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本書以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成都市兩級法院示范庭和對比庭的實證考察,并結合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論,重點研究法庭舉證、法庭質證、人證、法庭認證問題,以期對我國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有所助益。本書在結構上共分為七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主要介紹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背景下,成都市兩級法院改革試點的部署過程以及對解決庭審虛化的意義。本書的實證材料主要源于兩級法院刑庭一審改革試點的示范庭案件,以及與此大致類似且同期審理的未經改革試點的對比庭案件。示范庭和對比庭案件的審理時間范圍為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研究總結成都市兩級法院庭審實質化改革經驗,可以為接下來改革的繼續推進提供理論支持。

第二章“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案件考察”,主要對案件類型、案件審級和未來走向進行了討論。繁簡分流機制構建的不當直接導致法院無法將有限的司法資源投入被告人不認罪以及關鍵證據存疑的案件。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有限性,部分體現在基層法院案件對象的選擇上,將大量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作為試點改革對象,違背了改革主要針對重大疑難案件和被告人不認罪案件的要求。按照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也摻雜了較多被告人完全認罪認罰的案件和認罪但有少數爭議的案件。根據訴訟程序的動態規律,審判人員的心證會隨著一審程序的推進和后續審級的改變而發生變化。但案件事實的認定、法律的適用,一審程序相較二審上訴程序更具優勢,合理的訴訟程序運行機制在審級上應以一審為中心。二審上訴案件原則上不屬于庭審實質化改革的對象,僅在少數情況下可將其納入實質化的審理范圍。未來的庭審實質化改革應更多關注一審案件的法庭調查環節,控辯雙方用于證明本方主張的證據資料,必須經過充分調查、辯論后,才能將其作為法院裁決的根據,無特殊原因控辯雙方應接受一審法庭調查的結果。

第三章“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法庭舉證”,主要對舉證順序、舉證主體、舉證范圍進行了探討。證據調查順序的確定,應在控辯雙方達成一致意見的基礎上,征求合議庭法官的意見。我國與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的法庭調查程序設置大體相當,只不過因制度設計的理念偏差,使部分人權保障程序缺失,出現了“客觀到主觀”或“主觀到客觀”的證據調查順序。這種看似有序的證據出示方式,內在缺陷是法庭舉證形式化、缺乏邏輯性,容易造成證明體系紊亂。1996年《刑事訴訟法》將被害人納入訴訟當事人范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強化被害人保護的國際趨勢,有利于實現各訴訟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但被害人的當事人化與法理存在沖突,有違刑事訴訟程序運行的基本法理。公訴人訊問被告人的前置明顯削弱了被告人的主體地位,而被告人角色定位的客體化與其訴訟主體地位不符,容易導致公訴方和法庭過度依賴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當前實務中面臨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控方的舉證過于簡單和片面:一是分組批量舉證導致辯方無法有效進行質證。二是公訴方的舉證偏于定罪證據、罪重證據而忽視量刑證據、罪輕證據,這明顯有違檢察官的舉證責任和客觀義務。

第四章“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法庭質證”,主要對法庭質證的意義、法庭質證的內在結構、法庭質證的配套程序優化進行了探討。法庭質證不僅是控辯雙方反駁對方出示證據資料的重要手段,也是對裁判者心證施加影響的重要途徑。法官在訴訟證明過程中的職能定位,決定其只能作為消極的聽審主體而不是積極的質證主體。質證對象與證明對象不同,前者是證據資料而后者是與犯罪有關的定罪量刑事實。至于免予質證證據與免證事實的區別,前者是無爭議的證據、保密證據等,后者是具有高度可靠性的證據資料。雖然免予質證的證據資料不要求進行質證,但必要時仍可將部分證據資料納入質證的客體范圍。質證內容包括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兩方面。隨著庭審實質化改革的繼續推進和直接言詞原則的貫徹,以人證調查為主線并穿插實物證據的庭審調查方式,將取代以訊問被告人為中心的證據審核方式,形成以交叉詢問和對質詢問為主、職權詢問為輔的混合式人證調查方法。法庭質證配套程序的優化,主要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通過庭前會議聚縮質證的范圍;二是保障被告人獲得律師的幫助權。

