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文庫·新聞傳播學·媒介平臺與傳播效果:實證研究取向
- 陳致中編著
- 1394字
- 2025-06-04 10:41:32
第一章
財經新聞可讀性與傳播效果之實證研究
——以《21世紀經濟報道》為例
第一節 緒論
經濟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到國家經濟政策的頒布執行,小到百姓家庭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人們的生活始終都跟經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基于經濟的重要性,經濟類新聞進入人們的生活,為人們解讀政策,提供理財指導。
傳統的經濟新聞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只注重數字和狀況的動態分析。伴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持續深入,經濟活動的日益復雜化,人們投資熱情的日漸高漲,人們渴望獲得更多的背景材料和戰略指導,以便讓自己作出穩健的投資。傳統經濟新聞已經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財經報道應運而生。財經報道在提供動態信息的同時,能充分對背景材料進行深度剖析,成為普通民眾投資理財的引導棒,也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密集關注。
李本乾、李彩英在《財經新聞》中指出財經新聞的功能,其中包括“提供經濟信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解釋經濟現象,提供分析預測”以及“反映經濟問題,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等。由于財經新聞本身所具有的分析、解釋、預測的特殊功能,難免會應用一些專業的術語以及專門的經濟、金融知識等。但若是專業性太強,往往會給讀者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很多讀者反映財經新聞艱澀難懂;換言之,財經新聞的專業性與其可讀性之間存在矛盾。然而,實際上專業性與可讀性絕非水火不能相容,正如《華爾街日報》的一位總編輯曾經所說:“二流的記者能把事情向專家說清楚,一流的記者則能同時把事情向一個小學生講明白。”能夠恰到好處地將復雜的財經新聞,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實現專業性和可讀性的結合,這正是每一位財經新聞記者應該努力的方向。因此,本研究希望通過定量研究的方式,總結探討財經新聞寫作中的技巧和規律,從而實現財經新聞專業性和可讀性的融合,進一步貼近讀者。
近年來,財經新聞已經越來越受到學術界關注。例如,截至2019年9月25日,在中國知網輸入“財經新聞”關鍵詞,可以搜出1 012篇文獻。其中,2000年之前,每年的文獻均不超過10篇,但從2000年開始,關于財經新聞的研究論文快速增加,并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別達到110篇和121篇。這主要是因為在21世紀初,國內涌現了大批財經雜志和報紙,包括《第一財經》《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等,它們的蓬勃發展也引來了眾多專家學者的目光。通過梳理這些文獻,可將它們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探討財經新聞的報道方式,其中主要集中在如何貼近讀者,如何故事化、如何“軟化”經濟新聞等角度,如艾紅霞的《讓財經新聞“軟著陸”——實現專業性與可讀性的“聯姻”》等;結合某個時事熱點背景對財經新聞報道的樣本分析和研究,如羅才盛的《財經紙媒深度報道策略分析——以中航油事件報道為例》等;通過對國外成熟財經媒體的研究,分析國外財經報道蓬勃發展的原因,以期為中國財經報道的發展提供借鑒意義,如張佳佳的《中西方深度報道差異比較——以〈21世紀經濟報道〉與〈紐約時報〉的房地產報道為例》等。
總體而言,國內學術界的論文主要是從業務經驗總結的方面來進行分析,大多是結合財經媒體的從業經驗或是立足國內成功財經媒體的特點進行研究。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考慮財經媒體如何貼近讀者,運用定量研究方法進行的研究為數較少。這也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析思路。
本研究的特色在于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通過內容分析法,對《21世紀經濟報道》的可讀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寫作規律,創造性地開發出財經新聞可讀性指標量表,并通過實驗法進行檢驗,量化研究可讀性強弱對傳播效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