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時期陜商川藏貿易研究
- 劉立云
- 2348字
- 2025-04-08 20:31:53
序言
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其著作《天工開物·野議·鹽政議》中分析當時商人勢力時說:“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陜商(秦商)在明清時期排名全國十大商幫之首,對中國古代社會后期商業貿易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陜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強勢崛起和遽然衰落的歷史使其成為三秦大地的口碑傳奇,長期湮沒在中國歷史發展的漫漫長河中,很少引起現代學者關注。一個顯著的例證就是山西省研究晉商歷史和安徽省研究徽商歷史的學者隊伍各自有數千人之多,而陜西省研究陜商歷史的學者寥寥數十人而已。研究陜商歷史的領軍人物西北大學李剛教授(也是我在西北大學歷史系讀書時政治經濟學任課老師)常常為此扼腕長嘆,感慨良多。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劉立云博士長期致力于陜商歷史的研究工作,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明清時期陜商川藏貿易研究》即將付梓,并囑余作序。余本普通學人,生性散淡,鮮為別人作序或者題詞。但仔細研讀本研究成果后,不禁為其深厚的功底、深刻的筆觸、深沉的思考所吸引,故寫了這篇讀后感,姑且作序。
《明清時期陜商川藏貿易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調研法和問卷訪談法,以明清時期陜商西南貿易為研究對象,緊扣“商幫”“商道”“商品”三個方面,挖掘文獻資料,走訪川藏地區,尋找秦商后裔,最后形成了這部共八章逾20萬字的著作。全書的突出特點有以下四點。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還原歷史真相。該著作以“明清時期陜商川藏貿易發生了什么”這一問題為導向,梳理相關研究成果,考察了明清時期陜西商幫的興起、繁盛狀況,分析了陜商開拓的西北商道、西南商道的發展及其演變,清晰勾畫出陜西商幫物流路線網絡,并以此為切入點,探索陜西商幫貿易路徑與古代絲綢之路的關聯與轉向,在進行量化史學的多維度分析與行業性整理的基礎上,明確回答了“明清時期陜商川藏貿易發生了什么”的問題。為了還原歷史真相,作者深入三秦大地,尋訪陜西商幫遺址,走訪商幫后裔;穿越四川盆地,登上青藏高原,走過河西走廊,探尋陜西商幫足跡。細讀該書,作者經歷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赤誠的學者之心自不待言。
二是堅持求真務實,旨在尋根溯源。為了研究陜西商幫當年篳路藍縷的開拓之路和“厚重質直、忠義仁勇”的文化精神,作者不僅挖掘陜西的府、州、縣志記載,遍訪關中鄠邑區、涇陽縣、三原縣、富平縣等陜西商幫后裔,而且沿著陜西商幫當年開拓或者走過的商道,尋找會館、客棧、祠堂、鍋莊等歷史遺跡,不僅探索了陜西商幫各大家族起根發苗、興盛衰落的實際狀況,而且考察了陜商經營的八大產品(茶葉、食鹽、布匹、藥材、煙酒、皮貨、木材、典當)的生產—流通—交易—消費等實際狀況,并以宏觀的筆觸,分析了陜西商幫入川進藏貿易的地理、經濟、制度、文化、歷史五大因素,拓展了陜西商幫研究的視野。特別是第五章“明清時期陜商川藏貿易商品研究”的內容與觀點,可以說是拾遺補缺、彌補空白之作,具有較高的地域文化研究價值。
三是堅持發微抉隱,力求稽古振今。作者的研究視野比較開闊,一方面致力于鉤沉稽古,細心梳理學術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致力于理論聯系實際,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建言獻策。在第二章“文獻綜述”中,作者力圖構建絲綢之路與古代商道的全景認識框架,詳細梳理了古今中外對絲綢之路、古代商道、陜西商幫、漢藏貿易等問題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個人的觀點,認為目前學術界對基于絲綢之路“特殊性和互聯性”視角下的“商道”關注不足,對明清時期陜川藏商道整體性研究不夠,并強調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極強的歷史關聯性需要特別注重歷史特性的經濟學研究。因之,這部著作的突出特點就是堅持以史學研究為主,結合經濟學研究理論,勾勒陜西商幫入川赴藏貿易過程、經營種類與主要特點,通過典型歷史案例和地方志典記載,發微抉隱,探究經濟演變歷程及其規律,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商幫發展道路。將明清時期的陜西商幫西南貿易研究置于現代“一帶一路”建設大背景之下,聚焦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分析西藏如何依托內地(陜、川)參與西北、西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參考意義。
四是堅持文化自信,弘揚誠信精神。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文化基礎。為了探求陜西商幫的文化精神,作者與課題組成員深入鄉村農戶,拜訪戶縣“爐客”后裔,解剖典型個案,總結歸納出戶縣“爐客”經營商業貿易的主要精神是勤奮學藝、吃苦耐勞、以誠為本、以信為先,追求開源節流,講究才智。認為秦人厚重質直,淳樸歸真,以誠實聞名天下,這是明清時代陜西商幫幾乎壟斷西部貿易的堅實基礎。陜西商幫創新商業貿易模式和制度的基礎是立足于誠實守信。如陜西商幫開創的中國最早的合伙股份制企業制度中以“萬金賬”為主要宗旨的融資制度、以委托經營為主要特色的“東西制”企業管理制度、以“記名開股”為主要追求的利益分配制度、以“駐中間、拴兩頭”為主要方式的企業經營制度、以“學徒制”為主要商規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等,無不建立在誠信為本的基礎之上。作者指出,深入挖掘陜西商幫的文化精神特別是誠實守信精神,對于當代中國堅定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總之,《明清時期陜商川藏貿易研究》這本書結構合理,內容充實,論證細密,邏輯嚴謹,堪為近年來研究陜西商幫文化不可多得的一部學術佳作。當然,正如作者在文后所言,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該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與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如研究面向略顯單一、注重經濟現象而對文化交流著墨不多等。相信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會持續發力解決這些問題,成為陜商文化研究的一顆學術新星。
2019年夏于古城西安南郊
[1]盧鷹,陜西省二級教授,陜西省委黨校碩士生導師,陜西省廉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陜西省歷史學學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