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從發展江北到鎖定蘇北

新四軍著力發展蘇北地區,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方案,它由發展江北的戰略設想調整、演變而來。根據當時中共中央的戰略考量和新四軍的力量布置,發展江北主要是指發展安徽和江蘇兩省長江以北的區域,兼及河南、湖北、山東鄰近以上兩省的地區。發展江北,是從新四軍的角度表述,因當時新四軍的主力在長江以南的皖南和蘇南地區,下一步的可能發展方向是長江以北。從中共中央層面言,全面抗戰初期中共在華北地區獲得較大發展,1938年秋六屆六中全會確定了“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案。“華中”在地域上指的是長江以北、隴海鐵路以南地區,基本等同于江北。因此,新四軍發展江北的戰略設想,實際從屬于影響更大的中共中央“發展華中”的設想,也可以說是一個問題的兩種表述。

1939年春,新四軍的發展形勢是:皖南有葉挺和項英領導的軍部,蘇南是陳毅、粟裕的部隊,皖中有張云逸、高敬亭的部隊,還有彭雪楓在豫皖蘇邊區率領的部隊。總體而言,力量較為分散,且沒有大片的鞏固根據地。新四軍發展的重心應在哪里?是軍部所在地皖南,還是其他地方?1939年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發展華中武裝力量的指示》明確指出,發展江北為新四軍的戰略方向,堪稱一份綱領性文件。[2]這份指示實際上進一步確定了六屆六中全會“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案。要而言之,江南因為國民黨勢力的強大,很難發展,華北已有較大發展,接下來的發展方向便是長江以北、隴海鐵路以南的江北地區,即華中地區。由皖中的江北指揮部(1939年5月正式成立)承擔發展華中的主要任務,并安排八路軍一部南下和新四軍軍部一部北上,配合發展。除張云逸外,中央要求項英或陳毅前往江北指揮部主持。可見,發展華中主要依靠新四軍力量,因華北八路軍在當時政治環境下不便大規模南下。

既然“發展華中”的任務由江北指揮部承擔,中央遂決定加強該部軍政力量,派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到皖東直接領導。中原局成立于六屆六中全會結束后的1938年11月,所有長江以北、隴海線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歸中原局領導。[3]可見,中原局的管轄范圍即為華中地區,中原局的成立本身便是中共實施發展華中戰略的具體體現。1939年9月,劉少奇和徐海東一行從延安出發,經竹溝鎮前往皖東。徐海東與劉少奇隨行的原因是,項英未按中央指示,自己親往或者指示陳毅前往江北支持張云逸,[4]中央不得不派徐海東前往皖東。12月初,劉少奇和徐海東率中原局領導機關及干部300多人,到達定遠縣藕塘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與張云逸會合。[5]徐海東擔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此后,劉少奇以中原局書記的身份在政治上直接領導江北指揮部,加強了江北與延安的聯系。他大力貫徹發展江北的戰略意圖,放手擴充武裝力量,第四、五支隊戰斗力獲得快速提升。后來的歷史表明,劉少奇是發展蘇北最重要的促成者之一,但他和項英、陳毅之間,也多有觀點分歧。

事實上,劉少奇從延安前往藕塘的途中,即1939年10~11月,也正是中共發展江北戰略進一步成熟并細化方針的時期。這一方面得益于重慶南方局的形勢判斷,另一方面也與劉少奇向延安匯報豫東和皖北沿途情況有關。南方局主張:鑒于新四軍在江南的困難環境,應秘密地以一部堅持江南,主力分批到江北發展。在江北組織軍隊和政權時,需注意發展方式,不要與桂系的廖磊增加摩擦;如果發生摩擦,只宜在地方交涉,就地解決,不宜在重慶交涉。江北發展的主要地區應放在津浦路以東。[6]劉少奇經過彭雪楓所在的豫皖蘇邊區時,認識到應在該區域以永城、夏邑、蕭縣、宿州為中心建立鞏固根據地,下一步再到津浦路以東去創建蘇北根據地。[7]可見,著重于向津浦路以東發展,是南方局和劉少奇的共同判斷。津浦路以西主要為桂系地盤,津浦路以東是韓德勤的地盤。韓德勤時任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是第三戰區司令顧祝同的心腹,[8]屬于蔣介石中央軍一脈。在津浦路以東發展,避免與李宗仁、廖磊產生激烈摩擦,符合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對桂系的緩和態度。更重要的是,津浦路以東有大片淪陷區,與中共向敵后發展的既有方針契合,長遠看可將國民黨軍甩在身后,減少摩擦。11月19日,中共中央做出“江北新四軍應猛烈向東發展”的指示:“新四軍應從安慶、合肥、懷遠、永城、夏邑之線起,廣泛猛烈的向東發展,一直發展到海邊上去,不到海邊決不應停止。”[9]指示中有關“廣泛猛烈”“不到海邊決不應停止”的表述,傳遞了中共中央發展華中的強烈決心。與此同時,延安也提醒,發展區域是在一切有敵人而無國民黨軍隊的區域,并避免與韓德勤的基本區域發生沖突,體現了積極發展戰略中的慎重態度。

