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魯番出土官府帳簿文書研究
- 黃樓
- 1821字
- 2025-04-08 19:51:22
第一節(jié) 吐魯番新出北涼《計貲出獻絲帳》《計口出絲帳》
《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所收錄《計貲出獻絲帳》由紙鞋鞋面拆出,計十件殘片。因拆自同鞋的官文書中有“七年八月”字樣,故整理者系于北涼承平七年。整理者根據(jù)文書各單元總戶數(shù),將其中六件文書進行綴合,并做了仔細的錄文。王素先生在《吐魯番新獲高昌郡文書的斷代與研究——以〈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為中心》中對個別文字的識讀有商榷意見。[4]今參核圖版,對錄文略做調(diào)整,移錄如下(無法綴合的四件殘片過于破碎,姑略去)。原文書由兩種顏色文字構(gòu)成,除墨色文字外,每一戶組下還有表示除免的紅色記注文字,紅色文字用斜體表示。
(前缺)
1.
2.李謐六十六斛
3.嚴經(jīng)十六斛
4.貫先五斛 趙定六 斛
5.宋充七十四斛五斗 李慎十九斛 成麹安十二斛
6.索盧法生十二斛 韓相十三斛 張宴二斛
7. 除宋充、李慎、蘇□
8.□□□□□斛出獻絲五斤
9.王寧八十三斛 嚴祛六十斛
萁十七斛五斗
10.西郭奴十七斛五斗 宋越十二斛 張遠安十一斛 張仁子十一斛
11.□□十斛五斗 趙相受十斛五斗 索君明廿六斛 趙士進九斛
12.
九斛 嚴延十四斛
奴樸三斛
13.□□□斛五斗
七斛五斗 許通十二斛 李弘長六斛
14.張撫三斛 李奣十斛
15. 除嚴祛、張遠安、許通
16. 右廿二家貲合
17.杜司馬祠百五十三斛
18.國長六斛 王模六斛 路晁六斛 范周會五十九斛
19.□□十八斛 荊佛頊十一斛 張玄通四斛五斗宋稜四斛五斗
20.□□□斛五斗 令狐男四斛五斗 田槃安六斛 成崇安四斛五斗
……………………………………………………………………………(李欽)
21.斛五斗 唐暖四斛五斗
22. 除□□、范周會、宋□
23. 右十八家貲合三百七十斛出獻絲五斤
24.宋平八十五斛五斗 □五十七斛五斗 張崇七斛 宋獪三斛
25.孔奣廿八斛
26.王玚十九斛 孫孜十斛五斗 帛軍弘三斛 王圓二斛
27. 除□□□□安
28. 右十二家貲合三百七十斛出獻絲五斤
29.□四斛五斗 樂勝五十九斛五斗
30. 田玫九十一斛五斗 韓釗八斛 王遂二斛
31. 除范□、樂勝
32. 右八家貲合三百七十斛出獻絲五斤
33.王奴安八十八斛 廉德五十四斛五斗 劉[5]□
□□廿五斛五斗
34.闞岌廿二斛 □□ □豹四斛
35. □□□
闞錢四斛 樊秉三斛
36.張士奴三斛 路魚三斛 令狐寵三斛 左臭九斛
37.隗登卅斛 雷持六斛
38. 除?
39. 右十八家
40.尚能七十二斛
41.廉遂四斛
42.□□十七斛
(后缺)
該件文書墨書,每個征收單元的末尾空白處有朱筆人名,前有“除”字,知其為除復的戶名。原整理者或單列一行,或置于戶名末行的尾部,或置于總計行的尾部,格式并不統(tǒng)一。此類朱筆相當于帳中追加注文,手寫時可以根據(jù)余紙空白情況有一定的靈活調(diào)整,整理時根據(jù)帳簿格式統(tǒng)一處理,更有利于對帳簿文書的認識。本書錄文時統(tǒng)一于本組戶名末行后單列一行,故行數(shù)與原書略有不同。
《計貲出獻絲帳》中“獻絲”之“獻”字,原皆寫作“ ”。據(jù)黃征《敦煌俗字典》,“
”為“獻”的俗字,見于敦研042(2-1)《妙法蓮華》、敦博020《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等。[6]這種寫法主要流行在河西一帶。自東晉咸和二年(327)前涼創(chuàng)立高昌郡以來,吐魯番地區(qū)相繼被前涼、前秦、后涼、段氏北涼、西涼、沮渠氏北涼等政權(quán)統(tǒng)治。北魏攻滅北涼后,443年,北涼殘余勢力沮渠無諱、沮渠安周率部眾1.5萬人西遷高昌,改元承平。我們甚至可以推想,承平七年書寫這些帳本的文吏很可能就是隨沮渠無諱進入高昌的河西人士。因此,北涼《計貲出獻絲帳》雖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所體現(xiàn)的仍是河西政權(quán)的制度。
與北涼《計貲出獻絲帳》同時拆出的,還有一組帳籍文書,被整理為《計口出絲帳》。據(jù)文書整理者介紹,該組帳簿拆自左右兩只紙鞋的鞋底和鞋底邊,共有五件殘片,被綴合成三件文書。《計口出絲帳》內(nèi)容較《計貲出獻絲帳》更為殘破,今轉(zhuǎn)引如下:
(一)
(前缺)
1.□
七口 解
2.五口 牛國十二口 閻釗十四口 李遷三口
3.五口 王并一口
4.家口合六十八,出絲四斤四兩。嚴銳、牛國□□
5.王并殘八口 張端五口 張定二口 張安世五口 闞萬虎四口
6.□□
□奴三口 宋純四口 王邈四口 令狐□
(后缺)
(二)
(前缺)
1.□
六口 宋遷五口 張赤子五口 萬宗三口 孫□
2.奴五口 張虎安六口 王方五口 張和豐五口 馮顯
3.郭彌十二口 解遺六口 賈虎子二口 孫計三口 趙
4.□□
□□
(后缺)
(三)
(前缺)
1.孫屬十三口 張萬長四口 竇虎
…………………………………………………………………………………………
2.——右廿五家口合百六十,出絲十斤,田七子
3.□□
□
(后缺)
該組《計口出絲帳》與《計貲出獻絲帳》同拆自一雙紙鞋,字跡清晰,格式整齊,兩組合計家口數(shù)的字行旁有朱筆勾勒的痕跡,故知此帳簿也屬官府使用過的正式帳簿。但是此組帳簿出絲的標準是“口”,而非“貲”,所出之“絲”徑稱“絲”,不稱“獻絲”,反映了北涼賦稅體系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