國家。
正是由于地緣上的重要性,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等西方國家先后將侵略矛頭指向索馬里,欲將索馬里變成自己的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和意大利達成瓜分索馬里的協議后,英國就把英屬索馬里看成是通向印度洋和遠東的戰略基地和中轉站,意大利則把意屬索馬里當作向非洲內地擴張的基地和跳板。1960年索馬里獨立后,美、蘇競相將索馬里變為自己的軍事基地。1991年索馬里陷入軍閥混戰和地方割據后,美國極力主張聯合國使用武力干預,并統領多國部隊出兵索馬里,介入索馬里內部沖突。2001年“9·11”事件后,索馬里被列為打恐、防恐的重點目標之一。
自古以來,索馬里就是以畜牧業為主的國家,飼養的牲畜主要有牛、羊、駱駝、馬和驢等。根據索馬里民主共和國政府被推翻,全國陷入地方割據的前一年即1990年統計,全國各類牲畜約4200萬頭,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出口收入占全國出口總值的70%。在各類牲畜中,以駱駝最為珍貴。在索馬里,一匹500千克左右的駱駝可賣1000美元,一匹懷孕的母駝售價則高達1300多美元。這主要是由于駱駝比其他牲畜更能適應干旱的氣候,能為人們提供所需的一切。營養豐富的駝奶和駝奶酪是牧民的主要食品,也是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美食。駱駝還是民間的交通工具,是邊防軍人保衛邊疆的得力助手,等等。索馬里至今傳唱這樣的民歌:“你可曾見過我可愛的駱駝?你可曾見過我那棗紅的母駱駝?它長得多么肥壯……一旦我失去它,將會感到萬分悲傷。”
在非洲,索馬里是民族成分比較單一的國家,同時又是部落制殘余比較嚴重的國家。索馬里的主體民族是索馬里人,其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約占97%。然而,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索馬里人在進入民族發展階段和建立國家組織后,仍保留較多的部落制殘余。這種部落制殘余主要表現在部落時代人們共同體的名稱和實體仍得到保留,也表現在部落制時代人們的思想意識——部落觀念和部落主義仍繼續存在。在索馬里獨立前,這種部落制殘余是西方殖民者推行分而治之政策的工具;獨立后,這種部落制殘余是影響民族團結的重要因素,是導致國家政局不穩甚至分裂的重要政治思想根源。
應該說,索馬里的一些先進人士和政治家對部落制殘余的危害是有所認識的。例如,為了削弱人們思想中的部落觀念和部落主義,獨立初期索馬里議會就做出一項決議,不許用部落和氏族的名稱命名政黨。隨后,政府部門做出相關規定,廢除部落和氏族擁有土地、牧場和水源的特權,禁止宣傳部落主義,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等。這些措施對索馬里自1960年獲得獨立后近20年間穩定國家政局、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然而,部落觀念和部落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想意識,對人們的影響是不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的。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隨著索馬里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部落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又滋長起來,部落主義在索馬里再度盛行,以部落或氏族為后盾的政治軍事派別組織紛紛建立。這些政治軍事派別組織以推翻索馬里民主共和國政府為目標,實行大聯合。可是當1991年1月民主共和國政府被推翻后,這些派別組織就割據一方,彼此爭斗,互不相讓,致使索馬里陷入“一國多主”的“戰國時代”。
1991年開始的索馬里各政治軍事派別的混戰和索馬里國家的分裂狀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為了調解索馬里各政治軍事派別的矛盾和沖突,恢復索馬里的和平與統一,聯合國、非洲統一組織/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以及索馬里的鄰國幾經努力,克服多種困難,掃除多種障礙,終于使索馬里各派達成和解,索馬里于2004年2月通過《索馬里過渡聯邦共和國憲章》,8月成立索馬里過渡聯邦議會,10月選舉過渡聯邦政府總統。2005年1月,過渡聯邦政府內閣正式組成;6月,過渡聯邦政府從肯尼亞遷回索馬里國內開展工作。2012年8月1日,索馬里全國制憲會議通過《索馬里聯邦共和國臨時憲法》;8月10日,索馬里聯邦議會正式成立,并選舉產生議長和副議長;9月10日,選舉聯邦共和國總統;12月,聯邦政府內閣正式組成。索馬里聯邦政府的成立是索馬里各政治軍事派別走向和解的契機,使人們看到了索馬里結束二十多年動亂和割據、重新實現統一的曙光。
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國一些媒體和出版物常常把包括索馬里在內的非洲國家的人們共同體稱作“部族”。有的人還說,非洲國家的人們共同體不論如何發展,都只能稱作“部族”。這未免失之偏頗。其實,人們共同體有沒有“部族”這一發展階段,“部族”一詞的內涵是什么,如何界定,仍是我國學術界爭論的問題。把一個沒有確切內涵、定界不清的詞語“部族”,用作對包括索馬里在內的非洲國家人們共同體的統一稱呼,顯然是不妥當的。正因為如此,本書在涉及索馬里人們共同體的稱謂時摒棄了“部族”這一詞語,而采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常用的“氏族”、“部落”和“民族”這樣的術語。
本書編撰體例恪守《列國志》編寫大綱,但根據索馬里的具體情況做了適當調整。首先,鑒于索馬里自1991年以來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原來的國家軍隊解體,相關資料甚少,故將大綱所列第五章“軍事”方面的內容合并于第三章“政治”之中,第三章的標題改為“政治和軍事”。其次,為了突出《列國志》的國別特色,筆者對“節”的設置和名稱做了調整和充實。這在第二章“歷史”和第三章“政治和軍事”中尤為明顯。為了說明部落觀念和部落主義對獨立后索馬里的危害,第三章專辟一節“部落觀念對索馬里政治的影響”,進行論述。
在本書撰寫過程中,筆者參考了國內外有關文獻、專著、辭書、年鑒以及百科全書等。資料一般截至2014年,個別延伸到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