中共中央1939年春的意圖是以皖東江北指揮部為發展華中的主要力量,但劉少奇1939年底到達皖東后,對形勢做出較為悲觀的判斷。一是新四軍第四、五支隊減員幅度很大,人數不足,而且地方工作薄弱,建立根據地的觀念微弱;二是國民黨軍正調集兵力,壓迫江北新四軍到江南。[10]所以,在皖東只能求得有限度的發展,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的最佳時機已經失去。相應的,依靠第四、五支隊向蘇北發展就有困難,劉少奇建議:依靠豫東、皖東北彭雪楓和張愛萍力量向蘇北發展,并與魯南八路軍聯系。江蘇北部是有最大發展希望的地區,是我們的突擊方向。[11]也就是說,發展江北的戰略設想在1939年春明確后,到1939年底進一步具體為著重發展津浦路東地區,最后鎖定于蘇北地區;依靠力量也從皖東的江北指揮部轉為豫皖邊區和皖東北的彭雪楓、張愛萍部及魯南八路軍。

不過,皖南新四軍軍部項英(時任東南局書記)對大力發展江北持猶疑態度。1940年1月4日,劉少奇致電項英并報告中央,提出從江南抽調一兩個團到江北,再從江北抽調一部分力量到彭雪楓部幫助發展津浦路以東時,雖然中央復電同意,[12]但遭到了項英的拒絕。正如項英此前指出的,軍部附近只有3個團,周圍的國民黨軍卻有6個師,軍部不便抽調和減弱。[13]中共中央在1939年底和1940年初的兩次指示中,一方面肯定了劉少奇發展江北的戰略,另一方面對不愿大力發展江北的項英也采取些許讓步。如指出新四軍的退路有二:一為皖北、蘇北,二為項英堅持的皖浙贛閩交界地區。再如,中央同意皖南不再抽調部隊到皖東。[14]這也可視為中央對皖南項英和皖東劉少奇之間意見分歧的一種折中態度,亦表明中央將皖南及向南發展作為一種備選項,未予完全排斥。劉少奇和項英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從北方到南方中共抗日力量的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不同形勢。正如中共在應對國民黨摩擦的辦法中指出的:在淮河以北可激進一些;在淮南應有嚴正的態度對待一切摩擦,在有理有利的條件下反擊;在江南,過去采取比較謹慎的態度是必要的。項英在皖南受到來自第三戰區的壓力較大,態度保守,對于軍部離開國民政府劃定的區域,去江北大力發展,一直持保留態度。另外,江北指揮部和江北軍事歸中原局劉少奇領導,皖南部隊和蘇南部隊(包括蘇皖支隊)歸東南局項英領導,這也應是項英對發展江北不甚積極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位于長江以南的陳毅,在蘇南貫徹了與皖南不同的方針。陳毅認識到,以茅山為中心的根據地區域太小,活動困難,需要沖破國民政府的各種限制,大膽地向東、向北發展。早在1938年底至1939年初,陳毅領導的管文蔚江南抗日挺進縱隊便攻下長江中的揚中島,進而北渡長江,控制長江北岸江都仙女廟以東的大橋、嘶馬、吳家橋一帶。這樣,從丹陽北部到揚中,從揚中到大橋,一塊跳板在長江上架設起來。[15]除了軍事挺進外,陳毅特別注意做蘇北實力派李明揚、李長江的統戰工作,二李部隊是新四軍一踏上蘇北土地首先面臨的國民黨力量。他們與韓德勤有隔閡,部下復雜,其中二縱隊司令顏秀五的立場偏左,是陳毅最關心的人之一。[16]1939年8月,陳毅與管文蔚第二次到江北時,請顏秀五來長談,希望他做好團結李明揚和其他縱隊司令的工作。[17]9月,執行向東發展任務的江南抗日義勇軍(以葉飛率領的新四軍第六團為主力)與國民黨忠義救國軍發生摩擦,為緩和國共雙方的緊張關系和避免摩擦損失,陳毅果斷讓江南抗日義勇軍西返,撤至揚中,與管文蔚的“挺進縱隊”合編。[18]合編后的部隊沿用“挺進縱隊”的番號,[19]經過整訓,成為發展蘇北的新四軍主力。上文提到的1939年底和1940年初中共中央的兩次指示,均建議陳毅派有力部隊過江,向蘇北發展。1940年初,正值日軍3000多人分數路進攻揚中,挺進縱隊決定將主力撤出揚中島,開往江北吳家橋一帶,[20]正式踏上蘇北土地。