第五章“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人證問題”,主要對證據調查發展變化、人證調查基本方法、關鍵證人出庭進行了探討。人證調查因訴訟結構不同存在差異,傳統職權主義的證據調查由法官主導,發問方式多采敘述式陳述體現事實,利在于陳述完整、易于發現案件事實真相;弊則易混淆爭點,使裁判者產生預斷。我國刑訴法針對控辯雙方的對抗性制度設置并不合理,沒有嚴格劃分控方證人和辯方證人,也沒有適當區分主詢問和反詢問,以致刑事證據調查的禁止誘導詢問規定,為絕對禁止誘導詢問規則。完善刑事庭審人證調查制度,要改變以訊問被告人為中心的證據審核方式;案件的關鍵證人應出庭接受控辯雙方的詢問,適當調整裁判者對證據調查的訴訟指揮權;完善庭審調查控辯雙方進行對抗的相關規則;彌合證據調查主體和調查方式的多元性沖突;根據證據資料的不同形式,應采取以人證調查為主線并穿插物證、書證等實物證據資料的言詞化審理。庭審實質化改革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部分必要證人的出庭,但必要證人的出庭率仍然偏低。證人出庭作證本身并非目的,而是落實傳聞證據規則或直接言詞原則,以確保控辯雙方尤其是辯方的對質權。

第六章“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法庭認證”,主要對法庭認證的意義、當庭認證的紛爭、認證依據、認證內容進行了探討。根據裁判者認證時間節點的不同,法庭認證可分為庭前認證、庭審認證、裁判認證,庭審認證又可分為當庭認證和遲延認證。當庭認證符合集中審理原則和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認證時間既可在法庭調查階段,也可在法庭辯論后閉庭前。庭審實質化改革要求對當庭出示的證據是否采納或采信,當庭作出判斷。但改革并沒有明顯提升證據資料的當庭認證率,這與我國刑事審判認證規則體系缺乏可操作性、審判人員的裁判說理能力有限相關。證據的本質屬性為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而非僅涵蓋部分一般標準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從司法認證的規律來看,證明力規則僅可作為自由心證的例外,應構建以證據能力規則為中心的證據規則體系;同時應分離證據準入和證據評估的審查認定,包括審查主體、審查階段、審查效果,并完善控辯雙方對證據資格認定提出異議和獲得上訴救濟的程序保障機制。

第七章“結論”,主要對刑事庭審調查改革的實現程度、效果評價、改革路徑展開了論述。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成效主要體現在證人出庭增多、被告人辯護權得到保障、控辯雙方的對抗化明顯。但是,改革并未使以往庭審模式發生根本轉變,法官認定案件事實仍依賴書面證言,關鍵證人出庭較少,“排非”調查形式化。因此,庭審實質化改革雖然有效但有限,尚未達到改革的預期目標。這與改革的規劃有限、執行不力,以及偵訴審各機關之間的憲法法律定位相關。改革規劃的有限性在于缺乏頂層設計的改革試點方案,偏向制度改良而忽視制度創新,可能導致對某一問題改革的“內卷化”現象。庭審實質化改革的技術路徑和法治路徑,屬于協同關系而非排斥關系,二者的直接目的雖有不同,但最終目標都在于充分保障人權、提升司法能力、維護司法獨立。技術路徑是法治路徑達成的基本方式,而法治路徑是技術路徑的前進方向。通過破除技術路徑遇到的制度框架障礙,可以促進改革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以審判為中心 庭審實質化 證據調查 實證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家居| 许昌县| 渝北区| 长海县| 三都| 楚雄市| 宜兰市| 大埔区| 天长市| 根河市| 临潭县| 满洲里市| 富宁县| 淮滨县| 南投市| 山西省| 临海市| 钦州市| 巴东县| 玉门市| 平远县| 通榆县| 琼海市| 临沭县| 澄江县| 靖江市| 屏东县| 镇平县| 朝阳区| 韩城市| 陇南市| 武定县| 麻江县| 宁德市| 罗定市| 中阳县| 河西区| 苏尼特右旗| 阜阳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