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抑郁干預的“體感化”體系構建
- 李錦輝編著
- 1676字
- 2025-06-09 17:41:06
第一節 老齡化的社會挑戰
我們周遭的世界正在經歷嚴重的人口老齡化。
自20世紀中葉以來,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這種現象已經成為全球人口變化的一個主要趨勢。聯合國的一份報告中指出,2015年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總數為9.01億,占全球人口的13%。該報告也預測,這一數字將在2050年翻一番,達到近21億。人口老齡化現象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不過其嚴重程度還是因國家和地區而異。在歐洲地區,老年人將會在未來40年后成為人口中占比最大的年齡群體,其比例將會在2060年增加到28%。80歲及以上的人口也將從5%增加到12%,幾乎和2060年的年輕人口持平。在美國,2012年的老年人總數為4310萬,2050年也將會增加1倍。而在亞洲地區,2014年的老年人口已高達3.3億,預計到2034年也將增加1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早已引起了社會公眾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擔憂。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之一,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更大,應對的任務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數據,到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7億,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8.9%,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預計中國老年人口2025年將突破3億,2033年將突破4億,2053年將達到峰值4.87億,屆時將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在過去十年間,我國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人口老齡化、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我國雖然進入老齡化社會較晚,但從老齡化過渡到高齡化階段的時間遠遠短于法、英、德、美等發達國家,僅次于韓國和新加坡。可見,我國老齡化發展迅速,形勢不容樂觀。面對這個社會性問題,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老齡工作。早在200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全面部署了老齡工作。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化服務事業和產業。緊隨其后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聚焦于老年社會的問題,指出要“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這些政策的提出和實踐都表明了我國實現積極老齡化的決心。
隨著近幾十年來醫學科技的進步,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這仍然是一個嚴峻的社會挑戰。目前國內外很多的研究都顯示,老年群體仍然遭受著嚴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礙,而且其患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Cheng et al.,2009)。一方面,隨著老年人的社會角色轉變、社會活動減少以及身體機能衰退和抗疾病能力減弱,他們開始對自身價值產生負面的認知,從而滋生了自卑、孤獨、失落、抑郁、多疑等眾多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結構變遷、家庭功能弱化,親人(如子女、伴侶等)的遠離也越發讓老年人產生生理和精神的空虛。不少研究表明,由于社會隔離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均會導致老年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抑郁癥。抑郁癥是老年人晚年最常見的心理精神疾病,也是困擾老年群體的主要問題。目前老年抑郁癥已經成為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政府十分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抑郁癥會給老年人的身心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例如降低其身體免疫力、造成殘疾甚至導致患者自殺。國外學者Barua等人通過回顧過去50年發表的關于老年抑郁癥患病率的研究后發現,全球范圍內平均約有13%的老年人患有抑郁癥。然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據報道分析,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老年群體患有一些沒有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抑郁癥狀。這些癥狀是抑郁癥的一種新亞型,通常被定義為“閾下抑郁”(subthreshold depression)
。許多國家的調查顯示,55歲及以上的人患有閾下抑郁癥的概率很高。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老年人閾下抑郁癥的患病率高達40%。閾下抑郁癥正以更高的患病率、更快的增長率悄然危及人類。閾下抑郁癥與抑郁癥一樣,當發展到嚴重程度時,均會導致患者家庭破裂或自殺,且閾下抑郁癥危及人群更廣,臨床癥狀更隱匿。對老年人而言,閾下抑郁癥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程度不亞于抑郁癥,甚至患有閾下抑郁癥的病人也更容易患上抑郁癥。目前閾下抑郁癥在我國臨床上尚未被廣泛識別,在專科醫生培訓和社區服務的提升上依然還有很多尚未完善的地方,因此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老年閾下抑郁癥成為社會各界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