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太后一番感懷唏噓,在場眾人無論有沒有聽出呂太后話語中的言外之意,都是面帶贊同的緩緩點下頭。
尤其是劉恭。
即便聽出呂太后這番話,是在為日后,遍封諸呂為王做鋪墊,劉恭也仍覺得這話說的沒錯。
如今漢室,北方有燕、代、趙作為戍邊三藩。
燕、代與草原直接接壤,屬于邊防前線。
趙國雖說是‘藏’在燕、代身后,卻也是統掌北墻防務的指揮、調度中樞。
這三藩,必須以宗親諸侯鎮守,方能讓長安朝堂中央安心。
——這都是有歷史教訓的。
代國,曾出過割據自立,伙同匈奴人作亂的代相陳豨。
時至今日,代國都不曾任命下一位國相,就怕再出個陳豨第二。
燕國,則是燕王盧綰。
這位與高皇帝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從穿開襠褲的年紀,就一起從小玩兒到大的拜把兄弟,最終卻也步了韓王信后塵,叛漢投胡,做了匈奴東胡王。
要知道盧綰最開始,是被封為長安侯的!
以都城長安作為侯國食邑,足見高皇帝對盧綰的信重、親近!
最終,盧綰卻徹底辜負了高皇帝,對這位拜把兄弟的信任。
并以親身經歷告訴天下人:燕國,非但不能以異姓為王,甚至即便是分封宗親,也不能是老劉家的遠房親戚!
非皇子鎮守不可!
趙國,那就更不必贅述。
問問此刻,于西席末座喝悶酒的宣平侯張敖,是廢了多大的勁,才從趙王之位上軟著陸?
又是貫高刺駕案,給自己安了個不大不小——剛好不用死,又剛好保不住王爵的罪名;
又是娶魯元主劉樂,給自己買一塊免死令牌,以防不測。
廢了多大勁、做了多少謀劃,擔了多少風險、吃了多少苦頭,都只有張敖自己清楚。
再想想被呂太后痛下殺手,鴆殺于宮中的趙隱王劉如意:曾與天子盈奪嫡爭儲,當真是他唯一的死因?
只怕不盡然。
至少劉恭敢說:如果劉如意不是趙王,那即便是死,也起碼不會死的那么慘。
呂太后即便殺劉如意,也不會那么急不可耐、那么不擇手段。
所以,北墻的戍邊三藩:燕、代、趙,是必須以宗親皇子坐鎮的。
其中的趙國,更是得由可靠、可信的皇子為王!
南方的淮南國,情況和趙國差不多。
代王劉恒方才那句‘老六王趙,老七王淮南,各鎮南北’,是半點都沒有夸張。
趙國和淮南國,確確實實是關東地區,各居南、北的兩根定海神針。
再算上關中門戶:梁國——這五個極具戰略重要性的諸侯國,便一一對應了高皇帝劉邦,除天子劉盈外,尚存于世的五個兒子。
皇四子代王劉恒,皇五子梁王劉恢,皇六子趙王劉友,皇七子淮南王劉長,皇八子燕王劉建。
皇長子劉肥,是已故齊悼惠王。
皇次子,同時也是嫡長子,則為當今天子盈。
皇三子,自是代王劉恒口中,‘病夭’的趙隱王劉如意……
“也是因為實在沒人——實在沒兒子可封,高皇帝,才會把弟弟劉交封為楚王、侄子劉濞封為吳王的吧……”
“甚至即便是封了,也特意封去了最偏遠、最沒威脅的吳楚沿海之地?”
如是想著,劉恭也不由微微一搖頭,默然舉樽抿了一口。
——歷史上,呂太后遍封諸呂為王,或是刻意為之,或是無奈之舉。
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漢室,宗親諸劉凋敝,皇室男丁都不夠分封關東占坑,也確實給呂太后,創造了分封諸呂的客觀條件。
但對于趙國的戰略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呂太后心中的分量,代王劉恒,顯然有著極為清晰的認知。
故而,即便聽出了呂太后言外之意,代王劉恒也依舊沒有咬鉤。
只故作為難的皺眉沉吟許久,方遲疑開口道:“宗親凋敝,又多年幼,無以為國羽翼。”
“幸有母后鎮壓朝野,方使我漢家宗廟得存,社稷得安。”
“及關東各國……”
說著,代王劉恒只稍側過身,極其刻意的看了眼劉恭。
而后再拱手道:“太子,已然長成。”
“再不數歲,皇兄諸公子,便也能到封王的年紀。”
“若老六,實在難堪趙國之重……”
“母后,或可于幾年后,于皇兄諸子中擇一良選,以王趙地?”
劉恒此言一出,便見呂太后面色頓時一滯,笑意也頓時僵硬了些許。
落座于皇后張嫣身后的呂釋之、呂媭兄妹二人,目光也不由隨之一黯。
但很快,呂太后便調整好情緒,搖頭嘆息道:“朕,也老了~”
“只怕是等不到皇帝的子嗣長成,便要去見太祖高皇帝。”
“梁、趙、淮南三國,系宗廟、社稷之重,不可不慎。”
“而今,趙王實難堪大用,朕對趙國,實在是放不下心啊……”
滿是憂慮的說著,呂太后也隨之皺眉垂眸,好似是陷入萬難。
終,還是圖窮匕見,略帶期冀的看向代王劉恒。
“朕琢磨著,要不,就讓代王和趙王互換封國?”
…
“趙王驕奢淫逸,難堪趙國之重。”
“去了代國苦寒之地,受些磨煉,當是能有所收斂。”
“再者,你兄弟二人互換封國后,即便老六在代國生出差錯,以致邊墻有失,也有老四在趙國殿后,總能收拾殘局。”
“可若是眼下,趙國出了差錯,那老四在代地,可就是外有強敵進犯,后有昏王為禍了。”
話說的情真意切,但呂太后的雙眸,卻是片刻不移的定在了代王劉恒臉上。
代王劉恒身側,太子劉恭也沒有忘記使命——不著痕跡間,也死死盯著代王劉恒面上的神情變化。
及殿內眾人,此刻也是齊齊矚目于代王劉恒。
御榻上,代王后呂氏一陣使眼色,催促著代王劉恒答應下來。
東席首座,王太后薄氏不安的挪動著身姿,卻又不敢直接向劉恒使眼色。
末席,薄昭、宋昌等人仍坐的板板正正,暗下卻是急的恨不能跳起來,替劉恒回絕呂太后的‘好意’。
便是天子盈,望向弟弟劉恒的目光中,也帶上了一層淡淡的擔憂。
殿內氣氛,也頓時陷入一陣詭異的沉寂。
所有人,都在等待代王劉恒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