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的詩常把我帶回到童年的故鄉——料峭的早春,蔚藍蒼穹下的小草野花,蛙鳴蟬唱的夏,稻穗飄香的秋……在他純樸素淡而生動的筆觸下,親情與友情猶如泥土上彌漫的芳香,溫暖了離鄉背井的游子的心。不像當下許多只會玩文字游戲卻不食人間煙火的作品,他的許多詩都拖著長長短短、濃濃淡淡的時代與社會的影子。在他的一首題為“一條咳嗽的魚”的詩里,他讓讀者赤裸裸地面對遭到人類破壞及污染的大自然,希望能因此引起人類的省思與悔悟。我常說“一個有創意的詩人,必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人人能懂,卻也能使每個人都有所獲、有所感的時代語言”。很高興看到我的這個詩觀在王曉波的詩里得到了很好的實踐與印證。
——非馬(著名國際華語詩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核工博士)
寫好詩會使平凡的日子變得精彩,寫好詩會讓我們雖身處世俗生活而心靈變得高貴而自信,寫好詩更能讓我們成為美的發現者和創造者,讀王曉波的詩作再次讓我增加了對詩歌的熱愛和信心!
——葉延濱(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詩刊》雜志原主編)
愛是王曉波創造詩美的驅動力量。正是由于他的心中充滿對親人、對故鄉、對自然、對人類博大的愛,他才能勃發出不竭的詩情,創造出不同形態、不同格局、不同風格的詩美。
——吳思敬(著名詩歌理論家,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詩探索》雜志主編)
王曉波立足于個人的生活體驗與情感經驗,用詩歌詮釋了他與生活的關系,與生存環境的關系。他用質樸、真率、簡潔的語言,合理的抒情,彰顯審美立場和趣味。他的詩,有個性,也有很強的張力。
——商震(著名編輯家、詩人,《詩刊》雜志原常務副主編,作家出版社原副總編輯)
王曉波的詩歌以“深情”著,其詩歌的精彩篇什,乃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所擎的一顆渾圓露珠,是以被擬物化、擬人化的意象浸泡的醇酒,是回甘綿延不絕的上好橄欖。
——劉荒田(著名散文家、詩人,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第四屆會長)
王曉波在屬于他的場景和形象中用文字澆筑成了一個紀念碑——生命個體的時間紀念碑。也許它不高大,但是足夠堅固,足夠容納一個人時間和記憶的全部。這就足夠了!這就是日常神,這就是精神生活的彼岸。而詩歌就是其間的擺渡者!
——霍俊明(著名詩評家、詩人,文學博士后,《詩刊》雜志副主編,魯迅文學獎評委)
王曉波的詩歌深受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的滋養,他善于在意境的營造中抒發個人的情思。在其一系列詩歌中,都能讀到一個迂回徘徊的抒情主體,他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私語。這使得王曉波的詩作自成一體,在修辭、節奏和情緒中,構成了有其個人氣息盤旋的詩歌世界。
——楊慶祥(著名文藝評論家、詩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茅盾文學獎評委)
王曉波的詩歌是較有特色的,而這種特色與他一直堅守的新古典美學理想和持之以恒的藝術實踐關系甚密……在王曉波的詩里,那些散發著古典韻味和精神氣質的意象可謂俯拾即是,極為豐沛,它們在詩歌文本中的不斷現身,增強了詩作的古雅氣質,給人一種古意氤氳的閱讀感受。
——張德明(著名詩評家、詩人,文學博士后,嶺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南方詩歌研究中心主任,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評審專家)
王曉波對古典語言的淘洗與把握讓我看到現代新詩與傳統之間的有效勾連與充滿生機的承續,他擅長對古語進行妥帖的變形、對古典詩境進行創造性的化用與創新,以柔和的方式在現代文學的借鑒與綜合中融入古典元素,締造了古意盎然又洋溢著現代情感的別具一格的抒情詩歌。
——楊湯琛(著名詩評家,文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