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一問。”
“在殿下看來,今日朝議,太后得以追尊呂宣王、悼武王之后,下一步是何圖謀?”
“太后如此圖謀,又意欲何為?”
受過劉恭象征性的拜師禮,并招呼劉恭重新落座后,王陵便板著臉,擺出了自己的第一問。
只見劉恭不假思索,開口便答。
“尊呂宣王呂文、悼武王呂澤,會成為皇祖母分封諸呂為王的開端。”
“接下來,大抵再過個一年半載,皇祖母便會將悼武王呂澤的兩個兒子:酈侯呂臺、洨侯呂產,各自分封為王。”
“——至于名義,大抵是:恩蔭悼武王后嗣,存亡續斷,繼悼武王宗廟。”
“再相隔一段時間,則是其余呂氏子侄,先恩封為侯,后裂土為王。”
…
“在此期間,為了給受封為王的諸呂之子,騰出足夠多的諸侯國,現有的宗親諸侯——尤其是除父皇、淮南王二人外的高皇帝諸子,多半會被皇祖母治罪,甚至是治死。”
“如是三五年后,關東各國,便大半會由呂氏王(wàng)之。”
“至不濟,梁國、趙國等要地,也必定會為呂氏所掌。”
毫不遲疑間,將自己對此事的理解和盤托出,劉恭便在王陵的目光審視下,略有些遲疑的低下了頭。
沉吟片刻,終是略帶猶豫道:“至于此般圖謀,皇祖母究竟意欲何為,學生,或許有一些不大尋常的看法。”
“如果有不當之處,還望老師勿怪。”
聞言,王陵不由心下一奇,卻也只是不動神色的微一頷首。
便見劉恭深吸一口氣,而后道:“皇祖母此番圖謀,最終的目的,是想要掌控盡可能多的諸侯國。”
“尤其是作為關中門戶的梁國,以及北墻戍邊中樞的趙國,皇祖母都希望掌控在自己手中。”
“及方式,便是通過分封母族外戚子侄,以王梁、趙等國。”
“而方才朝議之上,老師所言‘呂氏代漢’之論,在學生看來,卻并非皇祖母的最終目標。”
…
“在學生看來,皇祖母,是個權欲極盛、疑心極重,又極其自負的人。”
“老師方才也說,即便皇祖母篡漢自立,如今朝堂之上,恐怕也不會有人站出來阻止。”
“實際上,早在高皇帝晚年彌留之際,我漢家的大權,便幾盡為皇祖母所掌。”
“至父皇承襲大統,皇祖母更是大權在握,口含天憲,獨攬朝綱。”
“皇祖母,早就已經具備了‘篡漢自立’的能力。”
“如欲竊國,大可不必拖到現在。”
聽聞劉恭此言,王陵只眉頭微微皺起,稍一抬手,將劉恭的話語打斷。
待劉恭略帶疑惑,又隱隱有些不安的望向自己,王陵才稍昂首道:“殿下,太過年幼。”
“又因陛下自甘墮落,而未得天子言傳身教,不曾接受儲君應受的教導。”
“臣今日,便為殿下補上這一課吧。”
“——作為帝王,是不需要考慮一個人,有沒有謀反、作亂的念頭的。”
“唯一需要考慮的是:這個人,是否具備了謀反、作亂的能力。”
…
“如果一個人有心作亂,卻沒有作亂的能力,那充其量,也就是禍亂一亭,為鄉勇所鎮壓的下場。”
“反之,一個有能力作亂的人,即便他沒有作亂的心思,也極有可能引發一場讓天下動蕩的大亂!”
“所以在必要時,帝王甚至應該將未來的逆賊,扼殺于尚還‘忠心’的當下。”
“因為沒人敢篤定此人,是否會數十年如一日的忠心,但此人卻大概率會數十年如一日,都始終具備禍亂天下的能力。”
言及此,王陵稍一頓,又莫名苦笑著搖了搖頭。
“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等,便都是因此而死。”
“他們未必就有謀逆、作亂的野心——至少梁王彭越,從未曾展露過絲毫犯上的念頭。”
“但他們,都具備了作亂的能力,所以無論他們是否有作亂的念頭,高皇帝,都狠下心誅殺了他們。”
“此舉固然為天下人詬病,說高皇帝刻薄寡恩、屠戮忠良。”
“但若是不這么做,那就不僅是高皇帝受天下人詬病、指責這么簡單了。”
“——輕,則遺禍于后世之君,使宗廟、社稷橫生變故,天下萬民再受戰火荼毒,以至民不聊生。”
“重,更或致我漢家,步嬴秦二世而亡之后塵。”
言及此,王陵也是斜倚著身,目光望向涼亭外不知何處,陷入一片追憶之中。
腦海中,韓信于垓下意氣奮發,彭越于滎陽游刃有余的風姿,仍歷歷在目。
只是過往如云煙,吹之即散。
最終,王陵也只是遺憾的發出一聲嘆息,而后卻更加鑒定的看向劉恭。
“殿下說,太后并沒有篡漢之念。”
“——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正如殿下所言:太后,早就具備了篡漢的能力。”
“所以,無論太后意欲何為,殿下都絕不可放松警惕。”
…
“人心,終究是看不透的。”
“且不知何時,便會因為一個令人不敢置信的緣由,而出現讓人始料不及的變化。”
“所以,判斷一個人對宗廟、社稷是否有威脅,絕不能以此人的念頭、想法為準。”
“即便此人,是殿下的血脈至親,也同樣如此——甚至猶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王陵說的鄭重,劉恭也是當即起身,恭恭敬敬拱手一禮:“學生,受教。”
謝過禮,劉恭便又坐回了座位,面色卻是隨即一苦。
“只皇祖母究竟意欲何為,關乎到學生的處境,以及可以采取的應對方式。”
“——如若皇祖母果真有竊國之念,那學生儲君之身、總角之年,只怕唯引頸待戮而已。”
“但皇祖母確無此念,學生,便可稍得斡旋之隙。”
劉恭話音剛落,便見王陵眉角一挑,似笑非笑間‘哦?’了一聲。
而后再道:“殿下既言及此,臣,且二問。”
“在太子看來,往后十數載,我漢家,是何局面?”
“——宗親諸侯如何,元勛功侯如何,諸呂外戚如何?”
“陛下如何、皇后如何,太后如何?”
“殿下,又如何?”