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部地區地方政府創新研究
- 吳理財等
- 1395字
- 2025-04-08 17:37:26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讓地方政府創新持續地運轉起來
在強政府弱社會的格局下,如何催生民間社會更多的自主性活力,如何發現民間社會的合理定位,從而塑造政府與社會共贏的治理格局,可能是推進我國地方治理現代化及我國地方政府創新都應該重視的問題。[4]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時代性命題以后,探索具有活力的地方政府創新模式,讓地方政府創新持續性地運轉起來,便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意義。要增強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需要優化地方政府政治生態,為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要破除“人走政息”的困境,切實增強公共政策創新執行的可持續性。在加強制度創新的同時,需要加強創新的激勵及保障機制建設,優化基層政治生態環境,拓寬民眾參與地方政府創新的渠道,為制度創新增添民意的基礎和民主的底色,進而保證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避免對創新資源的浪費。在當前地方政府創新的路徑中,還應該通過建立國家與地方的溝通與協商渠道,將國家與地方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央政府可以從制度及政策層面為地方政府創新提供政策空間,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創新的激勵機制建設,建立制度化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及地方治理機制,自上而下地從制度和政策層面為地方政府創新提供制度空間,促進“為創新而競爭”的制度化,進而發揮地方政府創新的自主性。良性互動的政治生態體系的建構,需要相應的法律制度為保障,從而保障地方政府創新的法制化與規范化,提升政府績效考核指標、程序及結果的法制化程度,強化基層政府的行政問責制度,改革政府官員晉升激勵機制,從晉升條件、資格及程序等層面加以明確規定,通過保障官員晉升及政府考核的透明化及法制化,讓地方政府創新可持續性的運轉在法律的范圍內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進而為地方治理創新的法治化提供良好的環境。
同時,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最終也要將其嵌入社會結構的變遷中,進而通過政府與社會的合作,通過社會需求的倒逼來強化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在地方政府創新的政策制定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本區域的現實情況,而脫嵌于社會需求的政策創新無法有效轉換為可執行的制度。只有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才能將地方政府創新與社會需求相容,從而保障政策創新有效嵌入社會政治體制之中,這樣才能增強地方政府創新的生命力,強化公民話語的輸入,促進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從“壓力型考核”向“公眾參與式”評價轉型,將偶發性的“政策創新”轉化為長期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創新”,從而實現地方政府創新可持續性的發展。
總之,基層治理公共性的成長與建構同現代國家政權建設及基層民主的發展密切相關,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只有具備公共性與民主性的基層政治生態環境并在這一場域扎根成長,構建出均衡性治理的政治生態環境,地方政府創新的可持續性及地方治理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
[1] 金太軍、袁建軍:《地方政府創新博弈分析》,《江海學刊》2005年第5期。
[2] 陶郁、侯麟科、劉明興:《張弛有別:上級控制力、下級自主性和農村基層政令執行》,《社會》2016年第5期。
[3] 劉建、吳理財:《“運動式治理的結構脫耦”:地方政府創新可持續的困境及反思——基于Y縣“農村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案例分析》,《福建農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4] 俞可平:《中國地方政府創新案例研究報告(2011—2012)》,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