1940年初,江南新四軍挺進縱隊主力北渡長江,是陳毅1938年離開皖南山區,東進蘇南后審時度勢的必然結果。他認為,蘇南除了上文提到的地域狹小外,第三戰區第二游擊區負責人冷欣還沿著蘇浙皖邊區山麓重重設防,隨時都有把新四軍皖南和蘇南兩部隔開、分別吞噬的危險。另外,蘇南日軍勢力強大,新四軍頻繁與日軍作戰,拼消耗,久而久之,就可能被消滅。[21]反之,發展蘇北,是到日軍的后方發展,可以背靠山東八路軍,廣泛地開展游擊戰。在蘇南平原水網地帶兩年的活動經驗,也讓陳毅對于向蘇北平原發展充滿信心。離開一般認為更易發展游擊戰的山區,來到掩護較少的平原地區作戰,確實有一定的危險和不確定性。但是,平原地區有更多的群眾、更豐富的物產,是新四軍壯大發展的重要保證。此時,陳毅在蘇南沒有自己的電臺,無法與中央進行獨立、頻繁的聯系,但他的想法與中央較為一致,也正是陳毅領導的挺進縱隊主力最早在蘇北立足,邁出發展蘇北戰略的關鍵一步。

從1938年秋到1939年底,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共同確定了發展蘇北的戰略,它由發展江北(“發展華中”)、發展津浦路東的戰略演變而來,最后鎖定于蘇北地區。發展蘇北的主力原計劃由皖東的新四軍第四、五支隊擔任,后改為由皖豫邊界的彭雪楓部和魯南八路軍擔任,最后實際執行中又有變化,以陳毅部為主。蘇北雖是敵后地區,但發展蘇北還是威脅到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的利益,中共決定避免韓德勤的基本區域,謹慎維護國共合作局面。1939年和1940年之交劉少奇帶領中原局機關抵達皖東,與張云逸領導的江北指揮部會合,以及1940年初蘇南陳毅指揮的挺進縱隊主力到達長江以北的江都縣,標志著發展蘇北進入實質啟動階段。皖南軍部項英雖然不反對發展江北,[22]但認為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是江北的第四、五支隊和八路軍一部南下。他堅持長江以南的皖南和閩浙贛山區仍是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因此不愿派更多的皖南軍隊到江北,更不愿率領軍部主力盡快北渡長江,這是中共執行發展蘇北戰略中的極大不確定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江区| 凌源市| 开阳县| 深泽县| 霍城县| 澎湖县| 绵阳市| 永宁县| 峨眉山市| 揭阳市| 嘉峪关市| 万安县| 福贡县| 英吉沙县| 上饶市| 德令哈市| 瑞金市| 巴楚县| 富川| 福清市| 房产| 个旧市| 河北省| 临颍县| 垫江县| 商城县| 井陉县| 耿马| 尼木县| 高安市| 丹棱县| 九龙县| 镇江市| 托克托县| 哈巴河县| 西峡县| 平乐县| 天峨县| 张家口市| 灌南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