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動漫藝術與動漫文化
- 姜濱
- 1725字
- 2025-04-08 19:58:16
一 日本動漫的原點——漫畫的源起
“漫畫”的字面意義是“隨意作畫”。漢語中有“漫筆”一詞,日本學者清水勛認為由漢語的“漫筆”進而產生“漫筆畫”一詞,最終演變成“漫畫”。[1]
對于日本漫畫的起源,一般說法是平安后期(12世紀中葉)至鐮倉前期(13世紀中葉)時期制作的“鳥獸戲圖”(傳說作者為鳥羽僧正,見圖1-1),16世紀晚期的《猿草子繪卷》以及江戶時代的“北齋漫畫”(葛飾北齋,1814)。

圖1-1 鳥獸戲圖(《鳥獸戲畫:修復中所見的世界》一書封面)
資料來源:《鳥獣戯畫修理から見えてきた世界——國寶鳥獣人物戯畫修理報告書》勉誠出版、2016。
實際上,與現代日本漫畫的起源更具有相關性的是“北齋漫畫”。“鳥獸戲圖”表現的只是“奇怪”與“滑稽”,而“北齋漫畫”中,不僅形式上是“各種各樣的隨意繪畫集”,還在奇怪、滑稽的表象下進一步發展了內容上的新內涵——“游戲”。這與現代日本漫畫的重要功能之一的“游戲”確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更重要的是,葛飾北齋還大膽地使用了“漫畫”一詞(圖1-2)。

圖1-2 《北齋漫畫·奇想天外》封面
資料來源:『北齋漫畫 奇想天外』青幻舍、2011。
在這里需要特殊說明的是,對于“漫畫”這個定義性詞語,很多國內學者認為是北齋的創造,因而在許多文章中也可以發現“北齋第一次使用‘漫畫’這個稱謂”“北齋創造了‘漫畫’一詞”這樣的說法。其實,在北齋之前就另有其人提出過“漫畫”一詞。在1798年發行的畫集《四時交加》中,山東京傳[2]就已經使用過“漫畫”一詞,用來表示“隨意作畫”的意義。[3]而北齋提出的“漫畫”在本質上只是承襲了山東京傳的說法,其含義仍是“隨意作畫”。因此,對其真正做出評價的應不只是詞語的建設性、創新性使用,還包括對于其創作的浮世繪作品的表現風格在現代漫畫中的相連性延展。鑒于這一點,一些日本學者將“北齋漫畫”稱為“日本漫畫的原點杰作”,而非最早使用“漫畫”一詞的作品。另外,有研究者還提到最初使用“漫畫”一詞的是英一蝶[4]的《漫畫圖考群蝶畫英》(1769)一書,[5]但其實此書的題名應為《[謾畫/圖考]群蝶畫英》,因“漫”與“謾”文字的不同,有關英一蝶最早使用“漫畫”一詞的說法還有待商榷。
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時代背景。“北齋漫畫”產生之時的時代特征造就了其特殊的文化背景。
江戶時代(1603~1867)從德川家康成立幕府開始持續了265年之久。在這個時期,有近250年沒有大的戰亂,平民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后人稱之為“慶長文化”),在戰亂時期被禁止的各種娛樂活動與表演等流行文化十分興盛。浮世繪[6](圖1-3)即是這些流行娛樂的內容之一。平民階層意識層次的提高以及鎖國政策給浮世繪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財富的增長、廣大平民階層所擁有的巨大精力等又成為浮世繪發展的原動力。當時的浮世繪宣揚“享樂世界、放蕩生活”“世界如夢幻,人生須盡歡”[7]等思想。浮世繪大家葛飾北齋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里完成了他的劃時代作品《北齋漫畫》,并將“漫畫”一詞作為定義浮世繪“游戲”畫風的詞語。

圖1-3 筆者所收藏浮世繪書稿
資料來源:作者自攝。
其實浮世繪的真實意義是“不遵倫理世界的畫”,是庶民喜聞樂見的平民文化。其主題是表現歌舞伎、游女(妓女)以及風景、風俗等,但因其也有很多表現性內容的“春畫”,又稱“枕繪”。對于平民來說,很多快樂都是對生活中的簡單的、普遍存在的現象產生的記憶與反應,而對于這種快樂的詮釋過程就是相應文化產生的根源。因此,平民文化在理論上是一種觀念體系的確立,在形式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表述,在表現上則是一種社會心態的發泄。浮世繪恰恰迎合了當時大眾的文化需要,成為當時日本大眾生活的圖像記錄工具與宣傳大眾生活方式的媒介。雖然當時幕府認為它“有礙觀瞻”[8]而要對其進行整頓,但是因為它“只是微不足道的平民藝術,所以壓制并不嚴苛”[9],時間長了也就聽之任之了。此外,這表現了日本文化的一種特性:雜糅而自由。這種文化形式的特征與現在的美國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而應該是此后美國文化能夠順利被看似內斂、排他的日本島國文化兼容的重要原因。
在“北齋漫畫”之后又出現了以“漫畫”命名的作品集,如尾形光琳的《光琳漫畫》(1817)、月岡芳年的《芳年漫畫》(1885)等,雖然承襲北齋的作畫精神,“隨意作畫”性極強,但在風格上并沒有突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